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别和区域研究(第1、2期)
- 罗林 夏征难
- 12275字
- 2020-08-29 05:39:59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意义、效应及影响
【内容提要】年由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设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有利于我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加快我国中西部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成为我国西向战略中最重要的调整举措,有助于促进中国与西部邻国及欧洲各国的经济融合,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全球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各大国和欧盟的中亚战略的兼容与冲突方面。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亚战略 兼容 俄罗斯
【作者简介】张仕荣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熊洁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当代思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博士。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覆盖了亚欧大陆桥沿线诸国,从中国西至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延伸到南亚和西亚(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国家),最后至欧洲(德国、法国、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横贯欧亚大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覆盖面积约5000万平方公里,涵盖人口30亿左右。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意义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由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指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连接中国和河中(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进行丝绸贸易的西域交通路线。后来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把丝绸之路的含义扩大延伸到近东、亚洲西部。目前,丝绸之路泛指西汉时期建立的始于中国,途径中亚、西亚到达欧洲甚至北非的通商道路。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我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国际政治形势复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扩展我国的战略空间。一方面,我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需要向海外拓展,对全球资源与贸易的依赖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我国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引起东亚及全球力量格局发生变化,与中国有关的地区纷争将会不断出现。当前,美国一直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日关系受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影响一直低迷,美日和美韩军事同盟有逐渐强化的趋势,菲律宾等个别东南亚国家借南海问题与我不断纠缠。
在国家安全层面,坚持西向发展战略有助于巩固上海合作组织的各项重要成果,有利于我避开与美国直接的竞争对抗,从而抓住用好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中亚国家及南亚邻国历史上一直是我传统友好国家,是我整个外交布局的首要发展方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我国睦邻、富邻的周边政策,与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中西部战略的实施
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同时也越来越依赖国际经济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受挫,出口环境日益严峻,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必须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我国外部的经济环境。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西向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有积极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中西部,推动东部地区过剩产能转移和产业升级,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2010年,中国GDP规模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3.8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3.8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体。与此同时,经济贸易也主要集聚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经济集聚于东部、南部沿海一带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外通道过于单一,过于依赖海路通道。目前在货物贸易中,进出口总额87.4%、出口额86.8%、进口额88%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从辽宁到广东沿海一线),尤其是68.1%、62.4%、73.1%分别集中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可能成为未来中西部发展的助推器,并为西部地区释放巨大的改革开放红利。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我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反分裂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重要的国家行为。目前,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等日益猖獗,严重威胁我边疆特别是新疆的安全和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既可提高边疆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与内地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同时也可促成相关区域尤其是中亚国家共同合作严厉打击边界地区的“三股势力”,确保该地区稳定、繁荣。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与政治合作有助于化解安全冲突,消弭各类极端势力的滋生。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维护我能源安全
在能源对外依存度攀升的同时,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通过与中亚和中东交通网络联通,以及油气网线的建设,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需求压力。
