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坦克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坦克从诞生到现在,已近百年。坦克的发展历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1915~1945年)是坦克早期发展、逐步成熟到大规模用于战争的阶段。二战以后至今,是现代坦克的发展阶段。一般将二战后坦克的发展划分为三代,其中,1945~1960年间发展的坦克为第一代,1961~1975年间发展的坦克为第二代,1976年以后发展的坦克为第三代。

(一)坦克的诞生

坦克诞生于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作战情况是,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火炮和机枪,进攻一方在付出很大伤亡代价后,仍然很难突破防守一方用火炮、机枪、铁丝网和堑壕组成的纵深防御阵地,战争呈现胶着状态。这时,迫切需要一种攻防兼备的新式武器来打破战场上的僵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于1915年研制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坦克(图1-7)。英文“tank”一词最初意为“机枪破坏器”。

图1-7 “小游民”坦克

“小游民”坦克是一种以英国的履带式拖拉机为基础,加长了车体和履带,上部的角钢架上铆有10mm厚的钢板,构成了箱型结构。“小游民”坦克只发展到研制阶段。待Ⅰ型坦克问世后,“小游民”坦克就不再生产了。

(二)坦克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坦克的诞生顺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需求,一经推出,各国都纷纷效仿。一战中,英、法、德等国共生产了近万辆坦克。早期的坦克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十分原始。从外形上看,早期的坦克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了火力、机动、防护三大特性,火炮口径多为37~75mm,装有多挺机枪,乘员较多;动力装置多为1500hP(1hp=0.736kW)的汽油机,最大速度仅为6km/h左右;装甲厚度一般为10~16mm,采用铆钉连接;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瞄仪器。行驶速度慢、机械故障率高和乘员的工作条件差是早期坦克的主要特点。由于机动性太差,这一时期的坦克只能协助步兵完成突破战线的任务,而无法向战线的纵深方向挺进。最具代表性的坦克是英国Ⅰ型坦克、Ⅳ型坦克,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德国A7V坦克。

英国Ⅰ型坦克 英国Ⅰ型坦克是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用于实战的坦克,可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分“雌雄”(MAIL和FEMAIL)的坦克,1916年生产。1916年9月15日,英国在索姆河会战中首次使用了49辆Ⅰ型坦克,这是坦克在世界战争史上的首次使用。从此,坦克作为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型武器登上了世界战争的舞台,并开创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

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 法国是紧随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雷诺”FT-17轻型坦克,1918年开始装备法军,是世界上第一种旋转炮塔式坦克,已具有现代坦克的雏形,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国A7V坦克 德国制造的第一款坦克是A7V坦克(图1-8),1918年装备德军,车内有18名乘员,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

图1-8 德国A7V型坦克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形体大而笨重、行动迟缓的早期坦克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需要,同时,反坦克武器在这一时期仅有初步发展,尚不足以对坦克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各国都发展机动性好的轻型坦克。轻型坦克盛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此外,在这一时期,坦克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坦克的装备数量大大增加,可以说,这是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奠定了日后坦克大发展的基础。坦克技术特点包括:①坦克专用汽油机和高速柴油机、二级行星转向机、双差速转向机构相继问世,机动性大幅度提高;②武器系统以机枪和短身管榴弹炮为主;③坦克装甲厚度增至80~90mm,并采用整体焊接结构,防护能力大幅提高。这一时期的典型坦克包括: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法国“雷诺”R-35轻型坦克和“索玛”S-35中型坦克、美国T3“克里斯蒂”中型坦克、苏联T-28中型坦克等。

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 “维克斯”轻型坦克(图1-9)于1929年装备英军,先后出现了Ⅰ~Ⅵ型,其中Ⅰ型是世界上最早安装调幅短波电台的坦克。

图1-9 维克斯轻型坦克

苏联T-28中型坦克 坦克(图1-10)在1933~1941年装备苏军,是苏军装备的第一种中型坦克。后期生产的车型上安装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安装火炮稳定器的坦克。

图1-10 苏联T-28中型坦克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随着坦克技术的成熟和大量装备部队,各国纷纷组建装甲师,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凸显了坦克兵团实施快速突击的巨大威力;坦克大战,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另外,由于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及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武器的大量使用,促使坦克的装甲不断加厚,加快了中型坦克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中型坦克,成为各国装甲兵的核心装备。这一时期的坦克技术特点主要有:①坦克的结构基本定型,普遍采用履带式推进装置和炮塔结构,装1门大口径加农炮;②火力显著提高,多数坦克采用了口径为57~85mm的长身管加农炮;③动力传动装置性能全面提高,有些坦克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液力机械式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等都已用到坦克上;④装甲厚度大增,中型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了45~100mm。这一时期的代表坦克包括:苏联T-34中型坦克、德国“黑豹”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美国M4A3中型坦克等。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 T-34系列坦克(图1-11),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是苏联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战斗全重32t,装1门76mm火炮,采用功率为51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50km/h,均质装甲厚度18~60mm。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T-34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其装备数量之多、装备国家之众、服役期之长,在各国坦克中都名列前茅。

