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架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为此,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成为我国周边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陆海兼顾、均衡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于如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五通”同样适用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如何实现“五通”,需要根据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保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落到实处。

一 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与原则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定位是:承袭历史,以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从全球视角扩大我国对印度洋和亚欧非的开放,以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为手段,在广阔的亚欧非地区建立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文合作更加融合、提高沿线各国相互倚重、确保海上贸易通道安全、拓展我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利益的发展空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目标是:以海洋经济合作为重点,通过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外交与人文交流,构建经济合作机制,推进沿线港口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临港产业、货物贸易、海洋运输、海洋信息、远洋渔业、资源能源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确保商路畅通和安全,构筑21世纪海上和平之路、财富之路,打造海上繁荣之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双向互动。作为倡议需要吸引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响应中国倡议会影响丝绸之路建设的成效。中国已经向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交换意见。海湾国家学者提出,新世界秩序要求海湾国家“转向东方”并融入“新丝绸之路”,建议海湾国家采取与中国和东盟签订自贸协议,融入“人民币区域”,与中国建立开发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和清洁技术的伙伴关系,最终达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安全协议等建设性步骤。〔黎〕纳萨·赛迪:《海湾国家应融入“新丝绸之路”》,孙西辉编译,原文载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

二是互利双赢。从丝绸之路的历史看,它是一条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将各国共同利益联合起来的天然纽带。我国确立以技术换资源、以资本换市场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想法。但中国产业转移出去后能否履行社会责任,关系到国外民意基础的建立,关系到中国企业的成败。因此,应将民生、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纳入对外援助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是统筹协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近60个国家,国内各省和中央政府各部门。范围广泛,协调困难。吸引域外力量参与,要让沿线国家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重大利益,消除这些国家的疑虑。同时要充分调动国内地方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协调好沿线不同区域、次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好境外合作与国内各产业及省区的发展关系,协调好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四是官民结合。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出现官民脱节现象,政府层面交往多、民间交流少,社会无法形成区域共识。实际上,动员民间力量落实国家战略,有时比国家直接进行更加有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动员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比如,建造和经营港口及远洋渔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跨国并购以及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民营企业就比国有企业更有优势。政府要做好制度安排,为民间交流合作搭建好平台,并为民间交流合作保驾护航,鼓励和引导民间执行国家政策。

五是市场导向。我国学者担忧,在中国国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投资需求旺盛的时候,将资源投入国外的收益能否得到保证?这就需要在对外合作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实现合理利益回报,否则对外合作没有可持续性。中国对外援助基础设施和投资开发都需要符合效率原则,不断提出合作新思路,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协作新机制。

二 基本架构:构建三大支柱和七大支点

笔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构建三大支柱、七大支点,重点推进,逐步深化。

(一)构建三大支柱:精神纽带、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精神纽带: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理念和倡议。坚持用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前领导人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尊重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差异,不将本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用和平友好、包容共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建设新丝绸之路。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经贸合作:海上丝绸之路以历史上商贸往来拓展为贸易、投资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方向。硬件建设要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软件建设要优先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发展双边自贸区和境外经济合作区。以此促进货物畅通和货币流通,实现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地区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形成沿线国家生产网络,提升经济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人文交流:由历史上的民间文化交流提升为政府层面和民间相结合的人文交流。以政府互动强化政策沟通,协调各国的外交、经济、文化政策,为民间交流创造条件。民间交流强化民心相通,重点做好文化、宗教、教育、医疗卫生、学术研究等领域的人文交流。鼓励高等院校校际交流和互派留学生,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等。对欠发达国家进行教育和医疗卫生援助,提升其发展能力。

(二)以支点战略进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七大支点

港口城市合作和自贸区建设可以作为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与沿线重点区域和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并利用枢纽港拓展经贸合作。应发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与区域合作平台的作用,做好战略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分为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欧盟、南太平洋岛国、拉美七大区域,在七大区域构建七大战略支点,形成七大推进路径。

