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选题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该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国内外列宁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前所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在列宁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列宁主义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没有列宁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伟大的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而正是由于列宁以后的几代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观这个方面出了问题,最终葬送了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此而论,开展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重要历史地位的认识,有助于深入总结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但是,研究综述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不够重视,尚缺少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在列宁主义研究领域具有前沿性。

其次,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破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必须加强研究。

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这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或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帜,或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或抱持抽象的人道主义和超阶级的国家观,尽管具体形式和表现手法不一,但实质上都是企图修正、重释、解构乃至颠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其危害性在于混淆视听,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和信仰迷失。孙来斌、王建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向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这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出现,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伯恩施坦就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回答。因此,深入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辨别当今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实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世纪行》2008年第1期。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置于以上四个问题之首。我们认为,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应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俄国复杂的革命形势,列宁并没有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篇章。列宁能够成功地领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与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密不可分。学习和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无疑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是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应该重点研究。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为世人所公认。张琳:《列宁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其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长期以来,列宁主义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词。“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仅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党章》,而且已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然而,近年来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以后,列宁的历史地位越来越成为问题。黄楠森:《马克思恩格斯与毛泽东邓小平之间的桥梁》,《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5期。在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重评派”浪潮,一些西方人士极力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认为十月革命纯属“列宁的阴谋、布尔什维克的政变”,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割裂开来,声称不是伯恩施坦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42页。在俄罗斯国内,除了微弱的传统性反思之外,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在删除那一段历史。从思想史的逻辑发展看,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强加于列宁的种种不实之词进行有力的反驳,有必要对列宁的历史地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国内学术界要么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评价,要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评价,鲜有学者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更少有人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视野中,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逻辑框架、历史地位进行系统的梳理。显然,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显现出来的此种现象,与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列宁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的重要内容,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列宁主义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就此而论,本选题力争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奉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