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超越真理的古典时代——真理符合论的历史逻辑追问

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真理符合论一直占统治地位。据考证,符合论真理观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关于“真与假”问题的表述。其经典表述为: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的,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的,这就是真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81页。这种符合论,符合人们的直觉经验和常识,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很少被人们所怀疑。乃至直到当下的大学哲学教科书,都把“符合论”视作当之无愧、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不等于真知”,习以为常不等于科学合理。科学真理之所以为科学真理,可以说“真金不怕火来炼”,其根本精神能够贴近客观世界并追求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为社会和大众带来切身的利益,并经得起理性的怀疑、批判和逻辑的分析、证明,经过证实或证伪的严格洗礼,然后获得科学共同体乃至于社会大众的共识、约定、承认、接受并信奉或遵循。否则,真理就会变成形而上学独断论,科学就会变成宗教。

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对符合论真理观进行理性逻辑的追问,发现其理论逻辑上存在的困难表现为三个重要概念——命题、事实与符合,都没有得到深入而明确的阐释和逻辑推敲,并且不同的哲学家主张的符合论大相异趣。

从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来看,真理符合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唯物主义。其中,有的哲学家主张物质符合论(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亦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有的哲学家主张绝对观念的概念符合论(黑格尔);有的是感觉经验的符合论(贝克莱、马赫等)……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人们通常不在乎其理论表述的逻辑形式,只在乎其本质性和必然性,即其内容的不变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甚至把真理符合论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很难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从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来看,自弗雷格以后,反对心理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注重哲学理论表述的语言形式,对过去以笛卡尔、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加以拒斥,把思辨的哲学转换为“治疗的”哲学。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换,虽然片面地排斥了哲学的实质性内容,却推动了哲学逻辑形式的发展。罗素的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映射关系论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语言图像论”,明确提出“命题是实在的图像”〔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43页。。坚持逻辑还原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原子命题或者分子命题要与原子事实或者分子事实相符合,他们是逻辑符合论者,仍然属于符合论大家族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