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 杨善民 史伟
- 1896字
- 2020-08-29 03:26:53
青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战略
空间融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之举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之举,就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城乡之间的空间融合也就是建设霍华德所提倡的“田园城市”,在中心城市之外形成亨利·赖特所说的“新的城市中心”,最终出现芒福德心目中的“区域统一体”。
如果说斯宾格勒所说的“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有些夸张的话,那么芒福德所说的城市是“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能够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新文明的孕育所”则是恰当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其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城乡空间融合成为“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
青岛城乡的融合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从建城之日的一点发展到后期的多点建设,由点成线并沿海岸向东西跨越扩展,形成“扇形城市”;近几年又在新的战略概念引领下,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一百多年前,无论是清政府的军营,还是德国殖民者建埠所在地,那时的青岛不过是即墨县仁化乡的一个小渔村,一个军事据点,一个生活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滨海区位优势,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而今的青岛已然成为中外闻名的国际城市。
全域统筹的青岛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
为回应青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割的挑战,2012年初,青岛市借鉴世界知名海湾城市的发展经验,紧紧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和完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制定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此项战略的目标,即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次级城市,促进镇及农村发展,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传统青岛市的七区是未来组团式、生态化海湾型大都市的核心,也是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七区统筹的重点在于完善北部城区中心体系的建设,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与人口的布局,逐步提升北部与西部城市环境品质及生活环境质量,缩小城区南北及东西差距。
城乡统筹将分类引导城、镇、村发展,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发挥公共配套设施的整体效能,重点完善北部远郊区平度、莱西的城市功能,加快北部地区崛起,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海陆统筹指的是依托青岛海岸线的生态特征,以青岛区域内三大海湾为基础,整合滨海资源,统筹保护蓝海核心资源,在明确各功能管理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和国内两个服务方向,统筹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发展新格局。
区域统筹意在立足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不断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全面发挥港口、旅游等资源特色,传承奥运遗产,着力加强与国际港口、滨海城市的经济、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启动国际交流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国际航运中心的优惠政策,积极融入国家沿海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区域中心地位,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
所谓三城联动,是指环胶州湾东岸(传统城区)、西岸(发展中的新城区)、北岸(发展中的新城区)三城联动,使其功能上相互补充、基础设施上相互依托、发展时序上协调推进、风貌上各具特色,形成未来海湾型大都市的基础框架。
东岸作为传统的城市中心,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进行内涵式发展。西岸发展中的新城区,重在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成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作为发展中的新城区,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
所谓轴带展开,即依托大沽河生态中轴,重点做强三大城市发展带。
“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威青综合发展带。通过轴带展开,形成功能互补的多个城市组团,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
“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表明青岛不再囿于传统的中心城区,而是第一次统筹全市11000多平方公里的陆域和1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首次显现了大青岛一体化发展的轮廓,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青岛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更适合中国国情和青岛市情的多中心海湾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