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损失严重

2008年1月10日~2月20日,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中国南方等地区,其波及面之大也前所未有。在这一持续两个多月的恶劣天气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接近。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重庆、四川、江苏、浙江、云南、西藏、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和上海等2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这场以冰冻现象极其严重为主要特征的“极端天气事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侵袭强度之大和灾害程度之重,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水平。

根据气象学专家对1951~2007年长江中下游、贵州区域等地平均最大连续冰冻日数的气象资料分析,2007年12月1日~2008年2月2日的最大连续冰冻日数,超过了历史最大值。而且,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为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有多项气象记录超过了当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王东海等:《2008年1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其天气动力学成因的初步分析》,《气象学报》2008年第3期。因此,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中国政府、地方政府、相关省区市的各民族人民群众,乃至全国人民都是一次罕见的考验。

在自然灾害的分类中,气象灾害主要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所造成的灾害。《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2010年4月10日实行。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属于低温范畴,但有其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民政部颁发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中,低温冷冻和雪灾(包括冻害、冷害、寒潮灾害和雪灾等)为一种类型。参见民政部《关于印发 <自然灾害统计制度> 的通知》(民函〔2008〕119号),http://jzs.mca.gov.cn/article/bzgz/zcwj/200805/20080520014115.shtml。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气候的基本成因是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形成迅速南下的强冷空气,与控制南方的暖湿气团相遇,造成势力强、范围广的冷锋系统,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由于持续低温、雨雪,因此造成了冻结、凝华、冰雾粒子附着增长等物理现象的发生。

在迈入2008年之际,对于缺乏冬季公众供暖系统的南方地区来说,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普通人家,对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的危害性都缺乏心理准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来之初,在城镇、农村、自然界造成千姿百态的冰雪凝结现象,一度成为网络上流行的南方冰雪世界奇观景致。然而,当电力输送线路由于不堪冰冻凝结而断线垮塌、铁路公路和通信中断的现象接踵而至时,人们才感受到了灾害的降临。这场灾害不仅导致路面结冰、积雪冷冻、铁路、电力输送线路覆冰,造成建筑物垮塌、道路封堵、铁路不通、电力输送线路和通信塔台等设施断线等严重后果,而且对农作物、森林、养殖业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由此产生的对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甚至对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也十分严重。这场灾害形成的灾害链被简约概括为“低温—雨雪—冰冻/ 雪冰压拉(自然灾害)—机场关闭—公路堵塞—煤运受阻/ 断电—缺水—铁路中断—煤运受阻(生产事故)—旅途受困—乘客积压—车站拥堵/ 供应不足—物价上涨—生活困难(治安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建立国家应急机制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关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院士与学部》2008年第3期。形成了一种连锁的、相互制约的困局,造成了重大危害和严重损失。

2008年4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报告了2008年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和损失:

——交通运输严重受阻。京广、沪昆铁路因断电运输受阻,京珠高速公路等“五纵七横”干线近2万千米瘫痪,22万千米普通公路交通受阻,14个民航机场被迫关闭,大批航班取消或延误,造成几百万返乡旅客滞留车站、机场和铁路、公路沿线。

——电力设施损毁严重。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造成电网大面积倒塔断线,13个省(区、市)输配电系统受到影响,170个县(市)的供电被迫中断,3.67万条线路、2018座变电站停运。湖南500千伏电网除湘北、湘西外基本停运,郴州电网遭受毁灭性破坏;贵州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基本瘫痪,西电东送通道中断;江西、浙江电网损毁也十分严重。

——电煤供应告急。由于电力中断和交通受阻,加上一些煤矿提前放假和检修等因素,部分电厂电煤库存急剧下降。1月26日,直供电厂煤炭库存下降到1649万吨,仅相当于7天用量(不到正常库存水平的一半),有些电厂库存不足3天。缺煤停机最多时达4200万千瓦,19个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

——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电力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因素导致灾区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湖南8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江西90%的工业企业一度停产。有600多处矿井被淹。

——农业和林业遭受重创。农作物受灾面积2.17亿亩,绝收3076万亩。秋冬种油菜、蔬菜受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7.8%和36.8%。良种繁育体系受到破坏,塑料大棚、畜禽圈舍及水产养殖设施损毁严重,畜禽、水产等养殖品种因灾死亡较多。森林受灾面积3.4亿亩,种苗受灾243万亩,损失67亿株。

——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灾区城镇水、电、气管线(网)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民政部初步核定,此次灾害共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

上述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16.5亿元。参见张平《国务院关于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8年第4号。

当然,在这些数据背后,不同行业遭受的损失都有一部令人震惊的账目。其中林业损失即是一例。江西省奉新县罗市镇店前村的林农罗来远,面对自家成片的毛竹林欲哭无泪地说:“白天满眼都是断毛竹挡路,夜晚满耳都是毛竹变爆竹。”这种毛竹成片爆裂、湿地松拦腰折断、油茶幼果尽落、幼树倒伏殆尽、经济林果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在江西、贵州、安徽、广西、湖北等省区十分普遍。贵州黔东南州等重点林业地区的林业损失占到当地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广西桂林市的林业损失占全区灾害损失的60%以上,永福县一个桉树造林大户的3万亩2~3年的生桉树80%以上折断,漓江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全军覆没”;湖北全省林木种苗,特别是2007年秋冬播种的种苗、容器苗,90%以上受到严重冻梢,难以再成活,一座投资近千万元的现代化、工厂化育苗车间整体坍塌;等等。面对这些显性的灾难,林业专家认为其潜在的影响、隐性的损失、后续的恶果将会逐步表现出来。林木、毛竹损毁,对林农、林业职工生产、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和对区域性生态的影响,将是林业次生、衍生灾害最突出的隐患。

当时,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说,有的祖祖辈辈靠山吃饭的林农,因冻害损失,可能几年都翻不了身,打击非常大。奉新县罗市镇店前村村支书黄昌华认为:未来3~10年依托经营毛竹、杉木、湿地松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林农将基本丧失收益,生活压力剧增,出现大面积返贫。广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桂林市近年来林业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23%。就毛竹来说,要恢复到灾前的状况至少需要4~5年时间,林木的恢复则需要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依靠竹木实现增收的林农,其收入将会下降,有的将会出现负增长。江西省2613家木竹加工企业未来2~10年内,原料来源受到严重限制,31.5万企业职工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林业专家估计,受灾害影响毛竹恢复需要5年时间、松杉恢复需要10年、阔叶乔木恢复需要20年,古树无法恢复,生态修复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摘引自《抗击在雨雪冰冻中——林业抗击历史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纪实》,2008年2月20日,http://xnhz.forestry.gov.cn。

显而易见,从林业这一个系统来观察这场灾害造成的影响,它不仅是现实数据的列举,而且关系到生态、产业、民生等一系列未来发展的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