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西方之间的“凿空之旅”。从此,中国与西方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破除了文化、政治、地域等方面的禁锢。而今,21世纪的“凿空之旅”——“一带一路”沿承千年前的丝路精神,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从海陆两个方向拓展中国的对外合作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三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相关合作稳步推进,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虽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传播,选编四篇文章,分别以国际舆论环境、“一带一路”媒体报道、城市形象传播、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及国际舆论特征、“一带一路”报道的媒介呈现框架、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以及中国打造国际话语权体系面临的争夺契机、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等议题。

在社会思想、舆论生态多元的语境下,关注社会热点、疏导社会情绪、实施舆论引导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关键因素。舆论与舆情研究为还原社会真实意见构成、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改革提供助力。本辑“学术沙龙”从基本理念、平台建设、现实问题与舆论引导等几个方面聚焦舆论与舆情研究。研究者从舆论与舆情的概念梳理出发,思考两者之间的异同;通过对网络平台发展历程的研究思考舆论传播特征及其引导对策;对舆情反转事件的溯源归因、传播特征与路径及其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以近年来舆论反转类新闻事件为研究对象,探究公民的媒介素养;基于社会化媒体环境反腐舆情的传播特征,探讨政府媒介素养的构成及提升对策。此外,“学术沙龙”还关注网络媒体的商业层面,研究者调查国内数据新闻网站对开放数据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数据新闻应用开放数据存在的问题、主要路径及建议;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双边市场特征差异为基础,探索其商业模式的发展。

社交媒体对政治的渗透与影响日益突出,正在改变国际政治的话语空间、组织传播模式、个体政治的行为能力与各个国家或地区民众的政治参与方式。然而,传统媒体并没有因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而销声匿迹,依然在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与议题的传播中设置议程、影响公众态度与认知。本辑“个案研究”聚焦政治传播中的相关议题。研究者分别以2016环太平洋军演美军Twitter账号、大选期间特朗普的Twitter账号、《纽约时报》和《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关于叙利亚难民准入问题的报道,关注社交媒体在重大军事活动中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动态组织协同模式、社交媒体对特朗普个体形象塑造与政治生态的影响、报纸对叙利亚难民的身份及价值理念的建构。在对宏观层面的政治传播议题进行探讨之后,本辑“个案研究”和“他山之石”还探讨影视行业、国家公祭、健身运动、城市景观等与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表征,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所呈现的新的传播特征与意义。研究以上海家庭为考察对象,对IPTV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VR技术为基础,探讨VR影视技术的视听语言问题及其媒介表达的真实性与虚拟性;以“国家公祭网”为研究对象,阐释作为一种仪式的虚拟空间在历史呈现与媒介记忆中的作用;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运动”的传播特征与整体策略;基于城市传播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视角,结合德·塞托的空间实践理论,探讨位置媒介在个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城市地方认同与个人认同中的作用。

《新媒体与社会》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问题相结合、理论反思与现象探究相勾连的学术研究理念,立足社会科学研究前沿,力求跨学科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与媒介环境中,追求多种学科的碰撞与争鸣、多元思想的沉淀与省思,不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