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研究范围界定

京津冀经济圈是目前国家规划中的一个重点经济区域,是我国三大城市经济圈之一。

首先,分析经济圈在国家的经济地位。综观国内外排名比较靠前的经济圈,如我国“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日本东京都市圈和美国纽约都市圈,上述4个经济圈2014年经济总量分别占其所在国GDP的12.27%、16.67%、32.99%、16.27%。而整个京津冀地区2014年经济总量仅占全国GDP的10.37%。此外,前述4个经济圈的城市群规模都很大,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长三角”经济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经济圈内不仅有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型城市,也有宁波、无锡、苏州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经济圈内城市群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多,各城市之间越能形成区域性的分工与合作。因此,本书坚持要以战略和全局的眼光去看待京津冀经济圈的规划。

图1-1 全书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其次,从区域内行政规划与执行的角度来看,京津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3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如果人为将经济圈内的区域进行分解再组合,比如将河北划分为两部分,中北部划归京津冀经济圈管辖,南部划归中原经济圈管辖,南北分而治之,这样不仅会增加行政的难度,造成一省之内规划与政令不统一,而且不利于河北省内部的产业整合与产业协作,也会阻碍京津冀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

再次,本书主要研究主题是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如果在划分研究范围时,对区域划分过于狭小,则会增加后续计算区域内产业梯度的难度。而且区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发展除了政府的规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市场经济,基于区域内各地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让产业转移自发进行,政府更应该做的是规划引导与公共服务,而不是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对产业转移进行牵强组合。

最后,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由中心发达地区向外围欠发达地区扩散,笔者基于这一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的趋势是由近至远、由浅入深,这一边界也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过分强调京津冀经济圈的外围边界问题是不可取的。

因此,本书研究的“京津冀经济圈”将以北京市为中心、天津市为次中心、河北省为外围配合区域,这既囊括了传统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区域,也包含了2015年京津冀协调规划重新划分的区域。根据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相关地理区位信息,笔者将京津冀经济圈内各成员之间的具体定位确定为中心城市北京、次中心城市天津和外围协调区域河北(具体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北京市定位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天津市定位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