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婴幼儿健康家庭自测

一、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的生理现象

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健康呢?下面为你介绍一些有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的健康标准,以供参考。

(一)排尿

新生儿第一次排尿的时间,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生后2~5天的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以及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新生儿出生时肾脏调节功能较差,无法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分和溶质,易产生水肿和脱水。

(二)胎粪

胎粪是一种带暗绿色或黑色的黏稠大便,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若超过24小时仍未见到胎粪排出,应查明原因。

(三)姿势

新生儿的姿势与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姿势差不多,头部前屈,下巴挨着前胸,手、脚都有些弯曲,手指并拢并紧握拳头。

(四)四肢

新生儿出生后不断地进行着睡眠-觉醒周期性的变化。新生儿在觉醒状态时进行着有规律的手足运动,这种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儿出生后,手往往是紧握拳头,而且手心有点朝外,但睡眠时,手呈张开状态。3个月后手就会自然展开伸直,新生儿期两下肢常是弯曲的。

二、小儿生病的早期先兆表现

小儿生病是难免的,父母无需着急,只要平常对小儿细心一点,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小儿就不会太痛苦,父母也不会太烦恼。一些疾病的早期阶段,小儿的身体会有所变化。如果小儿有了疾病的前兆,要及早就医,而不应轻信营养品或保健品的宣传广告。

(一)体重异常

小儿胖乎乎的小脸慢慢地消瘦下来,躯体和四肢的皮下脂肪变薄了,甚至有点皮包骨头的感觉,较长时期内,小儿体重增加不明显或几乎不增加。这些情况多见于食量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小儿,也可见于小儿疾病过后的恢复期。

(二)身高异常

较长时期内,小儿增高不明显或身高几乎不增长。这种情况常见于生病之后,或有明显挑食或偏食的小儿,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经常晚睡。

(三)面色异常

小儿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弹性差,或有较严重的皮肤损害,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汗毛脱落,出现皮下出血点,出现“乌青块”。在排除皮肤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缺乏铁、锌或维生素C、维生素B1,也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四)头发异常

有些小儿头发稀少无光泽、枯黄、易断裂,或出现白发、枕部脱发等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缺乏某些营养素有关。

(五)视力异常

在昏暗的光线下视物不清,眼睛干燥,经常眨眼,经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劳。这种情况可能与小儿不爱吃蔬菜,尤其不爱吃绿色蔬菜和胡萝卜等原因有关。

(六)出牙异常

有些小儿出牙迟,1岁时8个乳牙还没出齐,到了2岁,乳牙还不到20个;有的小儿乳牙掉后新牙迟迟不出;有些小儿囟门闭合迟、走路迟、说话迟。这些情况可能与维生素D、钙或蛋白质的缺乏有关。

(七)食欲异常

小儿味觉减退,食欲减退;有的小儿有异食癖,如吃泥土、纸张或墙壁灰等物质。这种情况可能与缺铁性贫血和(或)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有关。

(八)口腔异常

有些小儿口腔内有异味,经常出现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头肿大,有的呈地图舌(舌头表面看起来像地图);消化能力差,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症状,有时也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维生素B2、维生素B1缺乏有关,也可能与缺锌有关。要培养小儿均衡饮食的习惯。

(九)精神异常

表情淡漠、不愿说话、不喜欢活动;或烦躁不安,或时时哭吵,睡眠时头部多汗,睡眠不踏实,易醒,经常翻来翻去,时有惊跳或是突然啼哭。这种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十)血色异常

小儿的嘴唇、眼结膜、口腔黏膜颜色苍白,手指甲血色差,用手轻轻压迫甲盖,放松后甲盖血色恢复慢;经常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可能与缺乏微量元素铁或叶酸有关。

(十一)呼吸异常

正常的小儿呼吸平衡而有节律性,健康的婴幼儿不超过40次/分,儿童不超过30次/分。如果发现小儿呼吸时快时慢、呼吸深浅不一,应当引起注意。患肺炎的小儿常呼吸增快,伴有鼻翼扇动、口鼻周围发青等;患气管炎的小儿可在喉部听到咕噜咕噜的痰声;患哮喘的小儿则有一种特别响亮的哮鸣声等。

