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本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一位名叫奥里森的人希望寻找到一个完美的人生,他某天有幸遇到了一位女士,她告诉奥里森她能帮他实现愿望,并把他带到了一所房子前让他选择他的命运。奥里森谢过了她,向隔壁的房间走去。里面的房间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门上写的是“至死不变心”。奥里森忌讳那个“死”字,于是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左边写着“美丽、年轻的姑娘”,右面则是“富有经验、成熟的妇女和寡妇们”。当然可想而知,左边的那扇门更能吸引奥里森的心。可是,进去以后,又有两个门,上面分别写的是“苗条、标准的身材”和“略微肥胖、体型稍有缺陷者”。用不着多想,苗条的姑娘更中奥里森的意。

奥里森感到自己好像进了一个庞大的分拣器,在被不断地筛选着。下面分别看到的是他未来的伴侣操持家务的能力,一扇门上是“爱织毛衣、会做衣服、擅长烹调”,另一扇门上则是“爱打扑克、喜欢旅游、需要保姆”。当然爱织毛衣的姑娘又赢得了奥里森的心。

他推开了把手,岂料又遇到两个门。这一次,令人高兴的是,介绍所把各位候选人的内在品质也都分了类,两个门分别介绍了她们的精神修养和道德状态:“忠诚、多情、缺乏经验”和“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奥里森确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够应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迈进了第一个房间。里面,右侧的门上写着“疼爱自己的丈夫”,左侧写的是“需要丈夫随时陪伴她”。当然奥里森需要一个疼爱他的妻子。下面的两个门对奥里森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抉择:上面分别写的是“有遗产,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凭工资吃饭”。理所当然地,奥里森选择了前者。奥里森推开了那扇门,天啊……已经上了马路了!那位身穿浅蓝色制服的门卫向奥里森走来。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彬彬有礼地递给奥里森一个玫瑰色的信封。奥里森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您已经‘挑花了眼’。”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应当客观地认识自己。像奥里森那样渴求人生的完美,不仅对自己的心灵带来沉重负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人生当有不足才是一种“圆满”,因为不完美才让人们有盼头、有希望。

古时候,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当两兄弟都成年以后,他们的父亲把他们叫到面前说:在群山深处有绝世美玉,你们都成年了,应该做探险家,去寻求那绝世之宝,找不到就不要回来。兄弟俩次日就离家出发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个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的人。有时候,发现的是一块有残缺的玉或者是一块成色一般的玉甚至那些奇异的石头,他都统统装进行囊。过了几年,到了他和弟弟约定的汇合回家的时间。此时他的行囊已经满满的了,尽管没有父亲所说的绝世完美之玉,但造型各异、成色不等的众多玉石,在他看来也可以令父亲满意了。

后来弟弟来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弟弟说,你这些东西都不过是一般的珍宝,不是父亲要我们找的绝世珍品,拿回去父亲也不会满意的。我不回去,父亲说过,找不到绝世珍宝就不能回家,我要继续去更远更险的山中探寻,我一定要找到绝世美玉。哥哥带着自己的那些东西回到了家中。父亲说,你可以开一个玉石馆或一个奇石馆,那些玉石稍一加工,都是稀世之品,那些奇石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短短几年,哥哥的玉石馆已经享誉八方,他寻找的玉石中,有一块经过加工成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国王作为传国玉玺,哥哥因此也成了富豪。在哥哥回来的时候,父亲听了他介绍弟弟探宝的经历后说,你弟弟不会回来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探险家,他如果幸运,能中途所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这个道理,是他的福气。如果他不能早悟,便只能以付出一生为代价了。

很多年以后,父亲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哥哥对父亲说要派人去寻找弟弟。父亲说,不必去找,如果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和挫折都不能顿悟,这样的人即便回来又能做成什么事情呢?

