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别和区域研究(第1、2期)
- 罗林 夏征难
- 10880字
- 2020-08-29 05:40:00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阿拉伯世界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赋予了21世纪的中国与欧亚国家关系新的生命力。阿拉伯世界在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不可或缺和独特的重要地位,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和枢纽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阿拉伯世界关系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能源、金融和互联互通等领域,中阿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进一步丰富中阿关系的战略内涵,预示着21世纪中阿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同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大国博弈与角逐、阿拉伯世界的单一经济结构等,将是中阿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 阿拉伯世界 地位和作用 合作领域问题与前景
【作者简介】吴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杨泽榆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博士。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带一路”建设做了重要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中国与欧亚国家区域合作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途经区域,阿拉伯世界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凸显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一 阿拉伯世界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中东)、北非地区,与中国的友谊渊源久远深厚,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就把中国跟阿拉伯国家联系在一起。提到阿拉伯世界,必须要谈及阿拉伯国家所处中东地区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举世闻名,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阿拉伯国家位于“五海三洲之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连接了地中海、红海、里海、黑海、阿拉伯海,以及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曼德海峡等重要贸易通道,自古至今一直具有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不仅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是陆、海连接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捷径。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阿拉伯国家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枢纽中心;从能源的政治属性来看,石油是阿拉伯世界塑造地区和国际权力政治的重要因素。因此,阿拉伯地区至今仍然是大国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
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地位,并不仅仅因为阿拉伯国家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输出方,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更因为阿拉伯世界坐落在全球最大制造业集中区东亚和全球数一数二消费市场欧洲之间,扼控世界航运要冲。以享有“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美誉、全球最著名的“黄金水道”之一的苏伊士运河为例,仅一条水道就通过了全球14%的海运贸易量,亚欧之间除石油之外的一般货物海运有80%经过此处。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且长期以欧洲为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苏伊士运河和整个阿拉伯贸易线路的依赖性更强,目前中国对欧出口的60%取道苏伊士运河。在2013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16596艘世界各地船只中,中国(包括香港特区)船只约占8%,当年世界各地通过船只载货净重约9.16亿吨,中国(包括香港特区)船只约占9%。又如“中东地区油库总阀门”“海湾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古至今一直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峡之一。2011年平均每天有14艘满载石油的邮轮通过该海峡,目前从海湾出口石油的90%,即国际能源市场上2/5的石油贸易量要经过此地。由于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国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存度也较高,经由该海峡运输的石油约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40%。
便捷的交通催生了巨额贸易量,以至于国外学者Jennifer Malapitan-Anguinaldo认为“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迄今一直以经济为主而非政治”。瑞生国际驻香港企业合伙人贝杨特·爱德华兹(Bryant Edwards)在提交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听证报告时指出,中东是中国与欧洲和非洲不断增长的贸易和商业联系的重要贸易、逻辑和金融中心。2011年,中国与欧洲的总贸易额达5672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与美国4467亿美元的贸易额,使欧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一年,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贸易量达1959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5%,且还会持续增长。而近些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目前贸易额已达1200亿美元。“中东刚好处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我们称之为‘新丝绸之路’的位置上”, 通过阿拉伯世界联通欧亚,巨大的贸易利益和价值就在眼前。对于不断崛起的中国来说,阿拉伯国家独特的战略重要性和价值显而易见。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阿拉伯国家战略力度,新时期的阿拉伯国家战略进一步清晰,而“一带一路”战略则进一步丰富了21世纪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内涵。认识阿拉伯世界在中国构建“新丝绸之路”战略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习近平主席和部分中央高层领导的讲话进行解读。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加强“五通”讲话中强调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包含了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中东地区不仅涵盖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而且起着不可替代的枢纽和桥梁作用。2014年3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沙特王储兼副首相、国防大臣萨勒曼时表示,中方欢迎沙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加快推进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应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2013年12月17~2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了巴勒斯坦、以色列、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五国,是中国深化、发展与中东地区国家关系的一次重要访问。王毅外长就此行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提出了构建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联系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丝绸之路将交会于中东地区。2014年1月17日,中国—海合会第三轮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提出,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提升中国—海合会关系水平,打造中海友好合作“升级版”,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战略深化和丰富,离不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两千多年以来交流合作的璀璨历史。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与世界各国物质与文化相互传播、碰撞、接纳、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丝绸之路奠定了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传统历史和友好关系,中华文明通过西亚和北非传播到欧洲,伊斯兰文明在公元前7世纪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增进了欧亚地区的沟通和交往,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曾经是世界经济共赢、文明互鉴的合作范本。现实世界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头牵着亚太经济圈,另一头连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发展中的非洲,阿拉伯国家正好处于中间,显然是联通亚欧非三大洲之间广大地区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大动脉上的重要桥梁。新形势下,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赋予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发展的新内涵。