(十二)大便异常

如果不是吃了大量的西瓜或西红柿等红色食品,果酱样红色便或柏油样便通常提示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应当及时治疗;绿色便常出现于3天之内的正常新生儿,但3天之后出现绿色便多为消化不良引起的;白色便为肝炎或胆道疾病所特有,且小儿皮肤发黄。

(十三)不明原因出血

刷牙时牙龈出血,不小心碰到鼻子或是天气干燥时鼻子出血等,这些情况可能与缺乏维生素C有关。

三、小儿各项生命体征检测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人体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反映机体内活动、衡量机体状态的指征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小儿的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一)测体温

1. 正常和异常体温

口表只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童,37.5℃以下为正常。婴儿可以测腋温。将体温表置于腋窝处夹紧上臂至少5分钟,36~37℃为正常。肛表最准确,但对小儿刺激大,可以将肛表搽润剂后缓慢推入肛门3~4cm,至少测3分钟,36.5~37.5℃为正常。用半导体体温计在颈动脉处试表半分钟即可显示,但太灵敏,波动大。

2. 体温计的种类

体温计包括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及半导体体温计。

(1)常用的是水银体温计。体温计一端的玻璃球内装有水银,测温时水银遇热膨胀升入有刻度的细管内。体温计分口表、腋表及肛表。我国多采用摄氏刻度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有两个不易破碎的探头,一个用于口腔,一个用于直肠。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较水银体温计更为迅速且更加准确。

(3)半导体体温计。用半导体热敏电阻作感温元件,通过调节开关可以在刻度上显示出体温读数,给小儿测体温既方便又快捷。

3. 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1)口温测量法(图1-6)。将口表的水银端放入舌下热窝的部位,测3分钟。注意叮嘱孩童闭口用鼻呼吸,切勿用牙咬,也不要说话,以免体温表破碎或脱落。如用电子体温计则测10~20秒。

图1-6 口温测量法

(2)直肠温度测量法。滑润肛表的水银球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测2分钟。如用电子体温计则测10~20秒。

(3)腋窝温度测量法。将腋窝擦干,置体温计于腋窝内,使上臂紧贴躯干将体温计夹紧,测4~5分钟。刚洗完澡的小儿要等20分钟才能测温,以免影响测温结果。

4. 体温计的读数方法

查看体温表度数时,应使体温表与视线平行。轻轻来回转动体温表,就可以看清水银柱的度数。

5. 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1)使用口表测体温,只适用于年龄比较大(7岁以上)、能配合的小儿,以防咬碎体温计。要有专人看护,直到测完为止。

(2)使用肛表时,应有人在旁守护。用手扶住肛表,防止体温计折断或进入直肠而造成意外。

(3)无论使用哪种水银体温计,使用之前将应先拿住无水银的一端用力甩动,直到水银柱降到35℃以下为止。

(4)每次测温后,先用清水将体温表洗干净,然后用纱布擦干。口表、肛表需放入75%酒精中浸泡10分钟,腋表用75%酒精棉球擦拭几遍即可。平时要将体温表插入套内保存。

(二)测脉搏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在外周动脉上便出现一次搏动,这就是脉搏。

1. 正常和异常的脉搏

正常的脉搏规律而有力。一般运动之后脉搏会快一些,休息时较慢。异常脉搏,如脉搏跳动过快或过慢,脉博微弱,或时快时慢等,都可能是患病征兆。

应当在小儿安静时测量脉搏。年幼儿腕部脉搏不易摸到,可计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除搏动次数外尚应当注意节律是否整齐及血管充盈度。

2. 测量脉搏的基本方法

测量脉搏时,首先使小儿保持安静,采用卧位或是坐位。手臂放在舒适的位置,让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托住小儿腕部,食指和中指放在小儿掌心面拇指侧的腕部横放下方动脉搏动处,压力适中,以清楚地能测到脉搏的搏动力度,计数1分钟。各年龄小儿脉搏次数见表1-2。