图1-11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

德国“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图1-12),1943~1945年装备德军。战斗全重44.8t,装1门75mm火炮,采用功率为700hp的水冷汽油机,最大速度46km/h,均质装甲厚度20~120mm。“黑豹”坦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生产的最好的坦克之一”。

图1-12 德国的“黑豹”坦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核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样式。而坦克凭借坚固壳体和高度机动性以及良好的密封空间,成为核战争条件下的理想作战工具,使得坦克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迅速形成,坦克的发展也显露出美苏两霸相争的格局。这一代坦克仍分重型、中型和轻型坦克,但以中型坦克为主。坦克技术特点包括:①武器系统性能显著提高,火炮口径增至90~100mm,火控系统进步明显,光学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火炮稳定器等都用到了坦克上;②机动性有一定提高,发动机采用了增压器,主要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③防护技术有新发展,装甲进一步加厚,安装了三防装置。这一时期的典型坦克有苏联的T-54/55系列坦克,美国的M47、M48中型坦克。

苏联的T-54/55系列坦克 T-54坦克(图1-13),1949年装备苏军。战斗全重36t,装1门100mm线膛炮,采用功率为52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50km/h,均质装甲厚度100mm。

图1-13 苏联的T-54坦克

T-55坦克,1961年装备苏军。战斗全重36t,装l门100mm线膛炮,采用功率为58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50km/h,均质装甲厚度100mm。

T-54/55系列坦克生产总数达到了70000辆,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

美国的M48中型坦克 美国M48坦克(图1-14),1953年起装备美军。战斗全重44.9t,装l门90mm线膛炮,采用功率为825hp的风冷汽油机,最大速度42km/h,均质装甲厚度101mm。

图1-14 美国的M48中型坦克

M48坦克的火控系统已具有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雏形。M48坦克被认为是“正宗”美军战后的第一代坦克。

5.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第二代坦克)

随着战术核武器和反坦克导弹大量装备部队,要求坦克具有威力更大的火炮、更坚固的装甲防护以及更高的机动性,而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高速柴油机增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红外技术、高强度钢冶炼技术等,为全面提高坦克的性能创造了条件。于是,主战坦克应运而生。主战坦克集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任务于一身,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主战坦克达到或超过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这一时期坦克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①坦克炮口径多数增至105mm,安装了扰动式或非扰动式火控系统,装备红外夜间瞄准镜,使坦克具有初步的夜间作战能力;②普遍采用增压柴油机,动液式或机械式双功率流传动装置,高强度扭杆悬挂装置;③装甲厚度增加,普遍安装了三防装置、灭火装置和烟幕装置。这一时期的代表坦克有:苏联的T-62主战坦克、美国的M60主战坦克、法国的AMX-30坦克、德国的“豹”1坦克、英国的“酋长”主战坦克等。

美国的M60主战坦克 M60主战坦克(图1-15)是世界上最先装备部队的主战坦克,也是装备国家最多的主战坦克之一。该车战斗全重46.3t,装l门105mm线膛炮,采用功率为75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48km/h,均质装甲厚度110mm。有M60A1(1962年定型)、M60A2(1971年底定型)、M60A3(1978年生产)三种改进型。

图1-15 美国的M60主战坦克

苏联的T-62主战坦克 T-62主战坦克,1963年起装备苏军,战斗全重37t,安装115mm滑膛炮,采用功率为58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50km/h,均质装甲厚度100mm。

英国的“酋长”主战坦克 “酋长”主战坦克(图1-16),1967年起装备部队,先后发展了22种改进型坦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酋长”5型坦克。“酋长”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5t,是当时质量最大的主战坦克;采用120mm线膛炮,弹药基数64发,是当时火炮口径最大的主战坦克之一,也是120mm坦克炮中弹药基数最高的主战坦克;采用功率为720hp的多种燃料发动机,最大速度48km/h;均质装甲厚度120mm。

