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本选题的缘由主要有二。
第一,叙事空白是一种重要的叙事交流现象。
根据广义叙述学的定义,情节是“被叙述出来的卷入人物的事件”。言下之意是,故事中还有些事件是文本没有叙述出来的。生活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叙述者在叙述时都不可能将故事中所有的事件一网打尽。那么,故事中未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否都无关紧要呢?答案是否定的。文本中未叙述者未必全是无关紧要的事件,有些事件往往因为太重要了,才被付之阙如。例如,在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艾米丽小姐为了将自己的情人永远留在身边,用砒霜将他毒杀。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事件,文本就没有作出任何直接的、正面的叙述。有些叙事甚至完全是由某个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触发并推动发展的。如在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中,家庭女教师的精神状态(由长期性压抑导致的神经官能症)在文本中就未被提及。然而正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存在,才导致女教师产生幻觉及害死小男孩等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作为整个故事的引擎,为故事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但读者在文本中却找不到只言片语的叙述。除此之外,中国叙事思维中“不写之写”“妙处不传”“隐而愈显”等思想也是非常典型的对叙事空白的概括。总之,叙事空白是普遍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叙事交流现象。
第二,叙事空白课题一直被叙事学界忽视。
目前,学界对于叙事话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如何讲一个事件”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对“为何不讲一个事件”的研究相对忽视。换言之,我们对叙述之光照亮的部分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但对于我们隐隐能够感觉到的黑暗之地却不屑一顾。事实上,叙述者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故事世界只是整个虚构世界的一小部分;在整个虚构世界的事件进程中,读者接触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读者能够看清楚的故事世界的部分越多,说明我们不能看到的部分越多。这正如我们用探照灯照亮一个黑暗的地方,探照灯照射的面积越多,说明光照之外的黑暗面积也就越多。总之,在对叙事交流活动的研究中,我们只关注到“有声”的交流,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无声”的交流。叙事学研究者尚且忽略叙事空白现象,叙事接受者对叙事空白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淡薄了。我们认为,接受一个叙事文本,不仅要关注文本中叙述出来的事件及其叙述话语,而且要关注叙述者未叙述出来的事件及对这些事件的表述,有时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说,对叙事空白问题的研究成果有望对普通叙事接受者的叙事接受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鉴于以上两点,本书拟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从叙事交流的角度加以系统和专门的研究。
二 选题意义
(一)理论层面的意义
第一,“叙事空白”的研究能够拓宽叙事学研究的范围,丰富叙事研究的内容。
在一些叙事中,文本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文本中已经叙述出来的事件,而且取决于叙事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在某些情况下,故事的意义往往体现在文本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中。有时,叙述者对某个事件保持沉默不是因为它不重要,反而恰恰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再者,从数量上说,叙述者在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远大于文本中直接呈现的事件。因此,叙事学研究不仅应该关注文本中已经叙述出来的事件,而且应该关注叙事文本中未被叙述的事件、这些事件的传达方式及它们对文本意义生成的价值。这些正是本书试图加以深入和系统探讨的问题。对叙事空白的系统研究、对叙事交流中意味深长的静默的关注,应该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长期忽视,该研究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空白”问题的研究。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空白”课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可以说,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在画论和诗论中,相关成果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或浅或深的研究和探讨,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空白”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叙事文学中的渗透和影响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书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开拓。
第三,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需要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加以具体化。但接受美学没有进一步探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未细究文本意义的来源到底是以文本为主还是以读者为主,以及两者之间如何协调等问题。本书通过对叙事空白的表述和填补这两方面的研究,试图进一步探析文本与读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的互动和协调机制。
(二)实践层面的意义
叙事空白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为叙事空白在叙事交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探讨了叙事空白生成的原因和表述的方式。这些研究的开展无疑对叙事文本发送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认为,叙事空白生成的原因主要有语言的局限性;不宜叙述的事件的存在;叙述策略的考量;叙述形式的缺失。
语言的局限性:中西方哲学和语言学对于语言的局限性已有众多的论述。基于人们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有的哲学家将世界上的知识分为可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不可以表述的隐性知识。根据他们的研究,在人类已有的知识中,隐性知识的数量远远大于显性知识的数量。换言之,世界上大多数知识是语言无法表述的,即使在表述其可以胜任的少数知识时,语言的表现也并不令人满意。语言在表述某个知识或事件时总是捉襟见肘,传达了这个意义就遮蔽了另外一个意义。况且,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各种意义。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用语言就能把握真实的世界,其实,通过语言这一色彩斑斓的有色眼镜看到的只是变形的、变色的世界。况且,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它在文本中的价值就在于传达意义,一旦意义传达成功,它本身就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我们只有“忘言”才能“得意”。一旦读者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获取意义,那么传达该意义的文本就没有出现的必要。语言这些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是叙事空白产生的重要原因。
不宜叙述的事件的存在:故事世界中发生的事件何止千万,有些事件适宜在叙事文本中叙述出来,有些事件则不宜在叙事文本中呈现出来。在这些不宜叙述的事件中,有些是因为事件没有叙述性,有些是因为超出了人类情感可以承受的范围,还有一些是因为社会规范和道德不允许它们被叙述出来。这些没有叙述出来的事件也是造成叙事交流中空白现象的重要原因。
叙述策略的考量:如果说叙事空白产生的前两个原因是客观原因的话,叙事策略的考量就是主观原因,是叙述者为了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而主动制造了叙事空白。因为在某些叙事中,对于一些事件不说出来比说出来能更好地达到叙事修辞的效果。
叙事空白并不是叙事文本的绝对虚无,而是指某些事件没有被直接叙述出来。叙事空白也有其特有的表述方式。本书认为,叙事空白的表述方式主要运用了以下几对关系:利用事件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表述;利用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来表述;利用事件之间的相似关系来表述;利用事件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表述。
以上对叙事空白生成原因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对于叙事文本的创造者和发送者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叙事文本的创作中我们总会遇到某些叙述媒介无法表述的事件。如果我们了解叙事空白的生成和表述的相关知识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在叙事空白的填补方面,本书探究了叙事空白填补的依据、方法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本书指出叙事空白的填补过程是叙事接受者对叙事空白表述的事件加以试推、重建、再建和创建的过程。因此,对于叙事文本的接受者来说,要提高自己对叙事交流中对叙事空白的填补能力,就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和叙述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叙事空白填补水平。本书通过对叙事空白填补问题的研究,为提高叙事接受者的文本阐释能力和叙述水平提供了借鉴。比如,有许多读者和观众抱怨无法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和电影,如果叙事接受者能充分掌握叙事空白的表述和填补方面的理论,他们对这类叙事文本的接受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
第二,有利于提高我们日常生活叙事的水平。
正确地运用叙事空白可以帮助人们表述其不想直接讲述的事件、不能直接讲述的事件和不敢直接讲述的事件。比如,在一些交际场合,为了融洽与别人的关系,不会因为直接讲述某个事件而造成尴尬的局面,人们就可以考虑用叙事空白的方式来表述一些事件。通过对叙事空白表述方式的运用能切实提高人们日常生活叙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