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31.6%。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8%,但目前国家原油储备不够,储备体制不健全。同时,原油进口的70%以上来自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和非洲地区。尤为严峻的是,原油进口线路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有4/5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线路,形成所谓“马六甲困局”,严重影响国家能源安全。亟须打通“南下”东南亚和“西进”中亚地区的陆路通道。开发中亚地区,尤其是里海地区,有助于原油供应多元化,同时可以通过中亚国家,陆路连接中东,获取石油,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效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部邻国并延伸至欧洲国家形成的一个大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国内应该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四省市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成为继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后,我西向战略中最重要的调整举措,并且有可能在区域合作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彰显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低迷,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沉渣泛起。避免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推高贸易保护主义,是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显示了中国不谋求排他性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基本立场。不仅如此,中国一直秉持自由贸易的原则,持续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合作性流动、增长,“丝绸之路经济带”模式有可能成为跨地区合作的新范式。
新丝绸之路沿线建设经济带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责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坚持全球经济开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高度揭示了中国和中亚、南亚、欧洲国家在经济与能源合作进程中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跨区域效应的新举措。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速我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由沿线各国共同努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的区域大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惠及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其经济规模和覆盖面前所未有,继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提高所在国家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该区域特征可以进行区段划分,以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端起点,向西一带划分为功能有所差异的三大层段:一是中亚经济带,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二是环中亚经济带,涵盖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亚地区;三是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包括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地区,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区,以及上述环中亚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边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边连着发达的西欧经济圈,但是新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中亚处在两个经济引擎之间的“低洼地带”,故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形成了“两边高,中间低”的不平衡状态现象。其中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2012年,中亚地区(不含中国)共有人口6500万,GDP规模为2987亿美元。该地区与中国共有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共同面临“三股势力”的侵扰,具有进行地区稳定、能源资源、经济贸易合作的天然需求和开发潜力。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目前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但比重仍有待提高。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深化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并促进该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沿线民众的普遍诉求,而沿线国家也急切要求与两大经济引擎直通互连,这构成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条件和国际基础。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中国国内政策,而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区开放合作的总体战略布局。今后,相关各国应就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广泛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我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新丝绸之路在空间上形成了串联中外的轴线,成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惠互利、交流合作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有力促进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将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通过沿线各国的合作和规划,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目前,中国已与部分中东欧国家,如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成立专门的基础设施网络咨询委员会,探索交通网络设施互联合作。
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1/4。中德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也是渝新欧铁路的起点和终点。渝新欧国际铁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从重庆始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从阿拉山口驶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杜伊斯堡,全程16天,1.03万公里。每周有3列渝新欧铁路列车经过这段旅程。2013年2月,巴基斯坦总理侯赛因访华,将卡拉奇—穆尔坦—拉合尔高速公路列入巴中合作的三大旗舰项目。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交通要道,未来更有望向北连接至新疆喀什甚至乌鲁木齐,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陆上“脊梁”。
除了沿线道路畅通外,还要加强货币流通和通商便利化,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国际竞争力。各方也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影响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中国与西部邻国及欧洲各国的经济融合,同时会有力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但也会引发一些全球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各大国和欧盟的中亚战略的兼容与冲突。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版图上,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突出,是区域统筹的重心和互联互通的枢纽,也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焦点。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经做出著名的判断:“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即亚欧大陆),谁就能主宰全世界。”而亚欧大陆腹地这个“心脏地带”,即中亚,自19世纪开始成为英俄等大国角逐的要地,北连俄罗斯,东临中国,南毗印度,西通中东和欧洲,是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扼守亚欧两洲陆路通道。苏联解体后,尽管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凹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基础设施等条件相对滞后,但是由于其地缘政治枢纽地位以及丰富的能源矿藏储备,俄罗斯、美国、欧盟、印度、日本等域内域外大国广泛关注。中亚与中国新疆毗邻,属于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亚是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利益交会区。经略中亚,涉及中国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多重利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全球影响看,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治上与主要大国的中亚战略存在冲突,在经济上基本兼容、在人文交流上并行不悖。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治上与主要大国的中亚战略存在冲突
