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升级
- 项枫
- 5字
- 2020-08-29 02:52:0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国际经济背景: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交融发展
产业集群是全球产业经济发展与科技演进的特色经济地理现象,也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已成为当今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产业集群现象由来已久,如果上溯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920)研究的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等地区的产业区,产业集群被关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缘于20世纪70~80年代。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谷,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增加。然而,就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大背景下,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地区,却出现了与上述情形完全相反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依然保持着平稳增长。典型的有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Romagna)和托斯卡纳地区(Tuscany)、德国的巴登王弗滕堡地区(Baden-wurttermberg)、法国的欧耶纳克斯地区(Oyonnax)、瑞典的司麦兰(Smaland)以及美国的硅谷。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在对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中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企业集聚为基础的集群化特征越来越普遍。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地看到存在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波特,2003)。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既存在于传统产业,也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例如美国硅谷的IT业、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以及意大利的纺织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业、芬兰的通信和电子产业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当今世界版图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王缉慈,2001)。
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一种有趣的空间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演:以本地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现象与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一体化并行不悖地发展,并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的飞速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出现前所未有的方便,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但另一方面,区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比传统时代更为加强了。经济全球一体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而是呈现出高度不均衡的状态。在那些快速成长的成功区域,我们见到的是被产业集群主导的世界经济版图。这些产业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Makusen, 1996),吸收聚集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产业和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地理接近和产业关联的产业集群,因为其专业化分工和柔性的组织方式的特征,更能适合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要,从而取代传统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实践,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近几年都在极力提倡并推广产业集群战略,如多次召开旨在推广集群战略的世界性大会,出版关于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的书籍(OECD, 1999, 2001)。不仅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在拉丁美洲的秘鲁、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牙买加等国家,有几百个区域政府,大约15000个城市,几乎都制定了集群发展规划。
二 国内经济背景
与国际情况相比,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要晚很多。从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这五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很大比例。例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至今授牌批准设立的前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包括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绝大部分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吴利学等,2009)。在这几个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崛起的集群中,有温州的柳市低压电器制造业集群、嵊州的领带业集群、绍兴的轻纺业集群、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东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晋江的制鞋业集群等,这些蓬勃发展的“块状经济”“专业镇”大大提升了所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集群也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
浙江是中国产业集群最为密集、最为典型的地区。据调查统计,浙江省已经形成成百上千个以专业村和专业镇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至2007年底,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民营集群有28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37个。浙江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2010年,浙江省已有1/3县(市、区)的“块状经济”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这些“块状经济”还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创造了许多出口奇迹,如温州打火机集群的产量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70%,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领带销售量的80%、占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五金制品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海宁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从表1-1可以看出,浙江省一些主要产业集群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都很大。
表1-1 浙江主要“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秦海霞《“小狗经济”的惊人能量》,《小康》2007年第2期。
与浙江结合本地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不同,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大多是通过依靠当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港、澳、台侨胞回乡开展“三来一补”业务而发展起来的,属于“外生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一些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的外向型加工业。据统计,目前以电气机械制造业集群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珠江三角洲404个建制镇的1/3以上,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全国的20%。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占了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接近1/3(王珺主编,2004)。较典型的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榄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销量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吴利学等,2009)。
对于上述现象,以王缉慈(2001)、盖文启(2002)、吴德进(2006)和马建会(2007)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三 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挑战,缘于理论研究与认识不足
不可否认,产业集群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最主要来自集群的网络特性,即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企业、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之间的协同效应。但许多集群却因为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而出现协同效应不明显,从而难以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其发展也由此走入了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是近年来某些地方政府为大力打造产业集群,仅仅靠“拼积木”而将企业凑在一起。许多地方简单地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扎堆”,或者就是兴建工业园区,划地设区,大搞硬件建设,或者一味招商引资,或者在政府行政命令的干预下要求本地企业入驻园区。更有甚者,很多地方在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县级以下地方不能建设工业园区的规定,并清理了上千个不合规定的工业园区之后,仍然借发展产业集群之名,行建设工业园区之实。以上这些把“集群化”等同于“园区化”的做法,忽视了集群的专业性、企业的自组织能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企业在本地社会文化中的根植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集而不群”。
上述问题的产生来自对产业集群本身特性认识的不足。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这制约了作为一个网络组织形式的产业集群对发展所需相关资源的凝聚和吸纳。产业集群在现实中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需要理论研究为它的产生、运作机理、竞争优势源泉、产业政策框架等多方面进行解释。从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对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形成机制、组织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仍显薄弱。对于集群的发展而言,产业集群并不意味着一定具有协同效应。必须深化对产业集群的认识,进一步发掘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
除了对集群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外部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一些曾经给地方经济带来繁荣的产业集群,尤其是那些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正不同程度地面临技术能力不足、地区优势丧失等问题,开始出现停滞或后退。因此,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已经将研究的视角伸向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集群的升级问题,但还处于起步阶段。
事实上,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内治、外功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它的研究也应该既从全球价值链框架、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全球分工体系等外部视角,又从产业集群内部分层、本地协作体系等内部视角来进行。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各自的领域内,本书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将这两方面的研究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之内对产业集群展开研究,以期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解释力度,从而对集群的现实发展和升级有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