世间没有绝美的玉,没有完美的人,没有绝对的事物,为追求这种东西而耗费生命的人,是多么不值得!人也是如此,智者再优秀也有缺点,愚者再愚蠢也有优点。对人多作正面评估,不以放大镜去看缺点,生活中对己宽、对人严的做法,必遭别人唾弃。避免以完美主义的眼光去观察每一个人,以宽容之心包容其缺点。责难之心少有,宽容之心多些,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苛求。

苛求完美,生活会和你过不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棒的股票投资专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呢?也许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果你不断追求完美,对自己做错或没有达到完美标准的事深深自责,那么一辈子都会背着罪恶感生活。

过分苛求完美的人常常伴随着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就担心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离。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

古代有一名僧人叫奕堂,他曾在香积寺风外和尚处担任典座一职(即负责斋堂)。有一天,寺里有法事,由于情况特殊必须提早进食。乱了手脚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白萝卜、胡萝卜、青菜随便洗一洗,切成大块就放到锅里去煮。他没有想到青菜里居然有条小蛇,就把煮好的菜盛到碗里直接端出来给客人吃。

客人一点儿也没发觉。当法事结束,客人回去后,风外把奕堂叫去,风外用筷子把碗中的东西挑起来问他:“这是什么?”

奕堂仔细一看,原来是蛇头。他心想这下完了,不过还是若无其事地回答:“那是个胡萝卜的蒂头。”奕堂说完就把蛇头拿过来,咕噜一声吞下去了。风外对此佩服不已。

智者即是如此,犯了错误,他不会一味地自责、内疚或寻找借口,而是采取适度的方式正确地对待。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了男主角佟振保的爱恋,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道破了男人的心理以及完美之梦的破灭:白玫瑰有如圣洁的恋人,红玫瑰则是热烈的情人。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变成了胸口的一粒白米饭,而红玫瑰则有如胸口的朱砂痣;娶了红玫瑰,年复一年,则变成蚊帐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则仿佛是床前明月光。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最大、最美”,人们要学会不对自己、他人苛求完美,对自己宽容一些,否则会浪费掉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只能在光阴蹉跎中悔恨。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的生活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不要再继续偏执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条退路,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恨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之错而埋怨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他们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

完美往往只会成为人生的负担,人绷紧了完美的弦,它却可能发不出优美的声音来。那些爱自己、宽容自己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绝对的光明如同完全的黑暗

人人都热爱光明,但绝对的光明是不存在的。如果真出现了绝对的光明,那也就无所谓光明与黑暗了,人们将如同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因此,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是圆满的。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也在于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圆满。但正是有这种不完满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生的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人生在世,起初谁都希望圆满:读书能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念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娶(嫁)自己中意的人……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经历的也许是这样的生活: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学了一个不算讨厌的专业,干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和一位还说得过去的人相伴一生。与原来的设定难免会有巨大的悬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所有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都不会圆满。完美永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它是我们的愿望,但却不可实现。

有时候,一时的丰功伟绩,从历史的角度看,却恰恰相反。乾陵有一块“无字碑”,也称丰碑,是为女皇武则天立的一块巨大的无字石碑。据说,“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武则天辉煌一时,临终前在经历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所以做人做事,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做到没有后患的,只有最高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人生在世需要明白的道理。

世上难有真正的圆满,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一时的缺陷与失落。台湾作家刘墉先生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他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50岁了,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由他拾了个剩货。”话不知道是不是传到了他朋友耳里!

有一天,朋友跟刘墉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只好买辆二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车,刘墉左右看着说:“二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啊!”朋友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了个四川人,后来又嫁了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是被我遇上了。”

“你说得真有理,”刘墉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是啊!”他拍着方向盘,“其实想想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种‘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了一个缺口,虽然你不想要这个缺口,但是这个缺口却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人生就像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圆,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圆满的,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每个生命都有欠缺,所以我们的人生才因此而更加美丽。正如美神维纳斯的断臂,她的存在和闻名世界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创作者的最初的意图显然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塑像,哪个雕塑家会去追求一件残缺的艺术品来证明自己?然而,维纳斯的断臂则恰恰证明了残缺的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人生如远行,走哪一条路都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不同的人生道路留下不同的缺憾,诸葛亮有诸葛亮的缺憾,贾宝玉有贾宝玉的缺憾。犹如夜幕里蕴藏着光明,缺憾之中不仅埋藏着逝去的青春和曾经的梦想,缺憾的背后还隐伏着许多生命的契机。