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尽管较低调和务实,侧重在经济领域讨论区域合作问题,但又必然会在政治上外溢,特别是引起了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疑虑和不安,认为会与其争夺中亚主导权。
俄罗斯一直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很冷淡,只是囿于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而没有明确反对,因为中亚一直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尽管苏联解体后作为加盟共和国的中亚五国纷纷独立,但俄罗斯的影响从未离开。俄罗斯目前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维护传统势力范围;遏制美国势力坐大;获得经济、能源及战略利益。这直接体现了俄罗斯力图恢复昔日强国地位荣耀的长期国家战略。然而俄罗斯中亚战略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中亚的战略发生过摇摆。独立初期,俄罗斯急切希望获得欧美国家的认可和接纳,视包括中亚在内的其他独联体国家为阻碍俄罗斯发展的负担,因此俄罗斯的中亚战略一度演化为“甩包袱战略”。随着俄罗斯与欧美国家蜜月期的结束,特别是其对欧美幻想的破灭和北约东扩造成的地缘战略空间不断缩小和被挤占,俄罗斯即刻调整了中亚战略,特别是普京主政俄罗斯以来,将中亚等独联体国家视为俄罗斯外交的首要重点战略。2002年11月,普京明确宣称:“俄自1991年苏联解体到‘9·11’事件后的战略退却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要在条约和协议的框架下重新夺回我们的战略利益区。”目前,俄罗斯已形成较为明确的中亚战略,其战略指向的三重目标是:维护传统势力范围;遏制美国势力坐大;获得经济、能源及战略利益。可以预见,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需要指出的是中亚事务与俄罗斯休戚相关,属于俄罗斯核心利益区。
美国作为唯一的全球性大国,非常关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形势,并视其为争夺全球首要地位而进行斗争的棋盘。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大中亚战略,遏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将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整合进西方政治-安全-价值体系,以及塑造中亚国家的发展方向及其地缘政治环境。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中亚战略调整了数次,却都遵循了这个战略意图。但相较于欧洲以及亚太和中东,中亚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区,然而又不能排除非常时期美国在此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早在1999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以支持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来复兴连接这些国家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新丝绸之路”对美国的意义在于,首先,在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保证其撤军后阿富汗的稳定。其次,推动地区国家间合作,改善地区安全现状,美国将阿富汗的未来系于地区内国家甚至跨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另外,主导地区发展进程,保持并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弱化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2005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第一次把阿富汗与中亚五国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了“大中亚计划”。同年10月,美国务卿赖斯在演讲中提出:“阿富汗需要与中亚地区建立一种全面伙伴关系,一个安全繁荣的阿富汗能使中亚稳定,并将中亚与南亚联系在一起,这是未来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2006年,美国国务院调整了部门机构设置,将原属欧洲局的中亚五国归入了新成立的中亚南亚局。同年,美国国会举行了以“大中亚计划”为核心议题的听证会。自此,美国已经开始将阿富汗和中亚、巴基斯坦等综合起来进行考虑,试图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与南亚,打造一个“大中亚”地区。
日本目前的中亚战略目标是扩大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在获得能源的同时,增加自身政治活动的空间。日本中亚战略的特点是,优先追随政治军事联盟美国。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爆发安集延事件后,美乌关系恶化,“中亚+日本”五国外长会议也因此推迟。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2年7月,在东京召开了关于“新丝绸之路”计划的部长级会议,美国希望将日本拉入该计划。苏联解体后,日本很快便承认中亚国家并与之建交。1997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欧亚大陆外交”战略,将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称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2004年,日本外长川口顺子出访中亚时提出建立“中亚+日本”对话机制,确立了日本同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关系。2006年,日本外长麻生太郎发表“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演说。日本对中亚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中亚的外交政策不断升级。
中亚国家独立之后,随着自身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印度对中亚事务的介入经历了一个从不予重点关注到尝试全面介入的过程,目前印度奉行“连接中亚”政策。印度的中亚战略首先考虑到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与安全的合作利益。从陆地入侵印度的外部势力,大多以中亚为通道,以印度西北部为跳板,然后再进入印度内陆,因此中亚也是印度陆上安全的晴雨表。除了安全之外,印度还希望借助中亚向西制约宿敌巴基斯坦,向东抗衡中国的影响,因而中亚地区成为其优先考虑发展关系的对象。印度的中亚战略目标是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致力于推动印度不仅成为南亚次大陆的主导者,而且成为世界事务的有力塑造者。2013年11月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印度表现出正在追寻对中亚地区事务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的意图,印度外交部部长在会上的发言明确表明新德里已经承诺准备努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成为正式成员国。印度与中亚毗邻,战略攸关,但由于实力有限,印度的作用非常有限。
欧盟针对中亚提出了新伙伴战略,首要目标是促进中亚的稳定和冲突预防。中亚地区包括阿富汗在内是恐怖分子的集聚地,是西欧的毒品经中亚的转运站,同时也是西欧人口走私的转运站。这些对欧盟国家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让欧盟执委会从特定的角度思考发展与中亚地区稳定的伙伴关系,进而支持中亚五国推动区域和次区域的整合。