表1-2 各年龄小儿脉搏次数(每分钟、安静状态)

(三)测呼吸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1. 正常呼吸和异常呼吸

正常的呼吸是比较均匀、无声、规则的,且不费力,吸气略长于呼气。如果小儿出现呼吸过快,或过慢,或深浅不一,则表明小儿有患病的可能。

2. 测量呼吸次数的方法

应当在小儿安静时测量。年幼儿腹式呼吸为主,观察小儿胸部或腹部的起伏运动。一起一落算一次呼吸。测量时间为1分钟。呼吸过快不易看清楚,可以用听诊器听呼吸音计算,或可用少量棉花纤维粘在靠近鼻孔边缘,观察棉花纤维扇动计算。除了呼吸频率外,也应注意呼吸节律及深浅。各年龄小儿呼吸次数见表1-3。

表1-3 各年龄小儿呼吸次数(每分钟,安静状态)

3.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比例

在安静状态下,呼吸1次,脉搏搏动3~4次。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比例见表1-4。

表1-4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比例

(四)测血压

血管内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称为血压。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动脉压力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主动脉管壁弹性回缩,使血液继续向外流动及保持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在舒张末期,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差。

1. 正常血压和异常血压

不同年龄血压正常平均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 =80+ (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2. 测量血压的方法

测量血压前须让小儿休息10分钟。啼哭时无法测压,可以在入睡时测量。测上肢血压时,取坐位或卧位,使上臂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露出上臂,伸直肘部,手掌向上,放平血压计。驱尽袖带内空气,将袖带平整地缠于上臂中部,带下缘距肘窝2~3cm。袖带缠绕松紧要适度,过紧(使血管在气囊未充气前已受压),测得血压偏低;过松,测得血压偏高。不同年龄小儿所用血压计袖带宽度不一样,应当为上臂长度的2/3。过宽,测出血压较实际为低;过窄,则测得值过高。年幼儿血压不易测准确。新生儿及小婴儿可以用简易潮红法或多普超声诊断仪测定。

四、判断小儿是否健康的方法

(一)脸色判断法

脸色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医生也经常通过观看患儿的脸色判别疾病。因此,父母可要学会察“颜”观色,如果小儿的小脸蛋红润,表示身体健康;倘若脸发黑、发黄、苍白等,则要注意了。

一般来讲,健康的小儿脸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不健康的小儿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如发黑、发黄、潮红、苍白等。

1. 脸色发黑

脸上的颜色取决于血液中氧含量的多少,氧含量高脸色显得红润,反之则暗。而血液中的氧气完全来自于呼吸,在吸气时,将空气中的氧大量吸入体内,呼气时则将身体内的代谢废气二氧化碳排出。小儿大哭时,拖长了呼气时间,吸气时间变得非常短,因此只有很少的氧气进入体内。然而,身体由于剧烈哭泣而消耗氧的量却比平常倍增,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锐减,小儿由此脸色变得黑紫。此外,如果小儿咽喉有异物或支气管哮喘大发作,也会出现脸色发黑的症状。

2. 脸色发黄

大多是因细胞损害或胆道阻塞,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造成,医学上称之为“黄疸”。主要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胰头癌等患儿。此外,长期慢性失血,也会造成脸色枯黄的症状。

3. 脸色潮红

脸色潮红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脸部潮红与日晒、剧烈运动或是情绪活动、愤怒或是害羞等有关;病理性面部潮红主要发生在感染引起的高热性疾病,如感冒。此外,猩红热、麻疹也会产生脸色潮红的症状。

4. 脸色苍白

因脸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这大多是属虚病或寒症,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如恶心呕吐、晕车、缺铁性贫血、肠套叠、脑膜炎等,均会导致脸色苍白的现象。

