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两年之前的2015年,适逢新加坡建国50周年,举国上下都在为50年来走过艰难但充满成就感历程的新加坡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作为一个起初是外人,后来逐渐变成新加坡人的新移民,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新家园的敬意和感恩,在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总监兼总编辑方桂香博士的关心和帮助下,拙作《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之路》得以出版。
过去两年,承蒙新中两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之路》初版已经售罄。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趁此再版和重印的机会,对其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整和扩充,同时也拿到中国出版。可以说,本书是我在前一本专著《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之路》的基础上推出的扩充版和中国版,或者称之为2.0版。
此次再版的改动幅度比较大,包括将书名更改为《解读新加坡》,以便可以突破局限,把我过去20多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中国《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过的一系列文章以及报纸的专访或专题报道共60多篇文章包罗进去;为了面向更大的市场和读者群,决定在中国出版、发行。承蒙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吕元礼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推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周丽副总编辑答应出版此书,并将其列入2017年的出版计划。
本书的60多篇文章、专访或专题报道,涉及经济、管理、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解读新加坡;第二篇为感受新加坡;第三篇为新加坡外望;第四篇为媒体专访与报道。本书的两篇核心文章《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经验》和《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与淡马锡的公司治理》,是我在新加坡20多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之前也分别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加坡研究》(2013卷)和《新加坡研究》(2016卷)收录。
这60多篇文章是对我在新加坡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梳理,也是对这些问题的再学习和再思考。虽然其中一些文章并不是现在写的,但其中所讨论和研究的一些课题的内在规律与基本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有所改变,恰恰相反,它们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重视。当年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时提出的一些看法、预测和推断,依今天的情况来看仍然不失其正确性。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算是对历史的记录和佐证,让我们看看新加坡和中国今天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轨迹,今天的成就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取得的。
2017年8月9日,新加坡迎来了建国52周年纪念日。过去的52年,是新加坡求新求变、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生巨变的52年。新加坡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已经超越了其国土和疆界,为全世界所瞩目、所钦佩、所称赞。新加坡从当年平起平坐于“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到今天远远地跑到了这个队伍的前头,俨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新加坡在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奇迹”的代名词。且不说她那一长串遥遥领先的成绩和指标——花园城市,法治国家,生活水准,经济成就,政府廉洁与效率,公务员队伍,劳动力素质,公积金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居者有其屋政策,现代化的港口、机场、航空公司,一流的城市道路与交通,完善的通信与基础设施,严格的环境保护等,就连她那似乎有些霸道的不准吃口香糖的土政策,也为全世界所津津乐道。
新加坡给我的震撼,在于其社会的高度公平和法治,以及政府的高效和廉洁。“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用‘好政府’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选民和反对党的监督。”(李光耀语)如今,“安居乐业”“幸福”“尊严”等概念在新加坡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便是我在新加坡20多年认真思考、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新加坡的软实力”或“新加坡的核心竞争力”。
从1993年起,我在新加坡工作、学习、生活了整整24年。人生有几个24年?这一段不算很短的人生历程,我把它称为“创业之旅、学习之旅、感恩之旅”。在新加坡的20多年,是我近距离观察、解读和感受新加坡——她的政府、她的领袖、她的人民、她的社会的20多年。的确,新加坡很小,但是,国家虽小,可智慧不小,能量不小,忧患意识不小,拼搏精神不小。
在新加坡的20多年,也是我的意志和心智经受磨炼与考验的20多年。南来之初,虽然我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实的困难还是比想象的要多得多,我的总结是:“移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到别人的地盘上讨生活。”从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时,那种强烈的失落、反差、无奈、无助和挫折感,远非语言和笔墨所能够形容的。美其名曰“二次创业”,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求生存而奔波。这个时候才明白了什么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不归路,才明白了“选择”这种东西常常是由不得人的。
过去的20多年,也是新加坡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老一辈领导人李光耀和邓小平的相互赞赏与高度认同,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以新加坡这个虽是亚洲小国却是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模范为参照,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建交之后,在国家治理、公共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园规划与建设、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公积金制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住房制度诸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两国政府间的三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是双方合作的真实例证与写照;近10万名中国政府的各级官员来新加坡接受培训,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更成为这些年新中两国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过去20多年新加坡不断的进步、可持续的高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既是一个见证者,又是一个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实践者。作为新加坡宏伟成就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能够为这个新家园添砖加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深感荣幸。
杨建伟
写于新加坡苦风斋
2017年8月9日
新加坡52周年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