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与社会(第20辑)
- 谢耘耕 陈虹
- 9603字
- 2020-08-29 02:18:40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chieved impressive results and wo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in more than three years. For this global initiativ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forme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which will have a directional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initiati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different country's attitude, which has found that most countries accept the initiative,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is initiative was basically posi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of this initiativ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dealing with these international opinions and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Foreign media
一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取得的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的简称。“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相连,并开发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潜力。“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致力于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海陆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2016年9月26日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权威报告,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绩。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已与沿线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政策沟通。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已经同56个国家或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并且签订了相关谅解备忘录或协议。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访问了37个国家(亚洲18国、欧洲9国、非洲3国、美洲4国、大洋洲3国),在多个场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相关国家的热情回应。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由中国国有企业承建的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达38项,涉及“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在海外签署和建设的电站、输电和输油输气等重大能源项目多达40项,涉及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畅通方面,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贸易与投资便利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3.1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累计投资达511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建设有52个经贸合作区,其中13个已通过考核,累计完成投资156亿美元。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投行于2016年6月25日批准了首批四个项目总计5.09亿美元的贷款。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于2016年4月21日公布了总额为8.11亿美元的首批贷款项目。截至2016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已建立涉及超过60个国家、总量超过900个项目的“一带一路”项目储备库,中国进出口银行内有贷款余额的“一带一路”项目1000多个,项目分布于49个沿线国家,新签约“一带一路”国家项目500多个。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在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其中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2.63万亿元。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文教合作、旅游合作、卫生医疗合作、科技合作、青年合作、党政合作和智库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互联互通的方针,自提出以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沿线各国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美国、日本等国营造出抵制的氛围,给倡议的推动造成一定的阻力,使西欧国家最初对加入倡议存在疑虑;而其提出以来取得的成绩又为倡议制造出积极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使倡议队伍不断壮大。舆论的导向对倡议的实施存在方向性影响,通过收集各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表达,分析当前国际社会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情况,了解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探究各国不同的舆论氛围,并总结出总体的舆论特征,有利于及时调整方向,制定应对舆论对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二 国外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全球媒体尤其是沿线国家媒体给予其高度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使用Factivia数据库获取新闻(截至2017年2月11日14:11数据),在数据库中以“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媒体报道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媒体报道数量统计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外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可观,最多的已超过两万次,虽然报道中存在对倡议的消极报道,但中国的倡议受到各国媒体普遍关注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及最多,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关注也较多。笔者选取部分国家的舆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个国家舆论特点如下。
(一)美国对“一带一路”持观望态度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上台后,提出亚太回归的战略目标,以现实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美方认为中国主动出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相关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抗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构建“去美国化”地区秩序,中国“一带一路”将削弱美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影响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景,美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美方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不应该是单纯的资金投放,要把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当地结合起来,帮助当地建立市场模式,这需要中方软实力的付出。美国《外交》杂志刊文认为目前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存在风险,时机可能不适合。美国学界、媒体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是消极大于积极,认为中国是在拓展战略空间,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了怀疑感和警惕感,这是美国基于国际影响力竞争的需要而提出的观点。由于美国的大国地位,其舆论观点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强,美国不仅自身反对“一带一路”倡议,还劝阻其盟友加入“一带一路”,给“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造成了舆论压力。