二 当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可能的合作领域
21世纪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迅速,双边和多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不断深化发展,为构建中阿新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基本条件,也使中国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与阿拉伯世界可能合作的领域更加广泛。
(一)政治领域合作方面
中阿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双方高层互访不断,政策沟通和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中阿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政治基础。
(1)过去20年以来,中阿国家高层保持密切互访。1990~200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和李鹏出访了7个阿拉伯国家,其中,到访埃及和摩洛哥各3次,阿尔及利亚2次,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和利比亚各1次;2003~2012年,阿拉伯国家的外交重要性继续被中国高层重视,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先后出访了5个阿拉伯国家,其中,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各3次,阿联酋和摩洛哥各2次,卡塔尔1次。与此同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埃及(1999年)、沙特阿拉伯(1999年)、阿尔及利亚(2004年)和阿联酋(2012年)先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边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得到增强,长期关系得到保障。
(2)中阿各方合作机制逐渐健全、不断推进。中非合作论坛(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和中阿合作论坛(China-Arabs Cooperation Forum, CASCF)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建立,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国家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多边合作机制安排。中非合作论坛至今举办了5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首脑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在会上提出了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2014年6月,中阿合作论坛第6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办。除政治领域外,这些多边合作机制也涉及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和经济安全等广泛的经济合作领域。中国还通过中东特使、联合国安理会机制、自贸区谈判、联合国维和行动、索马里护航以及孔子学院等外交政策工具,在能源安全、地区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增进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促进了中阿关系的发展。
(3)在良好的政治和民意基础上,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政府对中国持积极态度。近年来,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全球民调结果显示,从2008~2012年,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持正面和积极态度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民调显示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喜爱胜于对美国,69%的突尼斯人、59%的黎巴嫩人、52%的埃及人、47%的约旦人、62%的巴勒斯坦人和49%的土耳其人,对中国持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与此相对,上述国家民众对美国持积极态度评价的比例分别是45%、48%、19%、12%、18%和72%。此外,阿拉伯国家民众在2012年把中国视为主要经济强国的比例,埃及是39%,约旦和黎巴嫩分别是44%,突尼斯是29%。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其“令人生畏”的经济伙伴,而且还是相对平衡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在阿以冲突和支持阿拉伯事业问题上。
(4)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潮流已逐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向东看”是阿拉伯国家在美国国际影响力开始下降,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中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阿拉伯国家正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重要势头,符合阿拉伯国家的现实需求。伴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日渐紧密,领导人互访增多,阿拉伯世界“向东看”态度越来越鲜明。
(二)经济领域合作方面
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逐渐加强,除了继续以能源为主的经贸合作之外,阿拉伯国家日益成为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出口市场,并且双方不断努力构建良好的经贸合作机制。
(1)能源合作仍然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发展的亮点和主线。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西亚北非地区是全球油气能源的宝库,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突尼斯、巴林14国)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家,2012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别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和28%,其中,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全球油气蕴藏、生产和出口总量中的比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油气工业是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主要财政支柱,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国家GDP和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20年来,在中国的能源供求平衡中,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能源进口增长迅速,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从1999年的38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600亿美元,2013年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达1.33亿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47.2%。中国通过强大的国际能源购买力,有力支撑了国际石油产品价格,“为维护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条件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无论是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还是贸易价值,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关系更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2)阿拉伯国家日益成为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出口市场。随着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阿经济贸易额出现了质的增长。2013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总额为2388.6亿美元,其中与海合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1653亿美元,约占总额七成,海合会已经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主要是轻工业产品、食品、纺织、服装、机器和汽车,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前几大出口市场分别是阿联酋(300亿美元)、沙特(180亿美元)、埃及(80亿美元)。此外,阿拉伯国家也是建筑、金融和电信等服务业的巨大市场,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建筑服务合同尤其突出,2011年建筑服务金额高达210亿美元,沙特、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和伊拉克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最大的几个建筑服务市场。
