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
- (日)菊池秀明
- 1750字
- 2024-11-01 23:46:57
中文版自序
本序言执笔于2011年。
3月,日本的东北部遭遇了(观测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灾难。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全国人大上对地震死难者表示了哀悼,并向日本派遣了救援队。5月,温总理和韩国李明博总统共同访问了地震灾区。台湾地区同胞汇来了超过140亿日元的捐款总额。这些举动让很多日本人真实地感到了东亚各地给予援助的温暖。笔者作为一个日本人首先对这些朋友给予的“给力”的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一次地震中还发生了福岛原子能发电站事故,给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提出了去留的选择题:“回国,还是留在日本?”这已经不仅是躲避核辐射临时避难的问题。对于身处正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日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具有魅力的留学国家,假如去不了欧美,留在中国国内或许才是赢得成功的良策?!加之对于震后迟迟拿不出明确的对应政策的日本政府的失望,让现在居住在日本的很多中国人处在了是去是留的人生道路三岔口。现在拿着本书的读者的亲朋好友中或许就有面临这样局面的人。
那么日本今后在世界上的位置将会有如何的改变?地震后不久历史学者川北稔就指出:曾经引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在18世纪遭受了地震和海啸,从而决定了其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命运。他提到近代社会持有一种所谓“发展偏执狂”亦即经济发展绝对论的价值观,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是通过发展近代化事业进而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先者。川北认为现在应该是重新审视这个经济发展神话的时候了。在支撑着近代产业的科学技术——原子能导致的这场灾难面前,是日本应该和“一旦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就会担心”这种近代文明所强制赋予的价值观诀别的时候了,川北主张即便日本因此会变为“东洋的葡萄牙”,失去领先的地位,也应该在为环保而让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安定。
在日本,以产业界为中心的人们对于川北的观点进行了反击,批判他“怎么能在日本争取复兴的关键时刻说这种不吉利的话”。而对于在GDP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认为“将来会是中国的时代”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也会认为川北的观点是一种狭隘而懦弱的“败者之论”吧。
而事实上当今的东亚,正在面临着中国与日本、韩国各自主张自己的优势争夺领导权的局面。此外,各国围绕着政治和历史问题出现利益冲突,以及具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高扬的局面还在持续。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难以预料结果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要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那些即使在相互冲突、对立、不幸的年代里,也坚持相互尊重、摸索共存之路的勇者们的足迹。其中重要的一例就是1924年孙文在神户进行的“大亚洲主义”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孙文将倚仗科学和武力让对手屈服的西方文明称为“霸道”,以此呼吁日本应该重新回归以仁义和道德为基础的东洋“王道”。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听取孙文的忠告,走上了侵略大陆的自我毁灭之路。而现在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近代文明的所谓“发展偏执狂”价值观的危险性,终止为了争夺亚洲第一而进行的具有排他性的争斗。日中韩三国以及朝鲜、东南亚等各国与地区都要在承认彼此的存在、认识到各自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努力去寻求如何更好利用各自长处来尝试构筑一种双赢的关系。如果本书也可以为该尝试做出些许贡献的话,对于笔者来说将是莫大的欣慰。
顺带提到在本书中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也许这样的时代划分对于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从五四以后作为现代史进行学习的中国读者们来说会觉得不习惯。此外,本书也提到例如日本人反战同盟等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中日关系史,但对于中日战争的经过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笔者没有特意用很大的篇幅进行叙述,也许对一些中国人来说本书的构成似乎会予人一种不愿正视历史的印象吧。
但是,本书只是中国历史十二卷系列中的一卷,本书的下一卷(第十一卷)天儿慧所著的《巨龙的胎动:毛泽东VS邓小平》中将对中日战争有所详述。特别还为南京大屠杀专设了一章,记载了与中国的大学生们一起讨论关于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内容。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编辑方针下写成的,原本的计划是要涵盖1930年代以前的历史,并将之前已经出版的十一卷中没有提及的部分进行补充。非常遗憾的是,听说第十一卷并没有翻译成中文的计划,所以关于日本的中国学者是如何看待中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天儿慧的著述。
菊池秀明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