1.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区域合作平台。东盟与中国陆海相连,历史上是中国移民下南洋筚路蓝缕开拓的国度,是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支撑点。2012年东盟10国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8亿人,GDP为2.33万亿美元。东盟各国农业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市场潜力大。

近期内建设重点是在扩大从东盟进口解决贸易逆差的同时,推进“2+7”合作进程,全面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质量和标准,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农业、渔业、能源、金融等基础产业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建立和健全地区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提升东盟与中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2.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2004年确立了建立自贸区的目标。2012年该地区总人口约15亿人,区域近500万平方千米,4亿中产阶级和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的经济实体,南盟正日益成为全球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重要节点,可以辐射南亚地区。

近期内重点提升中巴自由贸易安排水平,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建设昆明—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的铁路或高速公路。打通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中国云南与缅甸皎漂港的交通线可以破解马六甲困局。但国际陆路与海运不同,经过一个主权国家要比经过国际公海困难得多,需要强有力的整合能力。我国可以利用亚太贸易协定和RCEP合作平台深化与印度的经贸合作机制,全面提升与南亚区域经贸合作水平。

3.海湾合作委员会

海合会是西亚最重要的区域组织,也是西亚社会最稳定的国家,通过海合会辐射西亚地区是理想选择。该区域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该区域人口约7000万,区域面积近400万平方千米,2012年经济总量近1.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规模为1.2万亿美元,人均消费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

重点方向是推动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中国与海湾国家由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合作转向产业链合作,加强双方在新能源、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合作。与阿联酋合作建设迪拜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4.南部非洲关税联盟

南部非洲关税联盟2012年人口规模达到5892万人,经济总量为4180.6亿美元,中国对南部非洲关税联盟出口151.48亿美元,进口101.39亿美元,是中国在非洲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南非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是非洲最重要的国家。

重点方向是深化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继续推动自由贸易谈判,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自贸协议。同时,争取在南非及纳米比亚设立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双边投资及矿业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塞舌尔和毛里求斯的海洋渔业合作。

5.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区域经济组织、经济最发达和规模最大经济体,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该区域总人口5.05亿人,经济总量16.66万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3342.6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6.32%;自欧盟进口2120.71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1.66%。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和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中国与欧洲的冰岛和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它们都不是欧盟国家。今后,中国与欧盟合作的重点方向是推动中国欧盟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争取尽快启动中国欧盟自贸区谈判,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中欧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转移,全面深化中欧战略经济伙伴关系。

6.南太平洋岛国论坛

南太平洋岛国论坛包括澳新等大洋洲国家和斐济、汤加等16个南太平洋岛国,其海洋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目前,中国正在加强与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合作,如2006年中国在斐济启动了“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作为“南南合作”的范畴之一,中国持续给予岛国无附加条件的援助,并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援助方式,着力帮助岛国能力建设等。

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自贸协议,并正在与澳大利亚进行自贸协议谈判。未来重点方向是拓展与斐济、汤加、所罗门群岛等岛国的远洋渔业与安全合作,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合作。加快与澳大利亚达成自贸协议,消除澳大利亚对中国威胁的疑虑。

7.拉美太平洋联盟

太平洋联盟是拉美国家面临太平洋的几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由智利、秘鲁、墨西哥、哥伦比亚四国在2011年4月28日宣布成立。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促进成员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促进拉美同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商务交流。这些国家是拥有丰富的农业、渔业和矿产资源的新兴经济体。

2012年太平洋联盟人口2.5亿,GDP总值20156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238.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3.2%,是中国在拉美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智利和秘鲁签署了自贸协议,正在与哥伦比亚就自贸协议谈判展开可行性研究。墨西哥是北美自贸区的重要成员,通过它可以进入北美市场。中国加强与太平洋联盟的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以探讨建立一个中国太平洋联盟自贸区,将其作为进入拉美市场的一个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