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城乡各要素市场相互分割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甚至一定程度上更加严重,这势必严重影响国家及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况且这一制度的影响在各省市区域发展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扭转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党的十六大就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到了党的十七大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福建的情况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福建总体上正在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福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发展中矛盾最突出、工作最艰巨、任务最紧迫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首要任务。

一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环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努力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福建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看,如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间滞后,农村不加紧迎头赶上加快发展,不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局面,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将无从谈起。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乃至福建区域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小康社会的主要节点,无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可能会影响到全省各方面现代化的实现,无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就很难实现全省顺利达到全面小康。无论从经济层面看还是社会发展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才能实现全省整个区域的持续稳定和又好又快发展;从政治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区域全面发展,才可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才可能实现大家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维持区域长期发展的根基;从文化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才能使城市和农村共同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效地推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大众生活品位的提升;从社会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全省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因此,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福建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和迫切要求。

二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共中央提出的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近十年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而“统筹城乡发展”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对内对外这五个统筹的内容中,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落脚点和工作重点,是五个统筹中最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因此,要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致力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营造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良好态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持续进步,这个始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福建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来,福建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发展连续跃上新台阶,全省经济总量2011年达到1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0000元、20000元、40000元,2011年达到4.70万人民币,突破7000美元,提前几年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产业结构方面也获得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0∶42.5∶21.5调整到2011年的9.2∶51.6∶39.2。但福建经济总量与珠三角、长三角沿海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落后于周边的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全省人均GDP也仍然落后于东部平均水平,与对岸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全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不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高和最低相差数倍之多。福建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福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地区间差距尤其突出,需要进一步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福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山海联动协作,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福建经济顺利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四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虽然福建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农村面貌也获得较大的改善,正加快发展,但是与城市及城镇的发展状况相比,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8元,相差233元,城乡收入比为1∶2.7; 2011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0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779元,相差16128元,城乡收入比为1∶2.84; 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13,福建城乡收入差距略低于全国水平,但与1978年相比,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应该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步伐,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强化支持保护,努力实现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才能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区域加快发展,出台长足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在政策上加以倾斜,想方设法繁荣福建农村市场,积极促进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村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

五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福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福建正在加紧完成和完善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布局和推动完善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小城镇的空间结构网络,在现有城乡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省城乡统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方案,以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格局。致力于推动以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沿线主要节点城市为重点,致力于构建和完善有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廊道和通道。到2011年底,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16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但同时,福建城镇化进程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布局还不尽合理,城镇产业发展还需要充分提升发展层次,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架构的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优化,目前福建城市吸纳农村需要转移的庞大劳动力的能力还稍显不足,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依然比较弱。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以城乡统筹和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思路进行市镇布局空间优化,才能有效实现城市和集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发挥引领作用。

六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加强福建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到目前为止,福建“双高普九”工作取得较快发展,全省已有50多个县基本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占全省87个县(市、区)的6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小学和初中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在全国位次也明显得到改善,此外,福建“十一五”期间扫除文盲人数近30万人,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文盲率从2005年的10.53%,降低到2010年底的2.44%,文盲率从2005年的高于国家平均文盲率1.65个百分点,降低到2010年低于国家平均文盲率1.64个百分点,提前5年完成国家规定的扫盲任务。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87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参合率达到97%以上;农村医疗救助及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广播电视人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农村公路已超过8万公里,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全省99%的建制村通上水泥路,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缓解。福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电路等各项公共社会基础建设从纵向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发展;从横向看,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制约到全省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基础设施投入,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七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加快福建贫困地区致富的内在需要

过去几年,福建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扶贫搬迁造福工程,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主线,在全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福建的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还面临着众多贫困人口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和偏远山区,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欠账、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保障欠缺等重大问题。只有继续以城乡区域统筹为方法,继续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主动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顺应满足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期待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把握重点,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村、扶贫对象作为主攻方向,因县因村因户施策、逐县逐村逐户扶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紧密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转移就业、推动资源转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帮扶工程,强化挂钩帮扶责任,不脱贫不脱钩;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加强扶贫开发与其他政策的衔接配套;着力实施定点扶贫、推进山海协作、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进一步推动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从而更好地贯彻中央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方针,加快民族、山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区域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

八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福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福建改革开放既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只有进行城乡区域统筹,深化城乡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福建区域发展状况看,全省有90%的面积和75%的人口在县域,2010年县均GDP为138亿元,“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县域经济年均增长13.7%,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2010年全省58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798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5.6%,超过了“半壁江山”,前10位县(市)GDP总和占全省近30%。县域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带动全省经济增长0.5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3%,尤其是2010年全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4%和11.7%,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县域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年均递增1.2个百分点,去年达到41.2%。县域地方财政新增对“三农”的投入82.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2.7%。2010年经济较发达的9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46.5%,地方财政收入占50.8%;经济总量排位在后15位的县,GDP总和仅为晋江的3/4,最强县与排名末位县经济总量相差37倍、地方财政收入相差53倍。全省县域仍有90%左右的城镇居民、60%左右的农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福建省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民生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呈现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与全国相比,福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综合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县域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不明显、企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步伐不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等问题依然突出。总之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2011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进行部署,深入谋划县域长远发展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这些都为深化改革,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描绘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蓝图。

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使福建作为连接两岸的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福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了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共通共融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ECFA成功签署的合作机遇,积极扩大与台湾地区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加深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较为成熟稳健的合作机制,为下一步扩大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奠定了较好基础。此外还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福建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开展海峡农业合作,这些都为推进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