(二)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呈“东热西冷”
目前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反应隐约呈现“东高西低”“东热西冷”的局面。相比中东欧国家,西欧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似乎更为冷静。总体上,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态度,如同欧洲记者多媒体集团总编辑科林·史蒂文斯(Colin Stevens)所说,欧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加强欧中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有必要。摆在欧洲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双方都可以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中受益。
1.西欧
西欧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反应相对冷静。一些西欧学者认为,中欧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作,但这些合作不可与欧盟现有框架相违背。还有一些西欧学者仍旧戴着“大国博弈与竞争”的有色眼镜解读“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与应对美国TPP、TTIP的挑战进行联想。
西欧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认知差异。许多欧洲智库表示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不深,对其目的和西欧在其中的作用茫然不知,欧洲国家层面也存在不知所措的疑虑,不知如何与中国对接。西欧国家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存在同质化竞争。例如法国TGV与中国“和谐号”高铁的竞争,双方在许多方面的战略竞争大于战略合作,因此欧洲人对此并不特别积极。
即使在欧洲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后,中欧之间的合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欧洲就一份中国提议的贸易声明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欧洲方面认为这份声明旨在使中国企业在未来的丝路合同中受益,主要是为了销售中国的商品。在布鲁塞尔,欧盟贸易事务发言人丹尼尔·罗萨里奥(Daniel Rosario)表示,欧盟不能支持中国提议的贸易声明,因为该声明无法确认欧盟和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和为所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的共同承诺。这些凸显了中欧在战略方面仍存在难以达成共识的部分。
2.中东欧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核心区域,中东欧16国均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中国与中东欧双方经济发展有较高契合度,中东欧国家普遍对“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期待,双方可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战略的对接、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以及“16+1”合作与中欧合作的对接。
匈牙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在战略合作方面形成了引领示范。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彼得(Szijjártó Péter)表示,匈牙利愿同中方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匈中务实合作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更大发展。匈牙利方面还希望与中国的合作能推进匈牙利-西伯利亚铁路和其他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的进行。
波兰华沙人文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克日什托夫·加夫利科夫斯基(Krzysztof Gawlikowski)表示,波兰已认识到“一带一路”可以促进两国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认识到“一带一路”对波兰的积极意义。波兰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发展自己,带动波兰企业走向亚洲,拓展亚洲市场,打开亚洲与欧洲合作新前景。
乌克兰基础设施部第一副部长克拉夫佐夫(Kravtsov)2016年10月7日在首都基辅举行的“国际合作:乌克兰-亚洲”专题讨论会上指出,乌克兰对“新丝绸之路”建设项目寄予厚望,希望在这一框架内发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在俄罗斯,不仅政府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民间舆论也是利好。俄罗斯VK社交网站市场部总监米哈伊尔·车尔尼雪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加强俄中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社交网站非常支持这一发展理念,VK社交网站平台已经是俄罗斯用户与中国媒体之间的桥梁之一。
总体上,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呈东西分界线式差异,西欧国家态度冷淡,中东欧国家态度较积极。目前不少欧洲国家已经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并对倡议表示出友好的态度。例如,欧洲大国英国的态度是相对积极的,这是欧洲经济下滑和英国脱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欧洲国家同英国一样都希望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因此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有侵犯本国国际利益的困扰,但总体态度并不尖锐。尤其是东欧国家,古代丝绸之路本就将中国与其相连,加之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以来较为友好,现在更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促进本国的发展。相对来说,西欧的态度相对谨慎。作为老牌资本家,西欧对于中国提出的国际倡议,既存在国际地位争夺的顾虑,还有对作为“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公平的警惕。
(三)东南亚、南亚国家态度总体积极
东南亚国家长期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尤其是东盟国家。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作为东盟国家中比较发达的新加坡,虽然部分专家有些疑虑,但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总体上较为积极,新加坡官方想把新加坡发展成亚太地区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所以非常欢迎“一带一路”的项目。新加坡2015年的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因此,新加坡不会拒绝新的外部增长动力。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孟加拉国时表示,对于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孟方视其为国家和地区间互联互通的媒介,这一倡议“会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在南亚,即使是与中国存在利益争论,印度也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肯定。印度新德里中国研究所主席莫汉蒂(Mohanty)认为,印中双方应共同致力于地区和世界和平、安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成为其很好的平台,印度对于“一带一路”有着不少期许。