缺憾人生,使人类有了理想。人生有缺憾,我们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热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更好的人生。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偶然的失落与命运的错失本来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因为命运之手的指点,结局反而会更加圆满。如果懂得了圆满的相对性,对生命的波折、对情爱的变迁,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了。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其实,不完满才是人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所以得失荣辱我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有了痛苦我们才会珍惜快乐的时光,有了不算完满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

人生原来就是不圆满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去苛求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去苛求他人。只有一个懂得接受的人才会更懂得去珍惜。

思想成熟者不会强迫自己做“完人”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如果你做了还感到不好,改了还感到不快,考了99分还嫌不是100分,刻意追求完美,这样定会“累”,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善。

请瞧瞧你手中的“红富士”,它们并不处处圆润,却甘甜润喉,再近一点儿看看牡丹,它上面也可能有一两个虫眼,却贵气十足,令百花折服。花无完美,果无完美,何况人生!

思想成熟的人不会强迫自己做“完人”,他们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且能采取适度的方式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难免犯错误,即使是四条腿的大象,也有摔跤的时候。“人要不犯错误,除非他什么事也不做,而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错误。”

反省是一种美德。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

但是,这种因悔悟而责备自己的行为应该适可而止。在你已经知错、决定下次不再犯的时候,就是停止后悔的最好的时候,然后,你就应该摆脱这悔恨的纠缠,使自己有心情去做别的事。如果悔恨的心情一直无法摆脱,而你一直苛责自己,懊恼不止,那就是一种病态,或可能形成一种病态了。

你不能让病态的心情持续。你必须了解它是病态,一旦精神遭受太多折磨,有发生异状的可能,那就严重了。

所以,当你知道悔恨与自责过分的时候,要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告诉自己“赶快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因为这是一种病态”。为避免病态具体化而加深,要尽量使自己摆脱它的困扰。这种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否能够发挥,决定一个人的精神是否健全。

人人都可能做错事,做了错事而不知悔改,那是不对的;知道悔改,即为好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的既已无可挽回,那么只有以后坚决行善才可以补偿。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受教育。教育使我们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这就是进步。但在知道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随时改正之外,更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自信,尊重自己。

有人一旦犯了错误,就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由自责产生自卑,由于自卑而更容易受到打击。经不起小小的过失,受到了外界一点点轻侮或为任何一件小事,他都会痛苦不已。

一个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怀疑与戒备,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面对这种“无事自扰”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努力进修,勤于做事,使自己因有进步而增加自信,因工作有成绩而增加对前途的希望,不再向后作无益的回顾。

进德与修业,都能建立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对自己偶尔的小错误、小疏忽,不要过分苛责。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没有自信作基础,就会使人变为偏激狂傲或神经过敏,以致对环境产生敌视与不合作的态度。要满足自尊心,只有多充实自己,使自己减少“不如人”的可能性,而增加对自己的信心。

做好人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必“好”到一切迁就别人,凡事委屈自己,不能希望自己好到没有一丝缺点,更不能发现缺点就拼命“修理”自己。一个健全的好人应该是该做就做,想说就说,一切要求合情合理之外,如果自己偶有过失,也能潇洒地承认:“这次错了,下次改过就是。”不必把一个污点放大为全身的不是。

完美只是海市蜃楼的幻想

在佛教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俩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先生对于太太的鼻子耿耿于怀。一日出外去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

这位先生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先生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赶回家门,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用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割下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地应声走出来。

“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这位先生说完,突然抽出怀中锋锐的小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他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黏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苦心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是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并且还受到无端的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叫人可怜!

