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
- 满运喜 庞丹 宋海芳
- 4341字
- 2020-08-29 04:10:57
关于大学本科《中国古典舞教学法》教材建设的思考
舞蹈专业高等教育中“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取决于培养方向。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法课程是为舞蹈专业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设置的必修课,而表演方向或是编导方向的学生一般将其作为公选课。当前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空前提高,各个层面的舞蹈教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舞蹈教师的紧缺更加鲜明突出了。因此,思考教学法的教材建设问题也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在教育学中“教学法”的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也就是说,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是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纲领。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有“年级任务”。“年级任务”中包括了教材的具体内容。将教材内容实施的方式、手段、程序,或称教学模式,称为“教学活动方式”。艺术范畴的教学与自然科学的“教学活动方式”绝对不同,艺术范围内的美术、音乐和舞蹈又各有自己的教学活动规律。舞蹈艺术的教学法课程中是否应该包含“教学活动方式”方面的知识,这是本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总会有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其间,“课时少教材推不完”,“学生基础差无法按计划推课”;甚至觉得“领导不理解舞蹈训练特点”,认为教学管理机构的规定“不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等等。无论是“埋怨”还是“困惑”,皆来自现实存在。比如,当前,各地方的舞蹈教学机构迅速发展,许多综合大学设置舞蹈专业的形势方兴未艾。舞蹈专业的教学管理正在调试之中,存在许多空白。有些套用自然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甚至按一般行政机构的制度来管理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使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感到十分无奈。据悉,这些“新兴”的舞蹈教育机构不仅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带去规范的训练教材,同时,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工作,皆寄希望于舞蹈学院毕业生的参与。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如果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现代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基础能力,不但会缩短“适应期”,而且会促进新时代的艺术教育革命的发展。
就“培养方向”而言,中专与大学不同,各个省市地域各有特点。我院是面对全国培养高精尖人才,而具体到省、市级院校的办学方针决定了自己的“培养方向”。因为各院校的“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不可能相同,因此,学科的“教学任务”“年级任务”也应该是各有特色的。就中国古典舞的“课程设置”而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安排三年六个学期的,有五个学期的。就中专而言,学制有五年的、有四年的,还有三年的。加之各地生源基础大不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创意的、符合本单位的教学计划,并写出可行性的教案。如果不懂以上这些关系,只会套用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活动方式”,势必出现纠结与困惑。
我们的舞蹈教学活动是在当代科学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下进行的,它区别于戏曲“科班”,也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教学模式。在舞蹈艺术中从科班式口传心授到现代的课堂教学,这一转变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时代演变。现代课堂教学活动有了现代教学机构管理做保证,同时,也受到时下管理制度的制约。如上所述,作为舞蹈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而一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教学机构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制定的。当前的教育改革,就包括了教育制度的革命和教学管理的整合。艺术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教学环境”的问题。作为舞蹈教师怎么能不了解自己生活奋斗的“环境”呢?所以,在我们高等教育中“教学法教材”的知识结构,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说是补充。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有关艺术教学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现代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对刚“上岗”的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应该具备的能力。这在普通教育学课堂上学不到,只有我们“中国古典舞教学法”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
在教学法教材建设中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舞蹈课堂教学的文化属性”。中国的舞蹈教育离不开“培养热爱祖国、传承中华舞蹈文化”这样一个总目标。在这个培养目标指导下决定了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基本功的“教学任务”绝不只是解决肢体的运用能力、训练技术技巧的问题,它还关系到艺术价值观的确立和舞蹈审美观的培养。孙颖教授生前提出“舞蹈文化教学”的理论时,曾经指出:“半个世纪中创作、教育是把舞蹈当作比较单纯的技术、技法,没有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形态去认识、去考虑。从实践看,还否定了艺术技法的文化属性。”他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社会潮流,甚至有一定程度的误导,缺少了民族艺术对民族功利的考虑。”我觉得他的批评不是没有依据的。当年许多年轻的教师在满怀激情地投入教学时,大多是把精力贯注在与学生的肢体较劲上。那时不少人认为舞蹈教师的职责就是训练学生的肢体,就是传授技巧技法。什么“审美观”“价值观”那是社科部或者文化课的事。却不知道,“艺术的‘教书育人’不可能只传授技法,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活动和体现”。有些谙熟俄国芭蕾舞教学的朋友,曾经对此主张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审美观、价值观不是教学法教材的内容,应该像古典芭蕾舞教学法一样,明确年级任务,集中解析教材内容及训练手段就可以了。殊不知,瓦岗诺娃在其教学著作中同样有着叙述教学发展的经历与社会背景的论述。因为,艺术大师们懂得“任何一种艺术技法,都生根于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无一例外都有继承性——也就是来路”。因此,教学法教材中应该涉及艺术技法的“来路”问题,因为,“来路”关系到对艺术风格的体现与情感的表达。了解“来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学科的文化属性,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说,在“教学法”的教材中设置学科“教材的文化属性”章节关系到本学科的继承与发展。