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是纠结的,一方面印度不希望中国借此提升地区影响力,同时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经济走廊不满,另一方面印度也希望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经济。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一份有关印中关系的最新报告对该国“刺耳的反华声音”提出警告,报告建议印度不应该盲目地反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应积极参与其中,增加印度与亚太地区的联通性。但是印度仍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牵扯到国家安全利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会穿过印度、巴基斯坦争端的克什米尔。综合路透社、法新社报道,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戈帕尔·巴格拉伊(Gopal Baglay)称,无论印度是否参加此次峰会,印度都不可能接受一个有损其主权的计划。南亚另一国家斯里兰卡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态度。斯里兰卡国际贸易部国务部长苏吉瓦·塞纳辛格(Sujeewa Senasinghe)表示:“斯里兰卡愿发挥印度洋枢纽位置优势,同中方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全面提升两国务实合作水平。”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建设区,处于枢纽位置,这些地区国家的态度对倡议的推动有重要意义。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弱,对中国经济依附性强,对倡议总体持积极态度,这是利好的一面。同时部分国家或者与中国有历史遗留问题,或者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或者被美国等大国操纵,舆论稳定性较弱。
(四)中亚、西亚以及非洲国家大力支持
中亚、西亚和非洲地区国家大多经历过殖民主义统治,独立时间短,发展缓慢,需要大量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又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外交历史,因此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回应积极。中亚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经济部副部长扎克·瑟雷科夫(Zach Serekov)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有多个契合点。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在贸易、消除关税壁垒、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来自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官员说,“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重大机遇和新理念,中亚各国应抓住这一机遇,承担更多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寻找商机。中亚国家在建设丝路经济带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国家认可丝路经济带的精神与倡议。中亚各国同中国开展合作将为丝路经济带建设注入更多动力。白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斯诺普科夫(Snookerkov)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白俄罗斯愿意在欧亚地区扮演联结枢纽的角色,不断推进交通物流畅通和信息流通。”
西亚国家也表示愿意为“一带一路”倡议搭设亚欧联通的桥梁。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Abdullah)2016年5月16日在外交学院发表演讲时表示,希望中方加大对阿富汗的基础设施投资,让“一带一路”使两国人民共享繁荣。他表示,期待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阿富汗能够走向振兴,成为联结东西、融会南北的人文、商品、能源流通的桥梁。伊朗外交部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哈迪·苏莱曼普尔(Hadi Sulaimanpur)强调,伊朗是“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中国外交的新思想,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提出的新话语体系,非常令人鼓舞。
“一带一路”仅有的几个非洲合作国家都积极参与建设。埃及中国问题专家侯赛因·伊斯梅尔(Hussein Ismail)表示,古代中国与中东地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东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埃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将积极参与建设并分享发展成果。
中亚、西亚和非洲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其发展经济的契机,加之近年来中国在这些地区大力投资,与该地区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三个地区对“一带一路”普遍持向往的态度。并且在西欧和俄罗斯等大国经济不振、无法带动周边国家地区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又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这个橄榄枝是这些地区国家无法拒绝的。
(五)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关注
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许多域外国家也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出兴趣。新西兰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加里·霍克(Gary Hawke)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给新西兰企业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而要借助发展的“东风”,必须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得利希克(中文名杭智科)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澳大利亚带来很多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除了国家主体,许多国际组织、跨国集团等也希望搭载“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加快发展速度。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解读“一带一路”为:“比马歇尔计划更宏大、更广泛和更有内涵,不只是政治口号,不只是大项目——基建只是开始。”欧亚开发银行行长潘金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需得到开发性银行的支持,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建设欧亚大陆桥方面,开发性银行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世界能源理事会共同主席、韩国大成集团会长金英熏(Young-hoon Kim)认为,“一带一路”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该加强能源合作,将“一带一路”的能源潜力激发出来,为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服务。
各个地区和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是不同的,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反映出国际舆论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美国基于国际影响力的竞争对倡议是消极的观望,其盟友也是跟随其冷漠态度;在欧洲,西欧的谨慎与东欧的积极关注形成对比,西欧主要是基于国际地位的政治考虑,东欧则更看重经济发展机会,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欧也希望搭载“一带一路”的顺风车获得发展;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国家是普遍支持的态度,其中印度出于地缘政治竞争原因对此持批评态度,但是还是发出一些肯定的声音。总体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外国的普遍关注,形成多元的舆论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形成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 “一带一路”报道中国际舆论的特征