图1-16 英国的“酋长”主战坦克

德国的“豹”1主战坦克 “豹”1主战坦克,1965年起装备部队。战斗全重41.5t,装l门105mm线膛炮,均质装甲厚度70mm,采用功率为830hp的柴油机,最大速度65km/h,比M60和T-62坦克要高得多。

6.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第三代坦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陆续研制出第三代坦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M1A1/M1A2坦克、德国“豹”2坦克、日本90式坦克、法国“勒克莱尔”坦克、俄罗斯T-80/T-90坦克、英国“挑战者”2坦克、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第三代坦克大量采用高新技术,包括数字式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火力控制、通信和装甲防护性能较之早期坦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也正因为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各国的新型主战坦克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随着冷战的结束,再加上各国的军事预算削减,新型主战坦克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海湾战争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对现役主战坦克进行了数字化“嵌入式”改造,为陆军武器装备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政治安全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冲突将发生在城市或其他建筑物区之中。为适应城市战需求,世界各坦克大国都对本国坦克进行了改造。这些坦克包括:“豹”2PSO主战坦克、“勒克莱尔”AZUR主战坦克、“梅卡瓦”LIC主战坦克、M1“艾布拉姆斯”TUSK主战坦克。坦克技术特点包括:①第三代坦克武器系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射程远、杀伤威力大的滑膛炮成为主流,有的配有自动装弹机,高硬度弹芯材料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主要的直射火力弹种,采用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等火控系统装备;②在防护方面,各种复合装甲逐步取代了单一均质装甲,坦克车体和炮塔还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广泛应用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三防装置和防红外侦察涂料,部分坦克开始装备主动防护系统;③大多仍沿用动力舱后置的布局。除美国M1系列坦克和俄罗斯T-80系列坦克采用燃气轮机以外,大多数国家的坦克仍装备柴油发动机,匹配带静液转向机构的综合传动装置和扭杆或液气悬挂装置。

俄罗斯T-80/T-90系列主战坦克 T-80主战坦克于1976年定型,是苏联第一种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装置的主战坦克。该坦克战斗全重42t,最大速度70km/h,装备一门双向稳定的125mm滑膛炮,配有自动装弹机。T-80坦克之后,苏联又发展了多种车型,包括T-80B(1978年定型)、T-80A(1982年完成研制)、T-80BV(1985年定型)、T-80U(1985年定型)、T-80UD(1988年定型)、T-80UM(1988年定型)、T-80UMl。就装备数量而言,T-80系列主战坦克仅次于美国的M1系列主战坦克。

T-90主战坦克(图1-17)于1994年开始生产,战斗全重46.5t,最大速度60km/h,装1门125mm滑膛炮。T-90主战坦克引入了最新生产型T-80坦克的一些先进技术—特别体现在防护系统、火控系统和Kontakt-5爆炸反应装甲系统上;但是与T-80不同,T-90坦克仍然采用柴油机。T-90坦克的指挥通信系统主要是靠2部无线电台来保证,没有安装车际信息系统、GPS定位和导航系统等,在指挥控制能力上与西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有很大差距。

图1-17 俄罗斯的T-90MS主战坦克

最近,俄罗斯为维和和反恐作战需要,推出了一种“城市战坦克”T-90MS,火力配置、机动性和防护方面均超过现用T-90坦克系列。

美国M1系列主战坦克 M1主战坦克全称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981年起列入美国陆军装备,具有M1、M1改进型、M1A1、M1A2、M1A2 SEP和M1A2 TUSK等多种车型。

M1主战坦克是美国第一种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装置的主战坦克。

M1A1坦克于1985年在M1改进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完成,战斗全重57t,最大公路速度66.8km/h,装1门120mm滑膛炮,并在车体前部和炮塔安装贫铀装甲。

M1A2主战坦克(图1-18)于1990年问世,是当今世界参战次数最多、出镜率最高的主战坦克。坦克战斗全重63.1t,最大速度67.6km/h。M1A2采用车长独立热像仪、车际信息系统、POS/NAV定位导航系统、战场管理系统等电子装置,数字化能力大大增强。M1A2SEP(系统增强组件)坦克在M1A2坦克基础上,又进行了如下改进:安装新型车长显示器、采用第二代远红外技术的炮长主瞄准镜及车长独立热像仪、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以及“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是当今信息时代第一种名副其实的数字化坦克。

图1-18 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

为满足城市战需求,通用公司于2006年8月开始对M1A1/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进行改进,加装TUSK组件(坦克城市战生存力组件),称为M1A1/MIA2 TUSK坦克。

