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六辑)
- 童星 张海波主编
- 1482字
- 2020-08-29 02:23:10
专栏导语:中国校园安全研究的起步与深化
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公共安全形势均不容乐观。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公共安全,也更能保障公共安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中国一直将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即便不是世界上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也是对社会安全管理最为重视的国家;二是在中国的集权制政治体制下,公共安全一旦被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更容易达成共识并得到保障。
如果将公共安全作为风险社会的第一需求,那么公共安全治理就是风险社会治理的第一要务,也是中国面向风险社会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校园安全具有特殊性,应该作为中国公共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加大研究投入,提升实践绩效。
首先,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综合表征。校园安全既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事故灾难(如校车事故、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如食品污染、传染病)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校园欺凌、招生欺诈、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学生非正常死亡)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也需要事故预防、灾害减缓、安全监管、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和善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因此,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水平越低,则校园安全的水平也可能越低。
其次,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从承灾体的社会脆弱性来看,校园安全涉及的社会脆弱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社会脆弱性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从公共安全管理的收益来看,提升校园安全具有更高的边际收益。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体系的从无到有。从进一步的要求来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应该从有到优,根据社会脆弱性水平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能力提升。
最后,校园安全是中国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众所周知,由于过去严格的“一家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而造成学生的人员伤亡,就是一个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对社会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构成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严重威胁。
为推动国内的校园安全研究,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和中南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共同发起并组织了此次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形成了本期的校园安全专栏,共包括4篇论文。
(1)高山教授和李维民同学的论文《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校园欺凌致因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主要研究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和自我控制变量的中介作用。
(2)张桂蓉教授和李婉灵同学的论文《校园为何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灰色地带”》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识别了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变量。
(3)李伟权教授和刘雁同学的论文《受欺凌者视角下广东省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特征以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受欺凌者的社会特征。
(4)韩自强副教授和肖晖同学的论文《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生活质量、偏差行为和自杀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探讨了校园欺凌对青少年生活质量、偏差行为和自杀倾向的影响。
这4篇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研究规范、深入,具有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调查数据,不仅涉及校园欺凌的结构性特征,也触及校园欺凌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心理性影响。我们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为后续的、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校园安全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此,我们呼吁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这一主题,深入发掘校园欺凌形成的社会机制和心理后果,探索治理之策,不断将中国的校园安全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