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

一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研讨

回顾与展望

李正一李正一,历任北京舞蹈学校教员、教研组组长、科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舞蹈协会副主席等。现为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中国舞蹈家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很幸运能在庆祝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舞院)建院60周年之际,和来自世界各地、怀着对古典舞教学事业的深情厚谊的舞院几代古典舞人一起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古典舞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交流所取得的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像我们这样虽仍然心系古典舞的发展,但年事已高的人来讲,实在是难得的机遇。60年,对于舞院来讲是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但对我们个人来讲却几乎是一生。60年来,舞院培育了一批批古典舞人。舞院给我们各种实践摸索的机会和条件,把我们从舞蹈白丁培养成古典舞教学事业的建设者,使我们终身与古典舞相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使我们个人得以与这个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回顾从初建至今60年的历程,这是一个不断经历着肯定与否定、不断在正反面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困扰逐渐得到明确的过程。在初建时,我们毫不怀疑戏曲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深受人民群众热爱的舞台形象创造的宝贵经验及其自身成熟的教学体系。我们希望继承发展传统,同时能够从传统的戏曲中走出来,取得民族舞蹈舞剧的新发展、满足承担正规舞蹈教育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要求。本着这个目的,我们借鉴了外国的一些教学体系和经验。但由于当时对传统认识的起点很低,对传统知之甚少,看到的多是表象、动作层面的东西,在对国外教学体系和经验的取舍上显得有些生搬硬套。

“文革”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人们重新审视古典舞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成败得失、正反经验中,我们认识到起决定作用的是抓民族特性、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以发展和建立民族主体为首要任务。古典舞基础训练绝不能走“结合课”的老路,必须以追求古典舞训练体系的民族特性为根本,追求身法与技能训练的一致性。作为奠定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根基,身法融入能力、技巧训练,成为一个独特的舞蹈训练系统。古典舞教学的目标是建立民族主体的风格,而不是游离于能力技巧之外的风格点缀。能力、技巧的发展创新及科学系统的建立,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的基础上。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与基本功训练结合发展民族技巧成为一体,共同构成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身法与技巧不能人为肢解、孤立,要从根本上解决。从形神劲律的整体把握去进行探索,从一体性去重新认识,去抓古典舞主体的本质。认识到各舞种都有其不同的形神劲律,这是认识民族特性的一把钥匙。达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结合。突破从动作着手的简单动作模仿,去把握传统的审美观念。追求目标是将身法融入能力、技巧,两者成为一体,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民族技巧,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舞蹈训练系统。能力与技巧、舞姿、动律、节奏、乐句不是相加、点缀,而是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基本功训练彻底摆脱那种游离于民族特性之外,即所谓纯功能性训练的影响。

改革从整理身韵入手。整理身韵的目的不是解决基本功训练以外的风格训练的,而是通过身韵的整理去把握传统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形体运动规律中的具体体现。从身韵入手,把握审美。以身韵与基本功训练关系的一体性为整理身韵的出发点,把提高对特性的认识作为根本,通过对“形神劲律”的认识把握古典舞的特性。通过整理、提高对身韵的认识把握教学要点,以期达到对基础的把握,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学身韵的目的不是掌握几个有特点的动作和组合的构架,不是风格点缀,目的是学规律、方法,打下稳固基础,并能举一反三,为古典舞运用和创新创造可能。

展望未来,我仍充满信心。因为这不仅是古典舞人自己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在当代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领域中,不能没有具有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和呈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几代古典舞人从不同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无论从认识上还是把握、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上,都还需做更大的努力。虽然有好的愿望,实践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创造条件给予大胆试验。探索还在进行中。当然加强自身建设是关键,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撑,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审美理想的技法规律的研究,并落实到实处。在“明其理、精其式、得其法”的指引下,在“一体化”的目标下进行探索,建立我们的训练系统。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体系,摆脱风格混杂的影响,这是能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