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李捷 尹韵公 夏春涛
- 10593字
- 2020-08-29 03:00:10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之基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是一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光芒的纲领性文献。这个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告诉我们,不断增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需要,也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历史反复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在道路问题上高度重视、高度自觉、高度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这个主题,先后成功探索出通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集中概括为三个转变,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这三个转变,前两个转变,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后一个转变,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创举。把这三个转变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为了继续完成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开辟出来的。自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前提、奠定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一页,通过无数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终于认识到一个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要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符合中国特点和自身规律的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发展及其成就为基础、为起点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100年,也是探索、形成、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100年,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前30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然而,这一历程是以辉煌的成就和良好的开端为起点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一奇迹,是旧中国所不曾有过的。随即,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长征。后来的探索也历经曲折磨难,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点,以这一时期探索的科学思想成果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是以这一时期所奠定的基本制度、以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为基础。这一起点和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源和根基。否定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既有辉煌的成就,更有刻骨铭心的教训。这些教训概括起来,核心点是:
第一,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认真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沉痛教训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局性错误,并进行认真严肃的反思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又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立国之本。当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也只能在发展中坚持。教条主义式的所谓坚持,非但不能真正坚持,而且还会导致思想严重背离实际与僵化,最终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最大的思想解放,莫过于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次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但是,改革通过革除旧体制的弊端所起到的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确是具有革命性的。正是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格局,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兴国之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并且经过前三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存在着要求过高过急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根据中国的国情重新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并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认识不断加以补充。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和发展战略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是完全可以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以实现的。
以上这五条,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主干,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我们开辟、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十八大报告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是郑重的历史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我们必须始终推动建立在实事求是路线基础之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必须始终推动建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做到永不退缩、永不懈怠。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及其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和坚定不移的推动者,只有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
用开放的和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始终坚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有科学思想作指导。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创新,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和道路的发展同样没有止境。
第二,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所证明。
第三,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基石。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以正确的政治路线为基石。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必须一百年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能彰显其对于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确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及其战略步骤。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决定的。
首先是总体三步走战略。这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又在总体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步战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即:从2000年开始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的任务,为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五,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纲领的提出和不断完善。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在基本路线指引下,形成和发展各方面建设的纲领。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首先提出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这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正式提出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这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纲领,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发展。道路的坚持和发展,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不断拓展同步进行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第八,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和完善。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必须实现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促进。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党的十七大首次完整形成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上的发展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十年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对我们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点,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说尤为重要。
实践特色是根本。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科学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改革开放的活力源泉也在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色。没有实践,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必须始终立足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坚持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之所以能够概括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这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时代特色是向导。站在时代发展潮头,把握时代发展大势,辨明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政策,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前,整个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调整之中,既存在错综复杂的一时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又孕育着新的科技进步和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结合点上,准确判断形势,果断把握机遇,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协调发展。
民族特色是立足点。我们党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如何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问题。离开中国实践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离开民族特色运用马克思主义,没有希望。我们必须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震撼力。
理论特色是集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崇尚实践、不尚空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一切理论都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一切理论都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同时,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中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既要严格遵循这些基本原理,又不能拘泥于基本原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科学发展观为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科学总结十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段重要论述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取得十年伟大成就的思想力量,又是今后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和科学内涵呢?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
现在所说的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的发展,是要“好”字优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理念,有特定的含义。这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而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在深入贯彻落实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自十五大开始逐步提出的。自十六大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不平衡问题、不协调问题、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十七大报告中比较完整地概括提出解决的途径: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主要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两大统筹,即利益格局方面的统筹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在利益格局方面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方面提出: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任务,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大幅度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同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同期同比增长,这是发展问题上的两点论、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第一要务、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实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相信,通过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一定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出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