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隐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
- 刘春成
- 1513字
- 2020-08-29 04:55:16
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复杂系统
(一)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
城市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建造的最为壮观的人造系统,是人类能力的最高体现。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来适应环境的,即通过改变基因来适应环境。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进化的历史,不再是单纯通过改变基因来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早期的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非常有限,“靠天吃饭”反映了当时对自然环境的无奈。但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农业生产正在逐步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具有特殊能力的新品种被创造出来,如众所周知的杂交水稻、具备抗旱抗寒等能力的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种植技术层出不穷,如浇灌技术、无公害栽培等;新的生产工具也将人类从生产一线解放出来,机械播种、飞机喷洒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创造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各种高大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这些建筑或为住宅,或为厂房、写字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使人类摆脱了日晒雨淋的痛苦,并普遍具有较强的牢固性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幸免于难。还有各种道路及交通工具,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网络、电话等新的交流渠道,医院、学校等人类生活保障,工业、服务业等经济形态,所有这一切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成为历史。城市使得人类有能力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与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做斗争,与物质资源匮乏做斗争。
(二)城市发展与人的社会性相伴
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的聚集。这种聚集过程使城市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呈现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人除了具有生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聚集后产生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社会成员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制度、礼仪习俗、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以及交往关系等多个方面。人的社会属性使城市具有价值观、城市精神和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逐渐形成了类似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如道德规范、法律体系等,这些社会规律支持、推动并约束着城市的发展。正是这些社会规律的存在使得城市不仅仅是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堆积,它的兴起、发展也受到精神属性的制约,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种精神属性是城市中每一个居住者自身的精神理念在城市社会中叠加形成的,是一种隐性的决定力量。人类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对未来的一些假设性、前瞻性的设计——城市规划上,这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持生活和发展的空间秩序而对未来空间做出的安排。城市规划是人与空间的作用中介,通过对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过程的预测和协调来达到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
(三)城市演进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
城市的演进过程是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的思想互动和整合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主意识提高、人化环境扩大、群体关系协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个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在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人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源于人,因人而改变。城市演进的整体性与城市中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正是通过人的活动才在空间与时间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整体性的基础——活动既有时间性,又有空间性。无论城市发展演进的路径如何,各子系统都是人的本质在城市不同层面上的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人化的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口的汇聚、分工和协作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形成和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进行新的创造,达到时、空、质的统一,最终使人得以在各个方面自由、全面和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