可见,在政治上,俄罗斯和美国在战略上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带存在碰撞,而欧盟和印度的中亚战略与中国战略冲突不明显,这是中国需要站在全球的角度认真统筹丝绸之路战略的首要难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经济上与主要大国的中亚战略基本兼容
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在经济融合,中国一贯主张非排他性的区域合作,因此与主要大国的中亚经济战略可以实现兼容,这也是中国的一贯主张。
俄罗斯目前的中亚政策是推进其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发展,深化中亚各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联系。尽管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都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但是俄罗斯一直避讳扩大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更多地赋予该组织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功能和角色。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首次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其目标是以阿富汗为枢纽,将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国家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印度乃至东南亚连接起来,通过援助中亚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推动实现“能源南下”与“商品北上”,促进各国间以及几大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整合中亚和南亚的资源,发掘该地区作为欧亚和欧洲之间运输区的潜能,推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该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欧盟的目的是要中亚地区建立开放、市场经济导向并能吸引外资的社会环境,欧盟也是中亚地区生产设备、投资与服务业的主要提供者。从其长期目标上看,其需要稳定油源的供应,保障从里海地区到欧洲的能源的运输渠道,并遏制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掌控。1991年,中亚国家独立不久,欧盟就出台了向中亚提供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援助的“塔西斯计划”,之后,双方积极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从最初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上升到2007年的新伙伴关系战略。欧盟在中亚的经济目标是改善中亚地区的贸易、投资与能源供给环境。欧洲对中亚的战略目前主要基于2007年欧盟—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以及欧盟援助中亚的地区战略文件。
因为地理原因和历史因素,中亚并非日本的核心利益区,但日本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一直存在。日本一直运用经济手段,谋求增加地区影响力。同时谋求能源稳定供给,为能源政策制定相应的中亚战略。截至2012年6月,日本向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政府提供的发展援助已达2942.88亿日元。2012年第四次“中亚+日本”对话会议上,日本同意再次向中亚国家提供7亿美元的援助。日本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2011年进口能源占其能源消费的84%,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日本通过融资和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或开拓中亚的新旧能源开发,在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的能源合作,是以国有或民营企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大都得到日本政府的协助和支持。日本一方面利用政府发展援助向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包括能源)投资,另一方面,对日本公司提供财政支持,使其获得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开采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中亚能源政策是把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节能、可替代能源生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这对中亚国家产生了更大吸引力。
印度的中亚战略将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广泛介入,通过现有的地区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是阻碍该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印度与中亚各国并不接壤,陆路与海路运输不够发达,现在印度和中亚主要靠航空线连接。为解决交通问题,印度积极参与两条“南北走廊”的开发,一条是印度孟买到伊朗阿巴斯港,再经铁路、公路到土库曼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的“走廊”。另一条是从孟买到阿巴斯港,再经铁路到伊朗里海的安扎里港,再到俄罗斯的阿斯特拉罕港,最终通往中亚和欧洲的“走廊”。目前,印度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水平低,经济合作发展还比较滞后,除了在制药(中亚所需药品的1/3由印度提供)和信息技术领域占有一定优势外,印度在中高端贸易领域无法与美、日、欧等国竞争,在轻工产品上无法与中国抗衡。另外,印度考虑和中亚建立长期的能源、资源伙伴关系。印度能源非常匮乏,70%的石油和天然气需要从海外进口。因此需要积极参与中亚的能源外交,确保印度能源供应的安全,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最近几年印度加快了实施进军中亚能源开发的步伐,其目标是使中亚成为印度新的能源供应地。2003年4月,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签署联合协议,邀请印度加入土—阿—巴的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TAPI项目)。这条天然气管道预计从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道拉塔巴德(马拉耶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到达印度。另外,无论是从伊朗还是中亚运输油气等能源,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政局不稳的阿富汗和其劲敌巴基斯坦的领土。以TAPI项目为例,印度想从土库曼斯坦运送天然气,但这一管道在阿富汗境内长达735公里,途径阿富汗南部重镇塔利班的“大本营”坎大哈,因此该地区安全(包括非传统安全)对印度利益极为关键。
目前看,依托中国的地缘优势和经济实力,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各大国中亚经济战略实现兼容,当然俄罗斯和日本对中亚的经济融合特别是中国牵头倡议还存在疑虑。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人文交流上与主要大国的中亚政策并行不悖
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的物质性以及政治制度等的刚性而言,人文交流则是非物质的相对柔性,具有非排他性和包容性,这就意味着文化和文明能够在同一时空共存,甚至成为政治、经济等方面合作推进的先行者和润滑剂。应当看到古代丝绸之路得以维系并且流芳千古,最重要的一点是丝绸之路以其巨大的吸引力,汇聚了沿线多样的文明和不同的民族,实现了文明的融合与交流,而中亚地区在古丝绸之路上更是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汇聚的典范,这一传统在今天依然可以见效。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侧重经济,同时突出与中亚交流的人文色彩,与主要大国在中亚的文化乃至意识形态战略方面并行不悖。