(一)议题高度政治性
国际舆论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国家内部力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相互博弈、平衡的结果。“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普通的国际社会事件或公众事件,其涉及金融投资、贸易往来、两国外交等国家发展大事,将沿线国家串成一条价值链,涉及政治范畴。这种涉及国际关系、国际地位事件的发声,大多需要官方人物和主流媒体表达代表国家立场的舆论,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性。舆论的议程设置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趋向,这种国际舆论不仅对该国国内的国防、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其外交决策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国家利益突出性
舆论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论中,由于倡议不仅涉及民间往来,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等国家事务,与之相关的是自身国家利益,所以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发声时,主要从本国利益出发。例如,中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资金,与中国也不存在历史遗留争端,“一带一路”倡议会给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舆论支持度高。印度同中国国情相似,同样处于提升国家形象的关键时期,出于在南亚与中国存在争夺利益主导地位的考虑,舆论立场偏谨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不同制度和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舆论立场,日本从与中国争夺东亚主导权和东海领土争端角度出发,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
(三)“政冷经热”分歧性
“一带一路”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倡议,对于这一倡议的不同方面,国外有着不同的舆论,呈现“政冷经热”的特点。金融危机后,众多国家都想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差异等问题,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互联互通并不是全盘接受。东南亚地区就表现出经济上依赖中国、军事上依赖美国的现象,他们一边接受中国的援助,一边又存在反华情绪;在欧洲,各国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但是未能摆脱冷战思维的国家对中国政治热度明显不足。这种舆论的分歧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四 中国引导“一带一路”舆论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沿线国家理解信任
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大多数国家给予了积极或中立的态度,但也有不少国家对中国推出此倡议表示担忧,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比作“亚洲的马歇尔计划”,认为实力不断上升的中国正意图通过此举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甚至有舆论将其评价为变相的殖民主义。这源于中国不断壮大的经济和历史上“天朝上国”的历史形象。中国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但是国外媒体并不会完全按照中国的思路来定位中国形象,西方、非洲等国家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并不是十分全面,崛起中的中国对他们可能意味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中国要提高对国际舆论的引导能力,全面探索国家舆论传播技巧,向世界展示善意的中国,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准确理解“一带一路”的概念和目标,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树立和平大国形象。
(二)开展媒体外交,主动利用国际媒体发声
随着民主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报道不再完全依赖政府,国际舆论声音来自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众多新闻媒体,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与国外媒体进行交流沟通,让更多的媒体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让中国更好地倾听国外的声音。2016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邀请国内外媒体人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看看外国媒体人眼中的“一带一路”,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论坛还邀请国际媒体人寄语“一带一路”,共同讲述丝路故事,并带领来自世界各国主流媒体的46位负责人来到甘肃,先后参观了兰州新区和敦煌,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可以多举行类似的信息交流活动,开展媒体外交。同时,中国媒体也开始发展海外业务,众多中文媒体在许多国家成立,如果能够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渠道对这些中文媒体施加影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造一种有利于我国的舆论氛围,那么对形成于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社交网站成为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中国可以重视这种舆论阵地方向的引导,成立官方账号,将第一手的资料发布在各大社交网站,让外国友人可以直接获取权威的信息。
(三)多方位拓展传播渠道,把握话语权
除了官方媒体的信息资源,专家学者的言论对舆论的引导也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各国智库的建立,智库论坛为学者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2016年,中国积极组织各类以“一带一路”为议题的智库论坛、学术交流等多场活动,既有地区性的专项论坛,如2016年10月20云南普洱市举行的“第七届西南论坛暨澜湄合作智库论坛”;也有总体性会谈,如2016年11月20日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孟加拉国等6个国家的80多位学者与会,围绕历史视角、中印崛起对国际发展的启示、“一带一路”下的全球治理机制、“一带一路”下的内部迁移与跨国迁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较研究等多个议题进行学术研讨。这些论坛帮助国外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更好的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优秀学者来华演讲,如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2016年5月16日在外交学院发表演讲,振奋了中、阿两国的合作精神;中国学者也要走出国门,去国外宣讲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中国要加强同沿线各国的情感交流,通过追溯古代丝绸之路的良好合作,强调与中国建交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 结语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国际意义的倡议。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迅速崛起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这种怀疑也弥漫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倡议的推进营造了一定的负面舆论环境。但是要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参与国可以从中获取巨大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多数国家还是欣然接受或积极参与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这一倡议的舆论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一带一路”舆论的营造可以为中国把握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经验,中国可以借助这一渠道,多与国际媒体接触,为自己成为媒体大国做铺垫。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