在孙颖教授“舞蹈文化教学观”的指导下,《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法》中就包含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内容。它首先告诉你,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在整个艺术教育机构中所处的位置,教师应了解所在教学单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以及在此规定下古典舞学科的“教学目的”与“年级任务”。第一部分还包括作为舞蹈教师如何选用或编创适合本单位的科学教材,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如何编写教案等。第二部分是论述教材的文化属性。它包括学科教材的审美特色与教学发展历程,以及编创教材的路径与方法,为学生今后选用或编创教材打基础。第三部分是教材解析和教学模式规范。这部分包括教学程序、课堂结构,以及各年级教材内容解析与教学步骤和执教手段。
在这里想特别介绍的是在《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法》的第三部分中设了专门论述“课堂的文化氛围”的章节,这是根据21世纪的艺术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增添的。我们传统的学艺十分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讲究打、骂、罚,要打得准、骂得巧、罚得狠。打骂学生现象之所以能蔓延至今,是因为“为你好”,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是因为“我在奉献青春”。岂不知这种现象日积月累,在课堂中滋长的是被动的“奴性”,抹杀的是孩子们在舞蹈艺术中的灵性,破坏的是舞蹈艺术的圣洁氛围。
其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众多的出色的舞蹈人才,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艺术才华。他们采用解析演示法、领舞模仿法、正误对比法、强制重复法等,耐心地教学生。学生们体验过、受益过,为什么不把它总结为教材呢?再说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忌讳随意性、刺伤性、粗俗性。在当代的艺术殿堂,“舞蹈家的摇篮”这一方净土中,不能把随意当个性,把粗俗当时髦,把刺伤当激励。所以,我们应该把“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写在教学法的教材上。让规范的教师用语成为艺术训练课堂的法则,使教师的课堂语言“通俗与高雅结合”“鼓励和鞭策相间”“直述与比喻互补”“严厉与信任共存”。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准确清晰毋庸置疑,而舞蹈教师的课堂用语做到生动丰富是需要文化支撑的。因此,对相关艺术发展状况的关注、对历史知识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对当代丰富多样生活的体验,是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基础。
舞蹈课堂在大强度的规范训练中,老师不仅要懂得肢体训练的科学程序、懂得掌握骨盆在舞姿形成中的作用、懂得旋转的要领、懂得弹跳训练的步骤,还要懂得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教材或者创编教材,也要会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定编写“年级任务”,填写“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更重要的是,不但要将传统审美教育贯穿始终,还要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开发。这是因为,照本宣科、严格规范是多年的古典舞教学的传统,有人说,我不讲你这些与技术能力无关的,照样培养出好演员。是啊!你们可以选择一切照旧,自得其乐。然而,舞蹈文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诞生,不是几个人随心所欲的行动,而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代舞蹈工作者,在时代的感召下,怀着复兴、发展和继承传统舞蹈的高度责任心,所作出的可贵的实践。”至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拥有一个甲子的成长历程。由中国古典舞教学元老之一孙颖教授创建的中国古典舞汉唐学派,自2001年进入舞蹈学院古典舞系以来,至今已有14个年头。正是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提示我们思考:“什么是民族的美?什么是外国的美?为什么要以外国的美规范民族的美?”中国古典舞蹈教师肩负着将民族的传统审美发扬传承的历史使命,应学习历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从中感悟舞蹈传统艺术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技能技巧,才能使技术技巧饱含中国神韵。教学法不能撇开“文化定位”与“审美教育”,不能撇开现代“教学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撇开营造“课堂文化氛围”的内容。因为,“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舞蹈艺术的审美思潮,基本上取决于舞蹈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传授什么观点,怎样引导社会、育成什么样的审美时尚,怎样体现党的文艺方针、文艺政策,甚至在国际上体现一种什么水平,树立什么样的民族形象,都必须从教育入手,教育能够兴国兴邦,教育也同样能够削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和威望”。
因此,中国古典舞教材与其教学法的教材的“发展”与“完善”,应该遵循“舞蹈文化教学”的原则。因此,新时代的舞蹈教师,在艺术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规范的管理中贡献能量,在创新中展现才华。舞蹈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法教材应该在承担起培养学生规范地把握中国古典舞的形态和气质这一重任的同时,使其从情感上得到民族审美文化的熏陶;在建立中国古典舞的表演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技能技巧,从而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责任感,树立守卫民族文化疆域的抱负和理想。
让我们中国古典舞人在祖辈留下的璀璨而丰厚的舞蹈艺苑里,续编出更美丽的现代画卷!坚持民族传统!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