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债券市场(2015)
- 李扬
- 3209字
- 2020-08-29 03:40:16
1.2 国内形势分析
就国内而言,三大需求都不尽如人意。房地产略有起色,既改变不了房地产投资需求下滑的基本态势,也难以改变总体投资下滑的格局。从未来看,稳增长仍然要靠投资。但投什么很关键,否则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比如,有些地方发展新业态可能只是个幌子,批了地以后还是去搞房地产。
对国内形势的判断,既要照顾短期数据波动这个形,又要把握中长期所形成的势。而这个势,本质上就是新常态。新常态,既有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内容,也有经济质量上台阶的内容。现在面临“十三五”翻两番的目标问题,因此,增长率不能低于6.5%。但面对这个目标,更主要的是将认识统一到新常态上,即认可增速的回落,同时,从推进改革优化结构上做文章,把增长质量搞上去。这样的较低增速就是没有水分的增速,是质量更高的增速。
1.2.1 总体态势:新常态下的结构性减速
近期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的高位回落态势渐趋明显,这一态势最集中地体现在GDP增速的回落上。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GDP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亦为6.9%,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跌至7%以下。纵观近年来的经济走势,自2010年第一季度GDP达到高点之后,宏观经济便处于持续下行的通道之中,经济减速态势日趋明显,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破七”正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直接表现。
面对这一基本事实,国内外各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结起来看,有三种观点甚为流行:第一种观点是唱衰中国、看空中国,认为中国持续衰退,以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减速是由全球经济衰退的负面冲击引起的,随着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中国经济可望回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上。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减速是清理前一时期经济过热的后遗症,与政府的紧缩政策持续时间过长有关。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扩张,中国经济将逐步走出下行阶段。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均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某些局部特征,但未能触及问题的实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规律显示,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以恒定的高速度永久地持续下去,世界上所有曾经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随后都会无一例外地经历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过程。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就是“结构性减速”。结构性减速的主要原因包括各类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国民储蓄率下降、人口红利式微、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缩小、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上述种种无一不是由发展阶段变化导致的趋势性变化,其基本走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势必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持续下滑,从而导致GDP增速连续下台阶。由此可以推断,2015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速“破七”并非外部冲击引发的经济短期波动,实乃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长期趋势性过程。唯有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统一到“新常态”上,充分认识经济减速的必然性,方可适应“结构性减速”的新特征。各级政府应尽快摆脱高增长依赖症,学会在6.5% ~7.0%的中高速增长环境下实现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等目标,致力于推动比以往速度略低,但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
1.2.2 总需求扩张乏力,稳增长力度亟待加大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总需求的扩张乏力。总需求“三驾马车”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015年前三季度,消费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健态势,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但受制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可能下降,这将对消费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比之下,投资增速的下滑更加令人担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受到了开发商积压库存的影响,增速降至2.6%,比上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之下,制造业投资在9月也进一步放缓。唯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稳增长政策的支撑下实现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增速为18.1%,高于过去五年16.5%的平均增速。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涌现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稳增长力度、增加基建投资是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的重要抓手。不过应当看到,基建投资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的特点,后续基建投资增速不可能长期保持在20%左右的高位,稳增长必须要与调结构、促创新、提效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动力源。
201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5.1%。出口增速高于预期,而进口大幅萎缩,推动贸易顺差大幅上升,进出口相抵,顺差达26031亿元人民币。9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下降1.1%;进口下降17.7%。不过受制于全球贸易萎缩和人民币的走强,出口增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回升。
在总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截至2015年10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44个月负增长。这表明生产部门长期处于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的状态,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其资产负债表可能因此受损,进而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发债务紧缩,诱发经济波动。另外,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环境下,生产部门的物价负增长仍将继续一段时间,并有可能传递至消费物价,消费领域通货紧缩的风险上升。
1.2.3 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产业转型任重道远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尽管降幅比1~8月收窄0.2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利润的负增长已经超过一年时间。市场需求不振、价格持续下降、成本居高不下、库存和应收账款持续偏高等,都制约着工业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其中最为本质的原因是,过去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供给结构调整较慢,而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尚未被激发出来,导致企业赢利能力持续走低。
2015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3.8%、6.0%和8.4%,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导产业。不过,当前中国的服务业仍面临着低效率的消费性服务业比重过高、金融电信等高附加值行业垄断力量过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不够等问题的困扰。如何放开准入、打破垄断、鼓励创新、提高效率,仍是中国产业转型需要破解的难题。
1.2.4 货币金融: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
2015年7月以来的股票市场波动是2015年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冲击源之一。我们认为,此次股票市场的大调整,是在持续近一年的牛市背景下发生的。在股灾发生的前一年,上证综指从2000点开始一路上扬到5200点左右;即便是经过4周的狂泻,上证综指仍站在3700点上方。因此可以认为,近期的狂跌正是对过去狂涨的修正。这一次的修正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一是股票交易额萎缩,导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二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消费性服务业等)的需求扩张,进而影响其增加值的增速。三是股票融资能力下降,企业利用股票市场融资金额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不足,影响供给的增加。
与此同时,2015年8月,全球大宗商品、股市、汇市迎来巨幅震荡,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股市下跌、资本流出、外汇储备下降、货币贬值的冲击;全球性总需求受金融震荡冲击增长缓慢,经济脆弱性加大。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正面临着新挑战。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历经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此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国际、国内实践都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好在物价下行和降息的周期阶段进行,如此一来,存贷款利率就不会因放松管制而显著上升。当前,我国物价涨幅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此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重点是积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各类金融市场以市场利率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准进行定价,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向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