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标构想、实施基础与对策研究
- 赵江林主编
- 8955字
- 2020-08-29 03:31:31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观点述评
迄今为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所做的学理研究还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国内外政界、学术界的临时性或应对性的反响。为此,本节着重以评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观点为主,而不是更多从学理角度进行阐述。目前对各方意见汇总较全面的文献来自冯巍、蒋希蘅、程国强撰写的《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和《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以及简文湘、杨秋整理的《第八届泛北论坛嘉宾观点撷英(上)》和《第八届泛北论坛嘉宾观点撷英(下)》。上述文献里提及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
大体而言,目前国内外有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观点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战略认同、利益诉求以及建设思路等。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国外主要观点介绍,后一个方面侧重于国内观点介绍。
一 国内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认同
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具有较高的战略认同;而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则对中国倡议存在低度认同,甚至质疑中国倡议的目的。
(一)发展中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高度认同
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具有高度的战略认同。
这些战略认同首先是从经济方面给予肯定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该倡议将能够给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包括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的增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表示愿意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与中国紧密合作。新加坡是最先响应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盟国家。新加坡政府官员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示肯定,认为“来得正是时候”,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实现更好的互联互通,密切地区联系,是对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缅甸官方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东盟与中国友好关系及各领域合作,欢迎中国提出的将2015年作为东盟—中国海上合作年,愿意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与中国进行紧密合作。孟加拉国也认为,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加强其与包括孟加拉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在2014年6月5日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与会阿拉伯国家外长和阿盟官员对习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度赞赏。
从人文方面看,阿拉伯国家学者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交往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
从政治方面看,国外舆论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化解冲突,消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韩国学者认为,中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增进地区内政治互信,在文化交流领域呈现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将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自身发展有积极意义外,发展中国家也认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从战略方面看,一些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创新,是中国梦的延伸。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2013年11月15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题为《北京集纳山川大洋——“中国梦”战略得到两个新外交构想的补充》一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中国梦战略的合理延伸,是对“中国梦”战略的外交部分空白之处的补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具有外交与经济的双重意义。香农·蒂耶齐2014年2月13日在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上发表的文章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具有外交与经济的双重意义。海上丝绸之路要求中国与伙伴联手修建海上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
从可能取得的效果方面看,国外舆论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有助于中国扩展途经东南亚、南亚抵达非洲及更远处的“西向”贸易。新加坡南亚问题研究所研究助理拉吉夫·兰詹·查图维迪2014年4月11日在《印度教徒报》网站撰文认为,复兴“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通过对外合作打造一个经济体系,该倡议的成功将对地区稳定与全球和平产生重大影响。
(二)部分国家部分舆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质疑
1.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目的质疑
路透社认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正在挑战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东盟国家部分人士担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背后隐含某种特别的政治意图,甚至有的曲解为新丝绸之路会附加条件,从政治、经济甚至安全上对东南亚地区施加压力。印度学者也认为,对中国倡议必须谨慎,当然也有人怀疑印度是否会容许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印度洋来实施。
2.大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消极态度
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持续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需要维护自身在亚太的利益。印度学者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目的是在印度洋建立环环相扣的商业网络,利用印度邻国限制印度的海上势力扩张。当然,作为回应,印度除直接参与南海事务外,还推出印度—太平洋沿岸倡议,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抗衡。
(三)国内各界的认知
从战略意义看,国内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给予积极的支持,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化我国沿海开放、建设海路连接地区合作发展的新战略,是外交新思路。“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我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即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一带一路”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我国和平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外交平台,是我国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合作做出的一大贡献;“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外交战略布局;“丝绸之路”战略强调的合作是超越任何单一文化和价值的,体现在文化、宗教、社会结构、文明传承等领域的多元结合,这正是亚洲与欧洲具有区别意义的地方。“一带一路”可以被看作中国新一轮比较有形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新一轮对外开放是中国主动提出自己的规则。也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项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而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一带一路”应成为大家的战略。有的学者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有利于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还有学者认为,“两个丝路”的构建是我国国际影响逐步外溢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加强与欧亚非地区紧密经济合作的巧妙形式,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战略之梯。
从精神层面看,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契合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精神。也有学者认为,“上海精神”“丝绸之路精神”,其实质可谓一脉相承,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两种精神中蕴含着合作共赢、和谐共生的新型国家间关系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战略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酵,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有责任推动这个地区的国家身份认同。魏建国表示,不能单纯地看成是海上丝绸之路;应该看成是和平友谊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当代绿色经济、海洋经济之路。
