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 杨善民 史伟
- 2519字
- 2020-08-29 03:26:53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建设生态文明社区
“垃圾围村”在一段时间内曾成为我国不少农村常见的景象。
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就明确指出,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但是,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持续的投入并用到实处,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青岛的实践破解了这一难题。
2008年起,连续三年,青岛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郊区五市实施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的新农村“五化”工程。对财政较为困难的平度、莱西两市,市级财政进行专项资金补助,拨出专款支持各区市村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还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饮水保护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现场教育、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沼气、农村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
为减轻地方政府配套负担,市政府提出了“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五化”建设,建立“各级财政补一点、镇办村居筹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
为更好地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又专门下发文件,为今后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列出了“路线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区域)集中处理。
根据文件要求,青岛市将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各市要加快建立镇级专业环卫管理队伍,把专业保洁和“户前三包”(包清扫、包分类、包送到垃圾收集点)相结合,把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相结合,建立农村地区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个案9
胶州样本: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如今的胶州农村,房舍俨然,街道洁净,已经从传统的村落发展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私人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农村环境。
在青岛五市率先实现村庄“五化”全覆盖以后,胶州市又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上重要议程,将镇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列为实事项目之一,编制了《胶州市镇村垃圾全覆盖方案》。在这一方案中,胶州首先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配备压缩式垃圾车和垃圾桶。目前,在主城区以外的13个镇(办)291个村庄(居),生活垃圾已实现统一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其他村庄利用垃圾桶收集,就地实施无害化处置。
利用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BOT),是胶州农村环境整治的又一重要创新。2010年,胶州市利用BOT方式,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升级改造和二期扩建工程,出水水质达到一级排放A标准,日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覆盖了88个城中村。2011年,该市又采用BOT方式,在李哥庄镇陈家埠子村附近设计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解决包括约17个村庄、500家企业在内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处理问题。在城区北部胶莱镇碧沟河附近设计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解决包括约60个村庄、500家企业在内的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处理问题。
个案10
即墨样本: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多级提水的家乡河、林立的太阳能路灯、茂密的围村林,使得鳌山卫镇的大任村和新民村无异于一个乡村公园。而这一切得益于:
以考核、奖励促进生态建设实效。
2011年,即墨市将生态文明村建设落脚为统筹实施村容整洁、造林绿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范村庄畜禽养殖“四大工程”,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在乡村大地渐次铺开,投入已逾12.2亿元,并通过有力的考核奖励措施促进生态建设达成实效。
以奖代补,规范拨款。除城中村外,2011年即墨市第一批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有450个村,政府财政拨款高达1亿元,并一律用以奖代补的形式体现。为确保生态村建设质量,即墨市要求450个村每村出一份规划图、一份实施方案,每村都要接受年中、年末多次检查考核。
“四位一体”的保洁体系。目前,即墨投入1.85亿元,新配备2524名村庄保洁人员,新建1586个垃圾中转站,扩建市级垃圾处理场、新建15处镇级垃圾处理场等,在全市所有村庄,保证每户门前一个垃圾桶,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市镇集中处理“四位一体”的村庄卫生保洁体系。
“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即墨市还将在西部规划建设新的垃圾处理厂;在东部,温泉镇和鳌山镇采取垃圾好氧堆肥工艺,规划建设垃圾堆肥厂,建成后,镇域内垃圾将彻底实现无害化处理。
个案11
平度蓼兰镇案例:欠发达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破题
平度市蓼兰镇面积、人口、财力均处于平度市中等水平。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该镇首先从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入手,因地制宜、突出实效,村庄面貌明显改观。
蓼兰镇充分认识到,垃圾处理工作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须从治理垃圾入手。为此,该镇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多元筹资,以健全的队伍和完善的机制为保障,推动该项工作有序进行。
广泛发动,有序推进。蓼兰镇通过动员大会、发布标语、通告等,着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认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清理垃圾、维护村居环境,营造出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四类,对处理好“三大堆”提出不同标准要求。在每类村庄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班子战斗力强的村庄先行示范、总结经验,其他村庄学习借鉴、压茬推进,保证了整体工作稳步有序。
多方筹资,分类处理。根据镇村财力较弱的实际,蓼兰镇采取了以村为主,以镇财政补贴、村民自筹和在外人员捐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对村镇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柴草等生产垃圾,利用闲置地进行集中堆放或者“退街进院”;建筑和生活垃圾,则由村民投入垃圾池(箱),村庄定期统一收集,再运往废旧池塘、沟渠集中掩埋处理。
健全队伍,完善机制。蓼兰镇首先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各村庄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小组,做到责任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在队伍建设上,蓼兰镇成立了45人组成的环卫园林队,负责搞好镇驻地及周边的卫生保洁;各村庄根据村情组建保洁队,采取雇工或发动群众实行“门前三包”的办法,做好日常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在机制建设上,蓼兰镇建立推进和督查机制,每月一次现场督查评比,并且实行机关干部包村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激发了镇村干部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