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作品文库(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 刘昌毅
- 7232字
- 2020-08-29 01:36:22
高成本时代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低成本快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高成本时代,企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并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 高成本的特征及表现
“高成本”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二战后全球经济经历了几次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阶段性的影响。总体看,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前几次我国企业经历的成本上升是结构性的、短期的、局部的。而此次高成本与以往不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一是能源短缺的长期性。石油、煤炭、矿石等矿物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重要能源价格将长期高位运行。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其价格虽然会出现波动,但总的来看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二是物价上涨的全面性。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水、电、气、运等价格的提高。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供应紧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品价格呈现全面上涨的趋势。三是成本影响的广泛性。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上升使企业不得不调整结构以适应变化,以市场为主导的新一轮结构调整将迅速展开,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优胜劣汰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表现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国内CPI指数居高不下,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压力。高成本对威海市企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价格大幅攀升。近年来,国际煤、石油、天然气的价格不断攀升,石油价格上涨问题尤为突出。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40美元/桶。油价的上涨直接导致以石油为原材料的化工、化纤行业成本的上升和运输费用的大幅增长。煤炭是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炭价格同比增长450元/吨,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发电企业的影响最突出。
(2)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今年以来,全球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96.5%、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34.3%、农副产品类上涨18.9%。主要基础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攀升,其中焦炭上涨88%、生铁上涨85%、橡胶上涨53%、钢材上涨26.9%。受此影响,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运输设备和机械加工业、以橡胶为主要原料的橡胶制造业等成本快速上涨。
(3)人力资源成本快速增长。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提出了新要求,在用工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15%~20%。人力成本的升高对威海的电子、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尤为明显。
(4)人民币持续升值。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从8.27∶1升至6.83∶1,升值幅度近18%,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直接导致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利润大幅缩减,其中对橡胶制品、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的影响最大。
(5)出口退税大幅降低。自去年7月1日起,我国全面下调出口商品退税率,这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出口退税的取消与下调,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工业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威海受此政策影响最大的是轻工纺织、橡胶制造、机电工具三个行业。
(6)产能利用率低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对全市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利用情况的调查,65%的产品产能利用率低于70%的合理水平,60%的产品产能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如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21%,木工机械的产能利用率为46%,服装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为65.5%。产能利用率不足,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隐性成本,造成单位产品成本的升高。
此外,环保成本的不断增加、融资成本的快速增长、土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的迅速上涨也是高成本的重要部分。另外,日益加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从短期看,这也是企业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 威海市产业调整的方向
高成本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而对优势产业的选择,需要对威海市当前的产业结构有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一)威海市工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区位商是用来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两者的比率,行业区位商大于1表明此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0年与2007年威海市工业区位商表,可以看出威海市工业结构的变化(见表1、表2)。总体上看,2007年威海市工业的区位商处于整体上升态势,且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数在增加,说明威海市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上升;从行业间的区位商变化上看,2000年行业间区位商差距明显,而2007年行业间区位商差距变平缓,说明威海市的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另外,各行业间的区位商绝对值及相对排名都有变化,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重化工业排名下降,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附加价值高的行业区位商在上升,说明威海市工业逐步向低污染、高附加价值的方向发展。
表1 2000年威海工业区位商
表2 2007年威海工业区位商
(二)威海市优势产业的识别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下面结合威海市各行业综合竞争力、各行业的区位商及威海市的资源禀赋来分析威海市的比较优势产业。(见表3)
表3 威海市主要制造业产业竞争综合分析表
由表3中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可以看出当前威海市工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该指标是以威海市2007年工业指标作为原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的,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威海内部各行业间的相对竞争力。区位商则显示出目前威海市工业中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主要行业,直接反映了威海市各主要行业相对于全国同行业的优势程度。现对上述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分析。
农副产品加工业。威海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共有企业347家,其中从事水产品加工的有258家。2007年水产品加工业年产值已超过500亿元,在威海市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该产业区位商为6.8,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说明其充分利用了威海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很高的比较优势。
橡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是威海市较早发展起来的产业之一,现已形成三角轮胎、成山轮胎等重点企业。该产业在威海市已经积累较高的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工业比重占到6%,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其区位商值为6.38,表明威海市的橡胶制品业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橡胶制品业在威海市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威海市的支柱产业。
轻纺服装制造业。该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大部分企业处于产成品加工出口阶段(属产业链末端),产品附加价值低,很容易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及汇率波动的冲击。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商值分别是2.67和2.21,说明其在威海市的发展仍有地区优势,然而其综合竞争力低于1,说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亟待产业升级。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现有企业95家,其中从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和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的企业有7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区位商为1.38,大于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目前威海市正在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所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正处于行业发展的快速成长期。
通信设备制造业。共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154家。目前,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综合竞争力较强,但其区位商小于1,说明总体规模较小,在工业发展中的比重较低。从产业结构看,80%的企业从事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且多数为韩资企业,其发展容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抗冲击能力较弱,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之向高端发展。
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虽然威海市医药制造业产值比重较低,区位商及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但有发展潜力,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医药保健企业已经为该行业带来良好的开端。医药制造业符合威海的工业发展战略,可作为威海市的未来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船舶和汽车及零部件,其区位商值为0.53,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较靠后。但产业规模增长较快、产品附加值较高,在威海市是一个高成长性行业,在高成本时代其发展潜力会慢慢展现出来。