这个行为虽然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是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却与文中那个手拿利刀的丈夫如出一辙。有些人以为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理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这种完美,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追求如海市蜃楼,只是一个幻影而已。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生确实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历史记载,西施的脚大,王昭君双肩仄削,貂蝉的耳垂太小,杨贵妃还患有狐臭。道理虽然浅显,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

过度挑剔不如充实自己

他是一位咖啡爱好者,立志将来要开一家咖啡馆。闲暇时间,他到处喝咖啡,除了品尝不同的咖啡之外,也看看咖啡馆的装潢。

有一次,他约一位朋友喝咖啡。带着朝圣的心情,朋友跟他去了一趟咖啡馆。很不巧,他对那家咖啡馆似乎没有什么好感。朋友问他:“怎么样,这家店的咖啡口味还不错吧?”他淡淡地说:“没什么!”朋友继续问:“店面的装潢呢?”他还是回答:“没什么!”以后的日子里,朋友陆续跟他到过不同的咖啡馆,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没什么!”仿佛是他的口头禅,对所有去过的咖啡馆,他的评价都是“没什么”,而且带着有点儿不屑的语气。朋友心想:大概是他的品位太高了,这些咖啡馆提供的饮料及气氛果真都不如他的心意。

另外,有一位对西点蛋糕有兴趣的女孩。从前,她也常说:“没什么!”她不但爱吃西点蛋糕,还利用空闲时间拜师学艺,到专业的老师那儿上课,学做西点蛋糕。刚开始学习的那段日子,她还是不改本性,不论到哪里,吃到什么西点蛋糕,都会给对方“五星级”的评价:“没什么!”标准之严苛,让大家觉得她挑剔得过火。过了半年,当她从“西点蛋糕初学班”结业之后,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无论在哪里,品尝过谁做的西点蛋糕,她都很认真地研究里面的配方,用什么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骤。如果做西点蛋糕的师傅在场,她还会很好奇地向对方讨教、研究成功的关键技巧。朋友笑着对她说:“你变了。从前是说:‘没什么!’现在是问:‘有什么?’”“没错,没错,其实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么’,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观察到它‘有什么’而已。”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毕业以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老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当然可以!”听到年轻人的回答,老人点点头,转身走了。因为他相信这个年轻人虽然拾不起那粒沙子,但会收起自杀的念头。

在困难面前,人们很少检讨自己的行为,而是总在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总会认为自己是有才而无用武之地,却很少问一问自己,自己是一粒沙子还是一颗珍珠。沙子总会被淹没,而珍珠无论在哪里都会光彩耀人。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你自己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若要使自己卓越出众,那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朋友如音乐,也有觉得刺耳的时候

驰名于世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的地方。

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自此,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里的常客。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

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的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的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私底下写下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这样的幻灭了。

能力和才华不是选择朋友的最高标准,只要投缘,只要够朋友,这些就显得不重要了。人无完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让你处处满意。那就让你的不满成为内心的秘密吧,因为朋友知道后,也许会离开你,那样会使你更加痛苦。

在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时,鲁迅认识了刘半农,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对刘半农的为人,鲁迅极为赞赏,认为他勇敢、活泼、对人真诚,用不着提防。但同时,鲁迅也发觉他有些“浅”。将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进行比较后,鲁迅说,刘半农虽浅,却如一条清溪;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儿的好。不料,如此热情洋溢的评论却伤害了刘半农,因为他有自卑情结。对刘半农的这种心理,鲁迅表现出了明显的憎恶。但他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对友人,开口之前,我们要三思,但一言既出,就坦然面对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彼此交情的一种检验,连几句话都承受不了的交情,毕竟是脆弱的。

所以,朋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朋友也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既然是朋友就得包容他,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要对朋友要求太高。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一半的责任,感到很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说。挑水夫替破桶感到难过,他蛮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的那一边却没有花开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不是你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