德国“豹”2系列主战坦克 “豹”2坦克于1979年开始装备部队,在近年的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都高居榜首。其后经过多次改进,先后出现了A1、A2、A3、A4、A5、A6、A7等多种改进型。与美国M1主战坦克的对比试验表明:“豹”2在火力和机动性上略强于M1坦克,但在防护性上稍稍不足。

“豹”2坦克战斗全重55t,最大速度72km/h,装1门120mm滑膛炮,采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具有出色的行进间射击和夜间作战能力。随着车型的发展,坦克防护、机动性能不断得到改进。

为了增强防护力,德国推出了“豹”2A5主战坦克,1995年正式定型,在重点部位加装了楔形附加装甲,并在内部加装防剥落衬层。

2001年11月,德国开始装备“豹”2A6坦克。“豹”2A6坦克战斗全重增至62.4t,主要在火力性能上对A5型进行改进。坦克主炮由44倍口径120mm滑膛炮改为55倍口径火炮,火控系统增加了弹道计算机控制台和稳定器控制台,改进了炮长辅助瞄准具,安装了“综合指挥与信息系统”。

“豹”2 PSO型(维和行动型)主战坦克于2006年6月欧洲“萨托利”防务展上首次亮相。根据城市战需要而设计,在“豹”2坦克的基础上加装了附加装甲、辅助遥控武器站、探照灯、推土铲等组件。

继“豹”2PSO之后,德国又推出一款适用于城市战的坦克—“豹”2A7(图1-19)。

图1-19 德国的“豹”2A7型坦克

“豹”2A7是“豹”式坦克进一步发展型,保留了莱茵金属公司的120mm滑膛炮。改进包括采用新型模块化被动组件、FL200顶置遥控武器站、新型驾驶员悬挂座椅、新型顶置稳定式车长昼间/热像周视瞄准具、空调系统以及辅助电站。

为了适应城市作战,车辆可安装短身管的120mm滑膛炮、推土铲以及可实现360°监视的态势感知摄像机。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于1991年开始生产,战斗全重56.5t,最大速度72km/h,装l门120mm滑膛炮。“勒克莱尔”外形比“豹”2、M1A2坦克小,机动性强,采用模块式复合装甲,防护能力强。“勒克莱尔”率先安装了信息控制系统以及多路传输数据总线系统,成为安装数字化设备最多的坦克。

“勒克莱尔”AZUR主战坦克是专门为城市战而改进的车型,同样在2006年“萨托利”防务展上首次展出。“勒克莱尔”的AZUR组件包括遥控武器站、侧面附加面板、新型复合材料侧裙板等。

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 “挑战者”主战坦克于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挑战者”1装1门120mm线膛炮,曾参加了海湾战争,创造了史上最远射程记录。

“挑战者”2是l型的改进型坦克,于1991年装备部队。“挑战者”2坦克战斗全重62.5t,炮塔加装了第二代“乔巴姆”陶瓷复合装甲。火炮仍采用120mm线膛炮,是欧美各国主战坦克中唯一使用线膛炮的坦克。“挑战者”2主战坦克最大速度只有56km/h,在机动性上与“豹”2、M1系列坦克等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90式主战坦克(图1-20)在1990年正式定型,战斗全重50t,最大速度70km/h,装l门120mm滑膛炮。该坦克采用“猎歼”式火控系统;除“梅卡瓦”4主战坦克之外,是唯一装备目标自动跟踪装置的主战坦克。该坦克装有激光探测报警装置,当时在世界主战坦克之中屈指可数。90式坦克是日本成为坦克技术强国的标志,在1994年和1997年,曾两度荣登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榜首。

图1-20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日本10式主战坦克 日本10式主战坦克是日本最新研制的坦克,战斗全重48t,最大速度70km/h,装1门44倍口径120mm滑膛炮,12.7mm机枪l挺,7.62mm机枪l挺,其他装备类似于日本90式坦克。就其各项技术性能而言,10式坦克不仅超过了90式坦克,而且也优于多数国家的三代或三代半主战坦克。10式坦克除动力组件和悬挂装置先进外,还有多项非常先进技术被应用其中。

以色列“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坚持“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的设计思想,是世界上防护性能最佳的坦克。自1979年服役至今,已经发展了4种型号,即“梅卡瓦”l、2、3、4型坦克。其中,最新型的“梅卡瓦”4主战坦克(图1-21)于2002年首次亮相,战斗全重65t,最大速度高于60km/h,装l门120mm滑膛炮。该系列坦克的最显著特点是动力装置前置,这在现代坦克中是独一无二的。