5. 脸色发紫

引起小儿脸色青紫的原因并不多,但大多比较严重。

(1)如果小儿平常就有脸色青紫的状况,新妈妈需注意小儿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

(2)突然间的呼吸道堵塞,也是引起小儿脸色青紫的原因之一,不规则的进食习惯很可能造成这种状况。

(3)食物、药物中毒也可能引起小儿脸色青紫。

(二)大便情况判断法

小儿大便的次数和质地通常反映其消化功能,家长要学会掌握小儿大便的性状和规律,及时发现小儿的异常情况,为小儿调整好饮食。

医生指出,小儿大便的气味、水分是检测健康的重点信号。

1. 正常大便

(1)小儿正常大便的观察要点

① 胎便:呈褐色,有点发亮,无臭味,进食2~3日内逐渐过渡为正常粪便。

② 母乳喂养小儿的大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稍有酸味,每日2~3次,即使每日大便达到3~5次,并且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状,也可以视为正常。

③ 人工喂养小儿的大便:大便呈淡黄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量多、较臭,每日1~2次。

④ 混合喂养小儿的大便:大便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⑤ 断奶后小儿的大便:呈暗黄色,已成形,质地松软适中,1~2日排便一次,或一日排便1~2次,排便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正常的大便颜色也会有“异样”

小儿大便的颜色虽然有个体差异,但是通常呈黄褐色。也有小儿的大便呈绿色,这是由于大便中含有的物质在肠内氧化所致,不是异常现象,因此爸爸妈妈无需担心。

另外,开始食用辅物后,有时大便中会出现其他的颜色,如红色、黑色等,家长此时先莫惊慌,如果是食用了红色的西红柿或是黑色的巧克力等,大便就会呈现这种颜色。

2. 异常大便

小儿的大便中带有酸臭味,可能是由于日常饮食中摄取蛋白质太多,消化不良所致。此外,刚从母乳喂养换成奶粉喂养时也会有此现象。妈妈应当给小儿适当减少喂养量,加喂温开水以减少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小儿大便异常,可能患的疾病见表1-5~表1-7。

表1-5 大便颜色异常

表1-6 大便次数减少

表1-7 大便质地异常

(三)尿液颜色判断法

细心的妈妈不仅会适当地训练小儿,使小儿形成好的排尿习惯,并且会留心小儿的排尿情况来判断小儿是否健康。尿液是小儿新陈代谢的产物,正常小儿的尿液颜色无色或稍黄,外观基本清亮透明,放置片刻后底层会稍有沉淀。

1. 乳白色尿

有时小儿排在尿盆中的尿液呈乳白色,似淘米水样。在寒冷季节出现这种情况,是尿中盐类结晶析出的缘故,无需担心;当小儿进食含磷酸盐和碳酸盐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绿色蔬菜,或香蕉、橘子等水果时,尿液中的盐类也会增多,使尿变混,呈乳白色。乳白色尿通常情况下对小儿的健康无害。但乳白色尿也可能是病兆,例如尿路感染时出现的脓尿。

出现脓尿的小儿通常有尿痛或尿急等表现,但也有的小儿表现不太明显。将乳白色尿液慢慢加热煮沸,或是在尿液中倒入等量的开水。如果是盐类沉淀的尿液就会立即变清,如是脓尿仍呈白色浑浊状,则应当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防治方法:盐类结晶性乳白色尿,应当鼓励小儿多喝水,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C,通常几天后乳白色尿就会消失。脓尿首先应寻找病因,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脓尿,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泌尿道浓度高且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2. 血尿

血尿通常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用肉眼能见到尿液呈血样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则仅在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血尿是小儿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肾小球性血尿,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如肾小球肾炎;另一类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血尿来源于肾小管或尿道。另外,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致血尿,如各种出血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他如发热等也可以导致暂时性血尿。

防治方法:如果出现血尿应当尽早去医院做检查,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肾小球肾炎,应当限制盐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荷;对于出血性疾病,应当限制小儿的活动,以免跌倒损伤引起内脏和脑出血而危及生命。根据医嘱对小儿精心照料,以防意外。