从具体建设看,张蕴岭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等几大洲,具有很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海上丝绸之路内容是动态的,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长期的,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综合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和多国。有的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的学者认为以开放性与多元化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有的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至少包含经济、安全、人文三方面的内涵。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绝不是仅为应对南海纷争的临时之计;而是光大中国的传统,深化中国睦邻富邻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亚洲新安全观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包括通道安全、金融安全、人员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 国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存在的利益诉求及相关建议
(一)部分周边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近期存在的主要利益诉求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周边国家提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主要关切点。
1.基础设施
柬埔寨目前尚有多个地区没有通电,因此希望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太阳能产业,以缓解柬埔寨电力供应短缺问题。
孟加拉国希望修建一条中国经过印度、斯里兰卡再到孟加拉国的铁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老挝政府期待加强与中国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合作,将老挝从封闭的内陆国家打造成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中心。
2.农业
柬埔寨非常重视农业建设,希望柬中可以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交流。特别是柬埔寨的香米在全球较有名气,柬埔寨希望在种植香米及大米方面与中国交流经验。
3.中转枢纽
孟加拉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期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转站。
4.海洋经济
印度尼西亚期待与中国合作发展海洋经济。东盟秘书处表示,海上贸易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实现方式。
5.综合
新加坡希望中国与东盟实现从传统到互联互通、金融、电子等新型合作的转型。
马来西亚希望借助多元民族及文化优势充当桥梁,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把商品、服务延伸到亚太地区。马来西亚学者希望有关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农业等多领域加强沟通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伊朗正在配合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吸引外资以及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支持国内主要港口的扩建工程;同时改进基础设施,调整关税和海关监管政策朝更有吸引力的方向发展,扩大伊朗港口在东西方海运贸易中的影响力。
印度希望在促进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发展上,能利用中国优势给印度带来实际利益。当然,印度对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提升仍保持戒心。
孟加拉国政治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尽快对该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定位进行研究;并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为中国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合作以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东盟等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金融平台,有助于增加各国间的互信,凝聚共识,这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夕,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认为,中国在各个领域积累了许多经验,有利于埃中在能源、水产养殖业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工业、环境保护和废物回收利用、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在2014年4月10日博熬亚洲论坛的分论坛现场,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针对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政策制定和应用一体化,提出了“四个促进”的建议,即:促进区域内各国共同理解及合作的展开;促进区域协调,使之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法律和条规;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金融和银行业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确保各国高层与基层间的交流。
海湾国家学者提出,新世界秩序要求海湾国家“转向东方”并融入“新丝绸之路”;建议海湾国家采取与中国和东盟签订自贸协议,融入“人民币区域”,与中国建立开发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和清洁技术的伙伴关系,最终达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安全协议等建设性框架。
(二)国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具体建议
1.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机制化
约旦建议中国应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国准入、成员国义务等内容机制化,并将这一机制的总部设在中国,在其他国家设立地区分部,比如约旦可以作为中东和北非地区分部。还建议组建该机制的发展融资机构,研究成员国基础设施发展融资情况,学习借鉴中国在铁路、公路、航空、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发展经验。
东盟国家建议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透明性、公平性,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柬埔寨期望中柬双方应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建立沟通渠道与工作小组,深化相互间的信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如何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印度尼西亚学者认为,中国和印尼可以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框架下开展各种合作。
尽管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海湾国家认可中国这一规划,但这些国家需要中国做出更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如针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马来西亚学者表示,尽管基金已经设立两年多,但是对于如何使用还不清楚;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政府设立的基金可能含有政治附加条件,东盟国家研究人员不敢问津;另外,有的学者认为在申请该项基金时,中方可能比较倾向于不敏感课题,如生物多样化保护等问题,而不是海上联合执法训练、航运安全等敏感课题,因此,建议在出台一些建设方案后,后续的措施和方案要跟进。埃及建议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展开一次深入的探讨,期待中方召集相关国家讨论如何践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美国学者建议要建立海洋生态保护机制,以保持深海的生态完整性。联合国官员建议中国海洋战略应着眼于海洋科技,还要注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多样性的保护,加强海洋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更好地发展蓝碳市场,使海洋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郑永年建议,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合作中,要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更需要经济平台。这既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不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战略上的威胁,可调动合作的积极性。
2014年6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科威特首相贾比尔提议应加强同中方在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合作,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阿中优惠贸易区。
3.其他方面
在对待地区争议问题上,韩国和英国学者表示,不妨继续采取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方法,有利于各国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从而化解风险。
印度快报认为,印度不应阻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关键是印度要制定旨在改善其在南亚次大陆内部的联系并加强海上基础设施的战略。
三 国内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的建设方案
国内各界从思路、目标定位、原则、具体措施等方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设思路