美国在中亚主要的政策目标是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参与能源资源开发的竞争和推进民主化进程。其中,美国在中亚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其中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一直不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推动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试图建立一个亲西方“民主化”的中亚。2005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成了美国输出“颜色革命”的主要目标,同年爆发“郁金香革命”,之后国内局势一直动荡。2005年8月,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在独联体范围内实施一项特殊计划,内容包括在阿塞拜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民主信息中心”等,以“促进独联体各国独立媒体发展”。该计划由美国人权与民主基金资助,总金额超过千万美元,由美国驻独联体各国使馆负责实施。中亚各国政府对美国此项援助计划一直抵制,因为如果任凭美国人支持本国的独立媒体自由发展,这些媒体将成为反对派抨击现政权的平台,这是各国领导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通过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指出:“美国在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具有重要的长期利益。这些利益涉及安全,经济发展,能源和人权。”为此,美国一直表态要继续大力促进中亚地区“民主、宽容与公民社会的发展”。
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战略后院,尤其是经过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劳动分工体系,更是在经济上使中亚与俄罗斯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后,这种联系基础依旧存在,并仍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文化认同和民族感情来讲,数百年的共同生活使俄罗斯文化深深浸入到中亚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长期使用俄语进行交流使中亚各国民众与俄罗斯文化有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日本在中亚虽然追随美国,但是表示尊重中亚文化的多样性,正视地区差异,因此中亚国家对日本的做法相对能够接受。2013年日本文部省表示将制定海外留学生接收战略,重点吸收中亚和东盟地区留学生,加强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的援助。
欧盟的中亚战略除了在中亚追求现实能源与安全利益外,同时又大力推广其价值观。考虑到地理和历史因素,中亚并非欧洲的核心利益区,但欧盟的经济实力和推行价值观等方面的诉求有可能使之在中亚发挥更大作用。欧盟对中亚战略要确保中亚地区的民主与民生,确保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欧盟认为,提升该地区的民主化、人权与减少贫穷,可以长期确保中亚地区的安全。因此,欧盟向中亚地区提供有关建立清廉的政府、公民社会的各种技术援助。按照2007年颁布的对中亚战略和2007~2013年欧盟委员会的地区援助计划,欧盟将人权、善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确立为同中亚各国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欧盟与中亚国家2013年底召开的部长级会议,宣布2014~2020年将向中亚国家提供10亿欧元发展援助,支持该地区国家实现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管理、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安全等。欧盟将管理和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增长作为未来七年与中亚发展合作的两大关键支柱,并特别关注最贫穷和最脆弱的国家。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发展项目包括:地区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安全,提供基于欧盟专有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目标政策建议,用于支持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机构改革,同时考虑各国优先领域和与欧盟模式及标准的近似程度。
中外人文交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内容,通过加强文教领域的交流,增进与沿线民众的沟通。同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直坚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念,并且一贯秉承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因此中国尊重沿线国家的社会习俗与政治制度的选择,一方面对各大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在中亚的意识形态战略,包括推进民主、“颜色革命”等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中国在沿线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各大国在中亚的文化交流及意识形态渗透并行不悖。
四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沿线各国共同参与的宏图伟业,它的推进应该体现沿线各国的意愿,避免中国单方面推动和主导。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该是各国共同的事业,避免中国单方面承担责任或者义务。在推进这一设想的过程中,应该同沿途各国政府、智库交换意见,避免一厢情愿。
(2)“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建立多边合作的平台,注重制度建设的推进。现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是该地区国家合作的奠基石,应当以此为依托,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部设立新的功能机构,避免新制度的产生弱化现有机制,让相关国家产生猜忌。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诸多大国在亚欧大陆的战略上有竞争甚至冲突之处,因此应当求同存异,在具体政策目标上,应体现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突出各国在此地利益的交会之处。仅以中亚地区为例,中亚五国之外的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该地区的利益博弈的焦点主要围绕能源、反恐、地理枢纽、价值观(包括民主)等方面,其中在能源开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反恐等方面各方都存在合作的空间。
(4)“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当突破经济的局限,拓展到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增强沿线各国的联系与友谊。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伊始可能会遇到重重障碍,为此可转而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不太敏感且双方都关注的领域开始合作交流,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经济、政治合作的先行者、润滑剂和助推器,应当以“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细致,推进相关工作,待相关的环境培养到一定阶段,再推动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5)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站在沿线国家的立场考虑工作部署安排和政策制定,了解当地的实际需要。比如日本在这方面的细致工作值得我们注意,日本充分发挥本国在环境保护、能源、抗灾技术等领域的优势,拨付更多相关领域的留学名额给中亚;日本政府不但提供奖学金给中亚留学生,还对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予以援助,创造学成归国学生与当地日资企业接触的机会。
(6)“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内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整合各方优势与特色,避免地方竞争性发展和内耗。“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提出的时间不长,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反响热烈,都希望依托该战略实现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行业跨越式的发展,然而也出现了很多重复性的规划和竞争。对此,应当有国家层面的先行的顶级设计和规划,在中央部署和引导之下发挥地方的积极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推动该战略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