根据以上分析,农副产品、电气机械及器材、橡胶制品、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是威海市的比较优势产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虽然总体规模较小,但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在当前高成本的条件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此为基础,通过加大投入、创新改革、内引外联等措施,使威海市传统优势产业成功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初步建立起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高端产业为方向的创新型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 高成本时代企业的选择
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对我国企业多年来依靠低成本生存的一次重大冲击,企业将面临一个不可逾越的调整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积极采取适应性对策以求生存;更要着眼长远,主动采取战略性举措以求发展。
(一)战略性选择
(1)创新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进步的动力。第一,要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唯其如此,才能在高成本时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提高生命力。英特尔公司依靠技术开发,独占电脑芯片市场十余年,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要积极调整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高成本时代,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和附加值大小直接反映了企业对成本变化的承受能力。以某企业为例,过去该公司的高、中、低档产品都是赢利的,而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端产品出现亏损,中档产品保本经营,只有高端产品是赢利的。因此,必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中端产品,淘汰低端产品。第三,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拥有者可以利用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垄断某种研究开发领域,垄断市场价格并获得高额利润,是应对高成本时代激烈竞争的制胜法宝。
(2)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竞争,转向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高成本时代,品牌堪称是企业突破成本“围城”的利剑。比如,美国的“耐克”,其制造成本与国内品牌运动鞋生产成本相差无几,但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几倍。特别发人深省的是,耐克公司自身在全球未建一家工厂,完全通过品牌经营,却获取了巨大成功。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竞争对手虽然可以复制产品、技术、管理、服务,却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因此,品牌是企业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屏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强势品牌进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的品牌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认识品牌、建立品牌、维护品牌已刻不容缓,企业应通过长期的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获取盈利的能力。
(3)人才战略。自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系统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以后,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才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和应用者,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金蝶公司创立于1993年,仅用1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年营收10多亿元的知名大企业。在被问及企业发展的奥秘时,高层的回答是企业的战略就是人才战略。目前,威海的科技人才相对不足,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有效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着力打造科技人才新优势,威海市按照“积极引进、重点培养、合理使用”的原则,出台了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三区”建设的战略举措,并配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企业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快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推进跨越发展。
(4)专业化战略。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国内总产出小于总需求,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很多企业选择了多元化战略。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迫切需要归核化,即从事自己的专长。从战略意义上讲,“归核化”是对片面追求多元化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1923年,德国经历了史上惊人的恶性通货膨胀后,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倒闭,而一批中小型企业依靠苛刻的技术创新、为大企业提供极具专业化的服务存活了下来。这意味着,专业化打造了一批百年企业。因此,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寻求配套协作,通过特色化、专精化、高新化经营谋求生存和发展。
(5)产业转移战略。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腾飞首先是利用劳动力的价格优势,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而低附加值的产业只有通过产业转移才能得以生存。亚洲“四小龙”几乎都是沿着这一路径进行的。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去年的增长速度更是排名世界第一。因此,产业转移已经成为部分低附加值产业的必然选择,山东韩资企业的“移情”、江苏台资企业的“别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和亚洲“四小龙”不同,由于我国大陆腹地广阔,产业转移面临更多的机会,有国际转移和国内转移两条路径供企业选择。威海市明确提出,发挥濒临日韩的区位优势,建设创新型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就需要“腾笼换鸟”,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三高一外”制造业,即发展高科技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外向型的制造业,而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约束型企业,可以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西部或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6)后向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己在产品上的优势,把原来属于外购的能源、原材料或零配件,通过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增强对其控制来求得发展的战略。在供货成本太高或供货方不能保证供应时,企业经常采用这种战略。对能源依赖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对能源、原材料企业进行持股,控制其源头。当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时,公司的利润会相应增加。这种收益可以弥补企业自身由于其他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效益下降问题,即将成本上升的问题内部化。如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个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个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
(7)规模经济战略。规模经济表现为单位产品成本随着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高成本时期,当一个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时,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在目前的高成本条件下,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要抓住机遇,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必要时可以采取“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巩固既有市场,开辟新兴市场。当市场调整过后,“大浪淘沙”之后的“剩者”,必定是勇立潮头的“王者”。
(二)适应性对策
(1)实行“吝啬革命”,压缩生产成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吝啬革命”,从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车型,到大幅度削减会议数量、推行无纸化办公,无所不在的成本概念成为企业上下一致的目标,从而使企业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全球产量第一的汽车企业。企业要学习借鉴丰田公司的经验,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努力降低消耗,建设节约型企业。
(2)推进管理创新,降低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内部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创新进行优化,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在组织结构上,降低管理层级,减少管理人员;在生产管理上,实行精益生产、准时制生产方式(JIT)、柔性制造技术(FMT)。与此同时,积极推广运用ERP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物流等环节。
(3)加强政策研究,避免政策成本。目前,中央和各级政府针对目前高成本带来的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包括环保投入的税费减免、高新设备购入的税费优惠、创新的奖励等。企业应该仔细研究这些政策,真正将政府给予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降低企业的成本。
四 政府应对高成本的对策
对企业来说高成本时代既充满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来进行协调。政府政策和服务的着力点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自主创新,完善创新体系。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中心为核心,以产学研联合为方向,加快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高成本时代,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是穷途末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消耗是企业摆脱高成本制约的根本出路。长期内要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大力推进企业的节能技术进步。
三是强化载体建设,打造特色园区。工业园区是应对高成本、实现集约化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规划建设,为资源集约化利用、公用设施集约化经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完善税收政策,推进企业减负。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社会和谐的“调和剂”。在当前中小企业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非常需要政府的援手。其中,减税有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率。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改革,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政府自身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事业型费用,尤其解决乱收费问题,努力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威海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课题组成员:张培旭 杨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