3. 蛋白尿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为蛋白尿。蛋白尿在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但蛋白尿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小儿蛋白尿常见于暂时性蛋白尿(又称为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又称为体位性蛋白尿)、无症状性持续性蛋白尿(又称为持续性良性蛋白尿)、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防治方法: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调理。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小儿,应当严格限制水、盐和蛋白质的摄入;而对于大量蛋白尿的肾病综合征小儿,则不宜限制蛋白质饮食。

(四)尿量多少判断法

1. 尿少但次数多

由于小儿发育尚未成熟,易受外界环境、暗示性语言等影响,其控制力、抗压力及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只要是受到轻微刺激,包括残尿对包皮和阴部的刺激、不舒适衣裤的摩擦、潺潺的水声、口哨声等都会令小儿产生尿意。

正常情况下,小儿昼夜排尿8~15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而总尿量并不增加,每次的尿量很少,那么妈妈就要注意小儿其他的反应。

尿少但次数多,一般是以下几种疾病的预警。

(1)神经性尿频:是指小儿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以达到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

(2)炎症刺激:可以使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尿频,并且尿量减少,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均可出现尿频,往往会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果小儿不会诉说,常会排尿时哭叫。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等,也会出现尿频。

防治方法:如果小儿尿频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妈妈应该从训练小儿养成良好的“嘘嘘”排尿习惯做起,尽早使小儿对“嘘嘘”形成条件反射;如果小儿的尿频由感染引起,那么必须进行彻底治疗,并且应当遵守医嘱。

2. 尿量多

小儿的正常尿量随年龄而异。除泌尿系统本身外尚与其他影响因素有关,诸如液体摄入量、不显性失水(体温、活动量、呼吸状态、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精神因素及药物影响等,因此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而言,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

如果小儿的尿量明显增多,且超过以上标准,则为多尿。小儿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的需水量:0~1岁为120~160ml,1~2岁为120~150ml,2~3岁为110~140ml。妈妈可按照这个标准来给小儿喝水,要注意上面标准中包括饭菜中的水分。

如果天气热或活动量大,饮水量可适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小儿多尿最常见的是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起病较急,小儿会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同时伴有疲乏乏力、萎靡不振,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昏迷等表现。

防治方法:生理性多尿,妈妈应该以控制小儿的饮水量为主要措施;如果多尿是由糖尿病等引起,妈妈应当尽早带小儿到医院进行治疗,因为小儿的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损害眼睛,并发白内障,还会导致肾脏损害。

(五)食欲情况判断法

1. 正常情况

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小儿可能胃口很好,但7~9个月时食欲会突然减退,甚至连母乳或配方奶粉也不想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所述。

(1)陆续出牙引起的不适。

(2)小儿体重增加的速度比前半年慢,食物需要量相对减少。

(3)小儿对食物越来越挑剔。

(4)小儿开始有主见,所以要拒绝。

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排除疾病和偏食因素,应该尊重小儿的意见。食欲减退与厌食对这一时期的小儿来说只是暂时现象,不足为奇。妈妈过于紧张或是强迫小儿进食,反而会引起小儿的反感情绪,使食欲减退的现象持续时间更长。

2. 疾病信号

每个小儿的体质不同,因此在饮食量上也存在差异,无法根据一定的饮食量来判断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有时也会影响小儿的食欲,例如天气炎热、活动过多、吃零食过多等,此时只要小儿体重正常增加、精神状况良好,爸爸妈妈就不必担心。但是如果小儿食欲突然下降、体重减轻、精神状况不佳,这可能是某些疾病信号,应当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3. 就诊指南

(1)在家观察:食量减少,但没有异常症状,体力稍微差些。

(2)必须就诊:食欲减退并伴有发热等症状,厌恶饮食、体重下降。

(3)马上就诊: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无法摄入水分、疲倦。

小儿食欲减退可能患的疾病见表1-8。

表1-8 小儿食欲减退可能患的疾病

(六)哭声判断法

哭是小儿唯一的语言,小儿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不舒服。因此,通过小儿的哭声,可判断小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小儿总是哭闹不安,妈妈就要警惕:小儿是不是生病了。

