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F—104“星”式战斗机

F—104“星”式战斗机

F—104“星”式战斗机性能参数

F-104“星”式战斗机

F—104“星”式战斗机

F-104“星”式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的第二代战机。它的设计强调轻盈与简单,正好与当时美国空军向更大更重发展的趋势相反,被认为是总结朝鲜战争经验的作品。F-104是世界上第一架具有两倍音速的战机,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并长期保持升速和航高[10万英尺(约3万米)]记录。F-104除被美国自己使用外,也被许多其他国家使用,成为北约会员国的主要战术核子武器投射力量。F-104重视高速飞行这一性能,外形特殊,被称为“有人导弹”,美国共生产各型F-104战机2580架。“星”式战斗机的服役生涯超过50年,目前最后的F-104S已经从最后一个使用国家意大利退役。

XF—104正在起飞

1955年12月,XF—104的1号机交付给美国空军;在1957年7月11日该机正在为一架F-104A伴随护航的过程中因尾翼颤振而坠毁。由于颤振严重,其整个尾翼结构都已被破坏,从机身脱落,致使试飞员比尔·派克被迫跳伞。截至1957年7月11日,XF-104原型机全部损失。

展示中的F—104J

F—104G的襟翼

F—104G所用的J79发动机

该机的翼载很高,大大提高了垂直机动性及高速性能。F-104还采用了附面层控制技术(亦称“吹气襟翼”),有效降低了起降速度,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应用此种技术的战斗机。常规襟翼被放下后,其上表面会产生紊流,降低了襟翼效率。F-104将气从引擎第17级压气机处引至襟翼与机翼的结合部,引气系统在襟翼放下至15度时则开始工作,引气系统在襟翼达到最大偏度45度时处于全开状态。从襟翼铰链线处的狭缝沿襟翼上表面喷出的高压气流为当地附面层补充了能量,减弱了因附面层分离导致的紊流,将襟翼效率提高,促使F-104减小了15节失速速度。为了便于飞机起降和低速机动,全展向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联动。副翼相对特殊,只能单向偏转,副翼在后缘襟翼处于全放下位置时只能达到65%的最大偏角。

意大利空军F—104编队

多数美国飞行员在经历朝鲜战争后认为新战机应重视轻巧、高爬升率及高速的性能。因此,F-104设计重点为高空高速、高爬升率,以降低续航力和水平机动性为代价。F-104本来用于替换美国空军的F-100战机,担当制空战机及战斗轰炸机的任务。可是因为其滞后的研发进度和有限的挂载能力,后被更改成防空截击机,将F-106服役前的空档填补。美国防空司令部起初因其续航力非常有限并不愿意接受F-104,但考虑到其优秀的爬升性能,最终接收F-104。

F-104应用正常的布局,单发单座,两侧半圆带对锥进气道进行调节,机翼为带大下反角的小展弦比梯形翼,高平尾布局(亦称T形尾翼布局)。机翼的相对厚度只有3.36%(后期机种增厚),大大降低超音速阻力。在美国电影《星战F-104》(THE STARFIGHTERS)中有F-104机翼切割纸张的画面。整个机翼是由实心钢板铣削制成,促使机翼更加轻薄和结构强度更高。其机身细长,具备跨音速面积率的蜂腰设计,有效减小了跨音速阻力。机翼应用高达10度的下反角提高滚转稳定性,减弱了飞机在俯仰轴和航向轴产生耦合动作(荷兰滚)的趋势。

F—104“星”式战斗机的驾驶舱

F—104“星”式战斗机加装的机炮

F-104B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的代号是283-93-03,是F-104A改装训练使用的专门双座教练型。B型的座舱被加长,可以容纳两个座位,其座舱盖转变为向左开启,且增加一套也具有全部控制能力的操纵系统。同时,重新调整内部布置,取消了原来的M61A1航炮,移动部分航电设备,给第二个座位提供空间。机内的内部载油量从3395升降低到2763升,而只有两枚AIM-9B“响尾蛇”导弹作为机载武器,也保留了早期A型的AN/ASG-14T-1火控系统。该机增加了垂尾面积,提高了航向稳定性;并再次将前起落架改为向后收起。

一部F—104B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