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公益图谱:从传统到现代
- 徐宇珊 朱照南
- 1320字
- 2020-08-29 05:31:09
序一 回应中国年轻人的梦想
十八年前,我的慈善学课堂上出现了第一位来自中国北方的学生,她当时在印第安纳大学攻读慈善研究专业硕士学位。从那时起,我有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我还支持了一些中国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开展研究工作。
我有幸到访过中国四次。第一次旅程从香港开始,接连去了广州和北京的几所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和举办讲座。我的听众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渴望了解美国的公益行业和志愿服务,其中几名学生随后便来了印第安纳大学继续求学。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独特的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一直如此感兴趣?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历史,但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多由家族和领袖主导,而不是由社区和民众主导。美国的捐赠人和志愿者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自由地支持他们关心的议题,但在中国,这些活动受到更多的监管。美国的慈善通常热热闹闹,看上去有些混乱却又不断突破现状;而中国人口广布、历史悠久,其慈善事业更加倾向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简·亚当斯(Jane Addams)是美国慈善事业的先驱,她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印第安纳大学的工作。从她著名的提问“我们该如何回应年轻人的梦想呢”中我寻找到了答案。在一个世纪前,她在芝加哥建造新移民的社区中心“赫尔民宿”(Hull House)时意识到,鼓励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年轻人投身民主社会建设,是回应他们理想主义的最佳方式。
那些在印第安纳大学和其他美国高校的慈善研究专业求学的中国学生,还有那些我在中国的讲座和课堂上遇到的年轻学子,都印证了这个充满智慧的见解。这一代的年轻人将会是被历史铭记的一代,他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也经历着诸多的未知和劫难。以史为鉴,他们担心未来需要承受的将会更多。
未知向来使人不安,充满挑战。然而,未知也会使那些善良的人、有能力的人和有理想的人通过努力爬上顶峰,证明自己。这些人不仅在政界和商界,他们也存在于不计其数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团体里,就像美国前总统(也做过驻华大使)乔治·布什(George H. W. Bush)所说的,他们是可以照亮黑夜的万点星光。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不仅包括来自税收和商业的资金,还包括志愿者和捐赠人无偿奉献的时间和捐款。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断学习——这就是那么多的中国年轻人,而不仅仅是一些已有建树的学者,一直在研究美国慈善的原因。
这本书便源自对实现这样一个梦想的渴望。它由与我一同工作过的两名学生和学者一起撰写,旨在向中国读者展示她们认为美国非营利组织中有价值的部分。她们写作本书,并不是为了鼓励模仿,而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在典型的美国社区中公益慈善的运作方式以及探究它在中国运作的可能性:开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
公众参与的活力需要被重新唤起,公民需要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回应公共问题,慈善基金需要可信任的代理人——这些都是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挑战,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持续关注。道阻且长,但这些任务对中国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值得中国的年轻人在未来的岁月里,用智慧、奉献和努力去不断地进取,努力实现。
“我们该如何回应年轻人的梦想呢?”简·亚当斯问。
提醒他们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资深院长顾问
Leslie Lenkow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