一种思路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超越传统的自由贸易思维。陈万灵等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是: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建设为基础,以经贸合作制度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功能、贸易水平、投资及经济合作水平;积极构建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格局。根据谢鹏、袁震宇报道,中国正以平台理念推动亚洲经济生态的生长繁荣。
另一种思路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模式的转变,创新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互利互惠。赵华胜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模式的潜力接近用尽,也越来越不受欢迎。“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改变合作的形式和内涵。
有的学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郑海麟通过当前美日两国的东南亚政策与我国明朝的对外关系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并认为,一个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必然“行之不远”,中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对南海周边国家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鞠华莹等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定位是:承袭历史,以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扩大我国对印度洋和亚欧非开放,以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为手段,建立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文合作更加融合的通道,提高沿线各国相互联系,确保海上贸易通道安全,拓展我国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发展空间。
建设目标是:以海洋经济合作为重点,通过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外交与人文交流,构建经济合作机制,推进沿线港口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临港产业、货物贸易、海洋运输、海洋信息、远洋渔业、资源能源,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确保商路畅通和安全,构筑21世纪海上和平之路、财富之路,打造海上繁荣之弧。
王军等认为,为更好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应积极探索打造六大战略支点,包括加快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全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适时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港)区、谋划建设若干“海上驿站”。
(三)具体建议
国内学者提出的具体建议有: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内要全国“一盘棋”,对外要取得邻国的共识。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领导机制,组织、协调涉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的有关省市,领导、职能部门、科学家、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研讨当中,通过充分认证,达成共识,然后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政府做好对外政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合作环境,既要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要避免“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各省之间最好有分工,如西南中国的重点向西走,面向印度洋;海南、广东、福建主要是面向南中国海国家;浙江、江苏、山东应多与东北亚对接。
要树立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同时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守法诚信经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面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水平,培育包括智库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为企业提供投资评估咨询;尤其是如何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帮助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国家形象。
第三,重点加强互联互通。重点建设能源、交通、通信、港口及市政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物品投资的整体效益。
围绕中巴和中新经济走廊,重点推进泛亚铁路、东中西三条铁路建设;畅通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和陆水联运;拓展建设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增加空中航线。
加快推进海陆空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建好通陆达海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跨境光缆建设,扩容中国—东盟跨境信息通道,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
第四,积极推进产业、金融、投资层面的合作。
产业合作应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合作模式的重要内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旨在打造一条繁荣和谐的海上经济带,应突出海洋特色。加快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深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要在沿线各国建设一批产业园区,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区域性自由贸易港和出口加工区。沿海城市可以尝试召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合作会议,建立新的姊妹城市关系、新的框架性园区经济合作关系。
鼓励和引导我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合作建设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在合作中提升当地产业水平和我国企业竞争力。
重点加强沿线地区金融合作和风险防范,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发挥好中国—东盟银联体作用,积极推进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经贸合作条件和合作基础,是人民币迈向区域化进而实现国际化的第一“试验田”。
抓好信息、通关、质检等制度标准的对接。可协商建立沿线国家互认机制,加强与各国海关和签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提升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涵应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有科技含量。相对于南海周边国家,我国的科技含量或科技水平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要达到新的制高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科技支撑、引导。
第五,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进程,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大力推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署地区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领域,为双边、多边投资项目提供共同的法律保护和争议解决依据。
第六,加强海上安全合作。海上安全合作以往是中国以推动区域合作的弱项领域,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弥补这一弱项是良好时机,如通过加强联合打击海盗、联合救援等活动,保证海路资源运输的安全,加强海上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另外,也应借助国际组织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海上运输安全保障的建章立制工作,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队伍和装备技术履行国际海上救助和救援义务,尤其是对黄海、东海和南海家门口海上安全保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第七,要密切人文交流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在当前海洋事业发展逐步升温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对华友好力量;共同发展旅游业;加强媒体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交流,加强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合作,做好民间友好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第八,深化互信,妥善应对外界关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沿线有关国家的疑虑。成汉平等认为,当前我国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舆论环境较差,与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除领海主权争议外,还有贸易不平衡、越南等国的小国心态和西方背景非政府组织的舆论操纵等多重因素。张业遂认为,“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的内政。
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联合协商机制,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合作论坛,共同探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模式、路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