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六辑)
- 童星 张海波主编
- 1069字
- 2020-08-29 02:23:10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011年以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多发并呈加剧之势,针对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各中、小学校的校园欺凌治理提出要求。此后,有关部门已发布多份公开文件,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焦点。
西方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有40余年,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在校园欺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Campus bullying/school bullying为关键词检索到5785篇文献(1968~2017年)。选用Highly Cited in Field 55篇文献分析得到,国外学者已全面考察校园欺凌的特征、影响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身心伤害以及犯罪可能性等问题,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校园欺凌风险防控。
国内校园欺凌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期,利用文献检索平台中国知网,以校园欺凌、校园欺负为关键词通过高级检索得到216篇文献(2002~2017年)。剔除非紧密相关的文献,通过对51篇CSSCI文献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学者更偏向校园欺凌意涵、诱因与后果、惩治的规范性等研究。运用Citespace计算得到Modularity Q(模块值)=0.8696, Mean Sihouette(平均轮廓值)=0.7528。根据陈超美的研究,两个指标均大于0.7,表明知识群聚类特征明显,[1]这从侧面说明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相对集中。
图1 国外校园欺凌研究领域分布
图2 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网络图谱
相较国外研究,国内现有文献存在如下局限:①基础概念有待厘清。学者们并未就校园欺凌问题完全达成共识,诸如欺凌、欺负、欺辱、欺侮、霸凌、暴力等术语使用时存在分歧,在上述词汇前使用“学校”还是“校园”,处于混杂状态。[2]②理论视角单一,研究成果对于整治校园欺凌实践缺乏指导意义。鉴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的交互多元,各个学科依据本学科基础理论开展校园欺凌致因研究,缺乏整合性的理论视角,导致校园欺凌的致因研究结论不能为防治校园欺凌风险提供有效依据。③规范性讨论较多,实证性检验不足。现有研究多处于理论讨论和介绍国外反校园欺凌措施阶段,即便是少数有影响的实证研究,对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缺乏基于统计意义的求证。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形态下本质不同。[3]国内外教育管理体制、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不尽相同,校园欺凌致因亦有所区别,因此,基于综合视角、实证的方法发掘中国情境下校园欺凌致因的这个“黑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拟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基于社会控制、自我控制两个层面构建一个整合模型,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聚焦校园欺凌的致因问题,期待能对推进校园欺凌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