(3)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的制度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从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到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成效初现。2004年7月,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签署了《经济、贸易、投资与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开启了包括商品、服务和投资在内的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2004~2012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就自贸区协议举行了6论磋商谈判,尽管谈判总体进展缓慢,至今仍在继续,但“双方就最终达成协议都持乐观态度”。除此之外,2007年,为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在2006年北京峰会上宣布的中非务实合作8项举措精神,中国、埃及两国政府在埃及联合创办了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作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合作区紧邻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洲交会之地,是世界贸易市场的中枢,产品可以直接面对欧亚非15亿消费客户。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受到了中埃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9年11月中埃两国总理亲自为合作区揭牌。合作区的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新型建材及精细化工,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中东和北非市场的重要平台,同时为埃及的产业升级、出口创汇和就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埃合作的典范。截至2014年5月底,入区企业有32家。
(三)金融领域合作方面
从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进驻阿拉伯国家,到人民币在东道国受欢迎和重视的程度越来越深,预示着中阿金融合作向着合作深化的趋势良性发展,前景美好。中国工商银行在迪拜和卡塔尔设立分行,这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2010年3月,中国银行和阿曼马斯喀特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将在马斯喀特设立“中国柜台”;同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在阿布扎比开设分行;同一年,卡塔尔投资局认购中国农业银行股份28亿美元,科威特投资局认购中国农业银行股份19.5亿美元。2012年1月,中国温家宝总理访问中东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了350亿元人民币交换200亿迪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2013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在迪拜开业;同年5月,中国建设银行迪拜分行开业,成为建行在阿拉伯国家设立的首家机构;2014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在迪拜发行人民币债券,成为中东地区首个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迄今为止,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全部进驻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包括人民币兑换和交易在内的金融服务。同时,阿联酋本国银行及一些在阿联酋运营的国际银行,都已经通过在本地运营的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为本地用户开设了人民币账户业务。迪拜的人民币交易量不断增长,可以看到,中阿金融合作对双方均大有利可图:对中国而言,中国对外资产需要寻求价值保值增值,与中东阿拉伯国家金融合作,符合中国现实和长远利益;对阿拉伯国家而言,可利用中国产业发展优势助推中东阿拉伯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以避免其过度依赖石油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可实现阿拉伯国家主权基金和金融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互联互通建设合作方面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东国家间的铁路、公路、港口、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建设,在基础设施和运输领域获得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沙特阿拉伯,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参与了沙特哈拉曼(Haramain)高速铁路和南北铁路的建设工程,分别获得了18亿美元和7.2亿美元的建设合同。哈拉曼高速铁路将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与国际机场及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King Abdullah Economic City)连接起来,主要承担沿途各地穆斯林到圣城朝觐礼拜的旅运工作。2400公里长的南北铁路是沙特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是海湾地区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土耳其连接欧洲,这条铁路的建成将对国际贸易和投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将沙特北部矿床带与首都利雅德和朱拜耳工业城连接起来,是沙特矿产资源运输的主要通道,并且作为海合会国家铁路网建设的组成部分,最终将与周边国家的铁路网连接,意义重大。在埃及,2012年8月,埃及运输部建议中国投资兴建一条连接开罗、亚历山大、卢克索和阿斯旺的高速铁路。此外,港口建设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的重要领域,迄今为止,中国相关企业参与了沙特、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家的多项新港口建设工程。卡塔尔多哈新港口项目耗资80亿美元,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200万标准箱,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港口之一,中国港口工程公司参与了建设。总的来看,中国大型国有公司和中小规模的私营公司正在积极进军阿拉伯市场,集中于阿拉伯国家的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虽然中国是阿拉伯世界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后来者,但中国的积极参与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将为中阿“新丝绸之路”构建,奠定互联互通的前期基础和基本条件。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对互联互通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国家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将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 双方构建“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地区动荡频仍,阿拉伯世界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增加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地缘政治风险。阿拉伯世界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各种矛盾在此交错密集,领土、民族和教派矛盾尖锐,各国面临着国内社会转型、地区格局转型和国际体系转型三重挑战,各种危机频发,矛盾与冲突不断。自二战结束以来,数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拉伯国家不断受战事纷扰,几乎没有和平与安宁。长期的战乱不仅使该地区国家难以跟上经济全球化步伐,而且整个地区在加速转型的国际体系中逐渐被整体边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长期致力于追求阿拉伯民族复兴的社会精英和广大民众强烈的屈辱感和失落感。2011年初以来,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该地区人民对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强烈要求,这场政治风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阿拉伯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看,这场动荡由这些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僵硬、改革缓慢,严重滞后于当今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广大民众革新求变与谋求民族复兴的愿望所引发,是长期累积的综合矛盾的总爆发。持续动荡的地区乱势,以及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累加,势必使该地区形势更不稳定,将使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面临地缘政治挑战。