图1-21 以色列“梅卡瓦”4主战坦克

根据最近从城市战中所获得的经验,“梅卡瓦”MK3和“梅卡瓦”MK4主战坦克分别加装了一套城市战防护组件,前者包括全向附加装甲套件、遥控12.7mm机枪等,后者包括前部撞杆、遥控过顶武器站等。

(三)坦克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隐身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未来坦克的反应将更加敏捷,对空防护能力将得到加强,杀伤力会更强,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在使用威胁报警系统、威胁分析系统和摧毁威胁的手段后,将真正成为“测不到”、“打不着”、“摧不毁”的“陆战之王”,坦克的突击作用将在未来陆战场上重现风采。未来坦克总体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隐身化、轻型化和高技术化。

1.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军为建设21世纪陆军,提出了战场数字化的新概念。要实现战场数字化,首先要解决武器平台的数字化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坦克应运而生。所谓数字化坦克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主战坦克,这种坦克将内部的电子电气系统综合化,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车际信息系统与战场C4I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目前,世界上的数字化坦克主要有美国的M1A2(图1-22)/M1A2SEP坦克、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图1-23)、德国的“豹”2A6坦克、俄罗斯的T-90坦克等。

图1-22 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的M1A2型坦克

图1-23 法国“勒克莱尔”2015主战坦克

2.隐身化

坦克要想达到理想的隐身效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技术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隐身。

(1)构造隐身设计。法国隐身坦克即采用先进的隐身外形设计,降低被传感器发现和跟踪的概率。其车身还涂有特别设计的雷达波吸收材料,炮塔及外壳都没有外部堆装物,炮塔和底盘在形状设计上也力求将雷达信号反射降至最低。此外,外部材料和内部夹层中都注入了冷空气,以减少热能信号。

(2)通信信息隐身。法国“勒克莱尔”坦克使用的第四代数字电台,具有转换频率、自动寻找空白频道和自动译成密码的功能,这使敌方难以截获它的通信内容。

(3)使用隐身材料。隐身材料对光波、雷达波的反射能力弱、可塑性好,不仅可以减弱坦克的热辐射信号,还具有消声的作用,使用隐身材料来制造坦克的车体和炮塔,能制成最佳的隐身结构。美国正在研制的一种叫“超黑粉”的纳米材料,可吸收99%的全频雷达波;法国坦克计划采用一种新材料涂层,可以使坦克像变色龙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光学特征。

(4)减少红外辐射。坦克的主要红外辐射源有:射击时的炮管、发动机高温金属部件及排出的废气等。为减小坦克的红外辐射,各国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炮管上安装具有良好隔热作用的套筒;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和发动机排气的温度;改进发动机燃烧室结构,采用绝热陶瓷发动机;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使排气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于大气窗口之外等。

3.高技术化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力地发展了坦克信息系统,而坦克的火力、机动、防护系统将主要依赖于高技术条件下的新材料及能量发生、控制、运用技术。

未来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有采用新材料的广阔前景。高强度耐热陶瓷将是动力装置提高功率密度必不可少的材料。复合材料的发展将导致重量更轻、防护能力更强的装甲问世。用来吸收、反射或扰乱定向能波束的材料或涂料,将在装甲车辆上得到应用。新能源和能量控制方式也将为装甲兵技术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正在为装甲车辆研制的战术激光武器,高燃速、高能量发射药,使用新能源的动力装置等,一旦技术上有所突破,都有可能在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上得到应用。首先是纳米材料的广泛使用,使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坦克弹药应用到坦克火炮上,可以大幅度提高炮弹的初速度,增大火炮的射程与威力。另外,使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坦克发动机能够节约燃料达50%以上,功率能够提高30%,并且还可以在高温下连续工作,使坦克可以高速度机动。纳米技术还将使坦克变得更轻、更小,预警、防护能力更强。其次是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主动防护技术是一种用于拦截、摧毁或迷惑敌方攻击弹药的高新防护技术,这种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生存能力,目前世界各国如俄罗斯、以色列、美国、英国等都在积极研究主动防护技术。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电磁炮、电热炮、电热化学炮等新概念坦克火炮均已投入研制。电磁炮在发射时没有烟火,没有冲击波和大的声响。射弹初速度可达6000m/s;电热炮是通过高压气体推动弹丸,也可产生比常规火炮高得多的发射初速。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坦克炮弹的种类也日新月异,如诱饵炮弹、制导炮弹、侦察炮弹、遥感炮弹、干扰炮弹、评估炮弹等。

总之,在今后多兵种协同、空地一体化的现代化战争中,无论战争是以常规方式,还是以核方式展开,坦克都将是地面战争的主要突击力量。它在地面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