哭闹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当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时,妈妈应当先从生理性原因考虑,例如小儿是不是饿了、渴了或室内温度太高了。如果排除生理因素,就应当考虑到小儿可能生病了,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小儿不同的哭法代表患有不同的疾病,妈妈只有了解小儿为什么而哭,才能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1. 持续哭闹不安

如果小儿持续哭闹不安,并且精神状态比较差、食欲不佳,此时应当测量小儿体温,看看是否有发热现象。

2. 哭闹及皮肤压痛

如果小儿一直哭闹,并不发热,碰到身体某个部位哭得更厉害,可能是皮肤问题。妈妈要细心检查小儿身体各部位有没有异常,比如臀部、颈下、腋下皮肤皱褶处有没有发生皮肤糜烂,耳朵、脐带处是否流脓等情况。

3. 突然哭闹

如果小儿一向比较安静,突然变得爱哭闹,而且哭声高而尖、眼神呆滞,这是小儿脑部病变的信号。出现这些现象,妈妈应当及时带小儿到医院就诊。

4. 哭声微弱

如果小儿持续哭闹,而且哭声微弱,在安静时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体温不升高,反而身体发凉,这是小儿患肺炎的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另外,患肺炎的小儿还会出现口吐白沫的症状。

5. 阵发性剧烈哭闹

如果小儿连续几个小时出现无原因的剧烈哭闹,时哭时停,伴有呕吐、脸色发白、食欲减退、排出暗红色血便时,小儿可能是患了肠套叠。这种病非常危险,妈妈要立即将小儿送到医院就诊。

(七)睡眠判断法

睡眠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婴幼儿,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小儿体格和神经发育的基础,所以小儿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以睡眠质量来衡量。

小儿睡着以后,很多父母都是放下不管,去忙其他的事情,其实在小儿睡着的时候,父母可以认真观察一下,通过睡眠可以看出小儿是否健康。

正常情况下,小儿的睡眠应当是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无声,有时小脸蛋上可以出现各种表情。但是,当小儿患病时,睡眠就会有异常的表现。

烦躁、啼哭、易惊醒、入睡后全身干涩、面红、呼吸粗糙急速、脉搏快,超过正常,这预示着发热即将来临。

入睡后翻来覆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舌苔黄厚、口唇发红、大便干燥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胃有宿食的缘故,治疗原则应当以消食导滞为主。

睡眠时哭闹不停,时常摇头,用手抓耳,有时还伴有发热,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湿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入睡后四肢抖动“一惊一乍”,则多是白天过于疲劳或精神受了过强的刺激(如惊吓)所引起。

如果小儿入睡后用手去搔抓屁股,而肛门周围又见到白线头样小虫爬动,有可能是蛲虫病。

如果小儿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口渴喜饮,或是手足心发热等症状,则是阴虚肺热所致。

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溃疡、烦躁、惊恐不安等病状,中医认为是“心经热则伏卧”。这常是小儿患各种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净所致。

在熟睡时,特别是仰卧睡眠时,鼾声隆隆不止,强口呼吸,这是由于增殖体、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所致。

所以,细心的妈妈要及时发现小儿睡眠的异常,防治疾病的发生。

(八)舌头判断法

正常健康的小儿舌体应该是大小适中、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说话口齿清楚,而且舌面有干湿适中的淡淡薄苔,口中没有气味。一旦小儿患了病,舌质和舌苔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实,舌头就像反映小儿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尤其是小儿的消化功能更是在舌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妈妈对舌头的变化能够有所了解,就能及早发现小儿的异常,防患于未然。这样就可使小儿减少生病,更加健康地成长。

1. 发热时的舌头

小儿感冒发热,表现为舌头发红,舌苔较少,或虽然有舌苔但苔少而发干。如果体温较高,舌质呈绛红色,说明小儿热重伤耗津液,所以小儿经常会主动要求喝水。如果同时伴有大便干燥,往往口中会有秽浊气味。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或传染性疾病的初期,妈妈应该引起重视。发热严重的小儿,还可看到舌头上有粗大的红色芒刺,犹如杨梅一样,这种“杨梅舌”多见于患猩红热或川崎病的小儿。