大国利益交会,西方国家竭力介入动荡的地区热点问题,加大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驾驭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难度。由于阿拉伯国家极具战略价值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资源,许多大国将此作为国家战略利益的出发点,企图施以控制。冷战结束以来,美、欧、俄等与阿拉伯国家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特征的斡旋外交,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不断插手地区乱势,使阿拉伯世界动荡的形势更为复杂。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其长期在阿拉伯国家推行“价值观外交”和“人道主义干涉”,采用的具体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披着合法外衣频频干涉和插手该地区事务,目的是确保地区格局演变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以继续保持对阿拉伯国家的控制,扫除战略障碍。然而,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高,阿拉伯地区日益成为中国的“大周边”,参与阿拉伯世界热点问题的解决成为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手段,因此阿拉伯世界成为中国运筹与其他大国关系的支点,这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更高一层的战略意义所在。然而,在大国利益交会的阿拉伯世界,中国能否驾驭好各种大国关系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更好实施?有观点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结果将是欧亚大陆通道和海上通道的整合,这与美国依靠强大的海上实力掌控世界范围内的海上通道和资源的战略意图肯定有所冲突,而这又恰恰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团结一体的欧亚大陆整体实力超过美国,并且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明显影响美国的海洋实力和海洋霸权。由此可见,如何驾驭好利益汇集于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关系,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现实挑战。
单一能源工业经济困难重重,社会转型压力显现,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能源利益更趋多元。长期以来,石油和天然气在阿拉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油气产业一支独大的局面长期存在。在22个阿拉伯国家联盟中,有16个阿拉伯国家生产石油,油气资源几乎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唯一重要基础和投入要素,从而形成了阿拉伯世界独特的产业、经济结构。可以说油气资源建构了自然资源富裕的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石油财富造就了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奇迹和社会繁荣。然而,由于油气资源在该地区分布不均和失衡,一些阿拉伯国家并没有直接从石油财富中受益,石油财富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影响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发展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此,以能源导向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和有限的经济多元化在阿拉伯世界具有严重和长期的政策和现实挑战。面对巨大的社会改革压力,阿拉伯国家开始注重在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寻求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阿拉伯世界的这种政策导向,使得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利益更加多元,一方面要积极确保在动荡蔓延形势之下阿拉伯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和通道安全,另一方面是将能源合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节能和发展替代能源上。而无论是哪方面,对中国新战略的积极推进都将是严峻挑战。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人民币业务在阿拉伯国家发展迅速,受到了东道国欢迎,一些阿拉伯国家金融中心也希望在中国央行的人民币境外清算、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但是,中阿的金融领域合作仍存在一些障碍。首先,由于金融体系差异较大,双方有效融合对接存在一定困难。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如阿拉伯银行不允许收利息税,这在与中国传统金融对接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其次,金融监管门槛不同,资本跨境流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很多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都采取谨慎态度,中阿之间资本跨境流动受到多方面限制。最后,熟悉中阿双方金融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制约了中阿金融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双方经贸金融合作的不断密切,双方对人力资源建设日益重视,但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尚不能满足双方经贸金融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货币清算、互换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推进工作也还需继续努力。
四 前景评估
“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落实,承载着新的使命,孕育着新的生机,激扬着新的活力,必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主线之一。这一战略构想最佳实现路径可以首先通过与有深厚情感基础的国家开展有效合作,助力其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目标国民众得到切实的实惠,进而树立友好合作的地区典范,实现以点带面、以线带面,推动大区域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带动中国对外交往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催生安全、政治等领域的合作效益,生成复合效益,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与阿拉伯世界全方位的关系。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全面合作、发展提供了新前景,创造了互利共赢的新机遇,堪称新时期提升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新引擎。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尽管欧美等国已经出现阶段性复苏迹象,但总体上仍未摆脱发展困境,想要完成金融整治、经济结构调整,重拾增长之路,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中心开始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是目前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 2013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6.3%。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与阿拉伯世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广泛合作,“合作共建”将成为新形势下中阿合作的主线,通过与有关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以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这将有力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经贸、能源、基建、高新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并将带动中阿内部的体制创新,有助于双方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增强内生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共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曾让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两大文明体紧密相连,双方对丝绸之路均有特殊的情怀。然而,现代版的“一带一路”并非古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它具有更宽广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内涵,是面向未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宏大战略构思。对双方而言,“一带一路”正是中国“向西开放”和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的有机结合。一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战略是中国经济和外交的一大亮点,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对阿拉伯国家也具有特殊意义,广阔的合作前景会让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受益。可以预见,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逐渐取得认同和回应,中阿双方共同打造新战略下的“共同体”不仅具备情感基础,还有现实需求。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赋予了21世纪的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丰富了中阿关系的战略内涵,构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新丝绸之路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阿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也预示着21世纪中国—阿拉伯世界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