处理对策

(1)应当注意及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并及时进行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

(2)多饮白开水,少食油腻食物及甜度较高的水果。

(3)购买新鲜的芦根或者干品芦根煎水服用。

2. 不爱吃饭时的舌头

有的小儿平时很能吃,一看到喜爱的食物就会吃更多。爸爸妈妈看到小儿吃得多,不但不加以劝阻,还会很高兴,不停地鼓励小儿多吃。这样,就会使小儿吃得过多、过饱,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到了第二天,小儿可能会不爱吃饭,有的小儿还会出现腹胀、腹痛,严重时还会发生呕吐,吐出物为前一天吃下而尚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臭。

小一点的小儿会由于积食导致腹泻,此时观察小儿的舌头,可看到舌上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厚,不易刮去,同时口中会有一种又酸又臭的味道。这种情况多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脾胃消化功能差而引起。

处理对策

(1)当小儿出现这种舌苔时,饮食要清淡些。对于食欲特别好的小儿,应及时提醒每餐适量,以使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

(2)如果小儿一旦出现乳食积滞,可酌情选用有消食功效的药物,消食导滞,保证大便畅通。

(3)可以用鸡内金15g、茯苓10g、山楂50g煎水服用,每日一剂。

(4)如果小儿的大便干燥,腹胀明显,可以用炒黑丑、白丑各15g、生黄芪15g煎水服用,也可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

3. 地图舌

地图舌是指舌体淡白,舌苔有一处或多处剥脱,剥脱的边缘高突如框,形如地图,每每在吃热粥时会有不适或轻微疼痛。地图舌一般多见于消化功能紊乱,或小儿患病时间较久,使体内气阴两伤。出现地图舌的小儿,往往容易挑食、偏食、爱食冷饮、睡眠不稳、乱踢被子、翻转睡眠,较小一点的小儿易于哭闹、潮热多汗、面色萎黄无光泽、体弱消瘦、怕冷、手心发热等。

处理对策

(1)多吃新鲜水果和新鲜且颜色深的绿色或红色蔬菜,同时注意忌食煎炸、熏烤、油腻辛辣食物。

(2)可用适量的龙眼肉、山药、白扁豆、大枣,与薏苡仁、小米同煮粥给小儿食用,如果配合动物肝脏一同食用,效果将会更好。

(3)如果小儿面色白、脾气较烦躁、汗多、大便干,多为气阴两伤,可用百合、莲子、枸杞子、生黄芪适量煲汤饮用,将会使地图舌得到改善。

4. 光滑无苔的舌头

有些经常发热,反复感冒、食欲不好或有慢性腹泻的小儿,会出现舌质绛红如鲜肉,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滑如镜子,医学上称之为“镜面红舌”。出现镜面红舌的小儿,往往伴有口干多饮或腹胀如鼓的症状。

处理对策

(1)对于出现镜面红舌的小儿千万不要认为是体质弱,而给予大补或多食肥甘油腻食物,应该多食豆浆或新鲜易消化的蔬菜,如花菇、黄瓜、西红柿、白萝卜等。

(2)可将西瓜、苹果、梨、荸荠等榨汁饮用,或是早晚用山药、莲子、百合煮粥给小儿食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指甲判断法

正常小儿的指甲是粉红色的,很光滑,有韧性,甲半月颜色稍淡。判断小儿的指甲是否健康要看表面形态、颜色、质地、厚度及甲床关系等。

1. 颜色异常

白甲、甲板上出现白色斑点,一般多见于正常儿童,或者为一时性损伤。黄甲是整个指甲变黄,主要是因为吃了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真菌感染也会出现黄甲,但多伴有指甲的形态改变。小儿的甲半月如果颜色异常,呈红色时多属心脏病,贫血时呈淡红色。

2. 形态异常

如果小儿的指甲出现横沟可能是得了急性热病(如麻疹、肺热、猩红热等)、代谢异常及皮肤病。甲板中央出现几行竖着的浅沟,一般多见于甲母质受损及皮肤扁平苔藓。甲板变薄脆,有竖着突出的棱,指甲尖容易撕裂、分层是指甲营养不良的表现,也见于扁平苔藓等皮肤病。甲板表现出小的凹窝,可发生在正常儿童也可以发生在银屑病(也就是“牛皮癣”)、湿疹等皮肤病患儿。指甲在纵向发生破裂,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前叶功能异常等。

3. 硬度异常

硬甲是甲板增厚,越接近指尖越厚,可以是先天原因造成,也可在后天因长期刺激引起。软甲则甲板薄软(图1-7),易变曲、变白,指甲尖易劈裂,可见于先天异常、B族维生素缺乏、梅毒等。扁平甲、匙状甲、钩形甲、巨甲、小甲、甲萎病等大多是先天异常所致,还有杵状甲既有先天因素,还有后天原因如心脏病。

图1-7 甲板薄软

(十)囟门判断法

小儿的头顶有一处特别的地方,摸上去软软的,有时还能看到在微微地跳动,这个地方叫做“囟门”。囟门的下面就是大脑组织。

小儿的脑袋上有前、后两个囟门,在头顶的前囟门呈菱形,出生时长2cm±1cm,后囟门比较小,通常不必太在意。正常发育的新生小儿,前囟门通常会在12~18个月之间闭合,后囟门在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小儿的囟门在正常的情况下,呈现稍微凹陷的状态,而且常可以在囟门看到如同脉搏般搏动的情形。别看小儿的囟门不大,它却是反映健康的一个窗口。小儿的身体如有异常情况,囟门会马上反映出来,所以妈妈应该留心观察,以免漏掉了重要的信息。观察囟门的正确姿势,是将小儿抱起而呈现直立的状态。最适当的时候是小儿安静的时候。

1. 囟门鼓起

前囟门原本是平的,但有时囟门会突然间鼓起来,是不是正常现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小儿哭闹、咳嗽、用力或者排便时,颅内压增加囟门鼓起,这是正常现象。当小儿发热时,因为心跳和血液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加,所以颅内压增加囟门鼓起。小儿患了脑膜炎等疾病,由于颅内感染而囟门鼓起。过量服用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也可使前囟门饱满。停用后即恢复正常。

处理对策

囟门鼓起的同时,如果伴有发热、呕吐甚至抽搐的现象,必须立即去医院。

2. 囟门凹陷

有时囟门会凹陷下去,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正常。当小儿站立时囟门凹陷这是正常现象。当小儿因腹泻而脱水时,因颅内水分减少,颅内压降低而使囟门凹陷。当休克或身体大出血时,血压下降,颅内压也随之下降引起囟门凹陷。因营养不良而消瘦的小儿常见囟门凹陷。

处理对策

小儿腹泻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如小儿因受到意外伤害而大出血,必须立即去医院。

3. 囟门过大

前囟门一般的大小为2cm±1cm,如果达到4~5cm,就说明囟门过大。囟门过大都是疾病所致。首先,小儿可能患有先天性脑积水。患这种病的小儿一般在出生时囟门并不大,在生后几天囟门才逐渐明显变大。其次,小儿也可能是先天性佝偻病。患这种疾病的小儿前、后囟门都大,正中有条较宽的骨缝将前后两囟门连通。

处理对策

立即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4. 囟门过小或早闭

假如囟门仅有手指尖大,有可能是头小畸形,也有可能是颅骨早闭。出现这类问题的小儿头围大小一般都会低于正常值。

处理对策

满月前,要定期测量头围,满月后每隔一个月要检查头围增长速度,如果头围增长在标准范围之内,就说明发育是正常的。如果在5~6个月大时囟门就明显偏小,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5. 囟门迟闭

前囟门闭合的正常时间一般为1岁~1岁半,如果闭合过迟,说明小儿可能缺钙。

如果小儿长到18个月,前囟门还没有闭合,则多为疾病所致,也有少数为脑积水等原因。

处理对策

及时补钙;超过18个月还没有闭合的话,就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