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也反常:“科学咖啡馆”怪谈
- (法)科学咖啡馆
- 3438字
- 2020-08-29 02:00:09
03 杀婴的血腥真相
小动物好可爱!这些迷人的生灵或长着羽毛,或满身绒毛,或鳞片覆体,它们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在宁静的乡村里,在灼热的沙漠中,它们嬉戏打闹,时而楚楚可怜,时而美丽脱俗,十分讨喜。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水獭玩石头、小熊猫滑雪的视频广受欢迎。
但是,在可人的小脸和翻来滚去的笨拙动作背后,有些动物其实非常残酷、血腥,甚至连同类的幼崽都杀。不相信?觉得是撒谎、造谣、无稽之谈?那就往下看吧。
非洲狮的杀婴行为曾被广泛研究过,我们先以此为例。
非洲狮群居而生,这在猫科动物中极为罕见。非洲狮族群大小不一,平均每群有十几头狮子,包括4到5头成年雌狮、3到4头未成年狮、2到3只幼崽以及1到2头成年雄师。雌狮之间基本都有亲属关系,如姐妹、母女、姨妈和侄女等,而雄师则来自族群外。族群内的雄师在3岁半左右成熟,当它们可能夺取首领地位时,就要离开族群,去寻找诗和远方。雌狮负责打猎、抚养幼崽、守卫领地,基本把活儿都干了。但是,要生下调皮可爱的小毛球,还是需要雄狮服务一下。幸好,雄狮对这件事还挺上心——其实它也就干这一件事,与族群中每头雌狮都要睡一睡,于是所有幼崽都得管它叫爸爸。当前看来,一切还算顺利。
“现在我们可以生个宝宝了……”
但有时候也会有新鲜血液加入。其他族群的年轻雄狮也想找个归宿,也想有领地可守,有漂亮的母狮可追。于是,它们就要和领导族群的雄狮决斗,而后者因为年事已高,大腹便便,通常都打不过年轻雄狮,于是被从王位上被踢下来。雌狮接受了改朝换代,继续打猎、抚养幼崽、守卫领地。但是,这时族群中的幼崽都是雌狮和上一任首领所生的……新来的雄狮也想生育幼崽,但现有幼崽没有继承它的基因。况且雌狮当着全职妈妈,无心和新来的雄狮寻欢作乐。于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尽管雌狮十分小心,新来的雄狮还是找到了幼崽,并把它们都杀了。狮子杀狮子,同类相残!这一举动看起来“反自然”,人类以为动物都会“争取物种存续”,但事实完全背道而驰。这种对物种繁衍十分不利的行为怎么能代代相传呢?不是应该被自然选择消灭吗?
非也!物种存续只是进化论的次要部分。动物会争取整个物种的存续,这是个错误的概念!唯一重要的是个体的繁殖。如果某种行为对个体有利,那它即便对整个物种有害也无所谓,依然会在种群中传播开来,因为有此行为的个体会繁殖更多的后代,其基因传播得也更广。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杀婴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对狮群来说,杀婴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是幼崽死后,雌狮很快又能生育,雄狮便能在被打败之前迅速与之交配;二是雄狮只杀其他雄狮的幼崽,所以,能减少几个月或几年后非己血脉对自身地位产生的威胁。
因为这些好处,杀婴的比不杀婴的雄狮有更多后代。但我们要记得,动物可没有太多心计,它们并不是主观预谋这么干,其大部分行为都写在了基因里!反正,你明白杀害弱小幼崽等攻击行为是代代相传的就行了。杀婴的动物产下的幼崽在成年后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其基因决定了它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坏”雄狮会杀其他雄狮的幼崽,比“好”雄狮更多地传播基因。于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杀婴狮子的比例越来越高,直至普及整个物种,虽然从整体角度看,这个行为似乎是有害的。
“这孩子还来不来啊?”
所以,杀同类幼崽的行为在自然界十分普遍,这也就不足为怪了。许多在“进化树”上相距甚远的动物,比如蛙类、灵长类、海鸥、老鼠都表现出这一行为。在少数雄性领导一群雌性的物种中,杀婴行为更容易发生。狮子、海豚、斑马(准确地说是海角山斑马)、河马、冠海豹、家猫等都是如此。据观察,如果族群中雄性偏少(1个雄性对2.5个以上的雌性),就会发生杀婴行为。如果雌雄比例较为均等(1个雄性对1.3个以下的雌性),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人人都有伴,何苦脏了手呢?如果雄性不想占有所有雌性,竞争就不会那么激烈,雄性也就不用想着杀、杀、杀了。履行一夫一妻制的物种会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它们不会杀婴,因为雄性可以肯定幼崽是自己的后代,完全没有理由大开杀戒。
决定物种是否杀婴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繁殖周期。说得更准确些,就是雌性两次妊娠之间的时间。如果雄性要等1年,雌性才能再次生育,那杀婴也没什么好处。结果,雌性发情越频繁、越规律,其雄性伴侣杀死幼崽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雌性很快就能再次生育,满足雄性的需求。研究人员考察了97种有杀婴行为的哺乳动物,发现一年繁殖一次以上的物种中76%有杀婴行为。总之,如果某一物种的族群中雌性数量多过雄性,且仅有占领导地位的几个雄性能与雌性交配,同时,雄性的统治时间较短,而雌性产崽后很快能再次生育,那么这一物种就容易发生雄性杀婴的情况。
雌性又该如何呢?自己怀胎数月,耗费许多气力才产下的心头肉就这样被杀死了,不伤心吗?
它们当然伤心了。雌性追求的利益与雄性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两性冲突。自然选择也作用于雌性,如果基因让它们反抗杀婴的雄性,它们就会有更多后代活到成年,继续繁衍。所以,勇于反抗的雌性的基因比逆来顺受的雌性的基因在后代中更普遍存在。随着代代相传,雌性对杀婴行为的反抗也会蔓延开来。
雌性可以采取好几种策略防止自己的孩子被杀。首先,可以联合其他雌性,或者包含雄性与雌性在内的一个群体,共同反抗想要夺权的外来雄性——抵御入侵,也就保护了幼崽。雌狮也有桀骜不驯的时候!另一种策略是多找几个性伴侣。如果雌性在短期内同时和好几个雄性交配,那么雄性就无法确定到底谁才是孩儿他爸。如果杀婴,很可能会错杀自己的后代!在这种繁殖模式下,不杀婴的雄性的基因传播最广。群居动物通常采用这种办法,比如马达加斯加的一种小型夜行狐猴——倭狐猴,还有倭黑猩猩。最后,雌性即便有孕在身,也还可以假装发情——已经怀了某个雄性的孩子还能和新来的雄性交配。如果雄性算术不好的话,就会以为生出的孩子是自己的,那也就不会杀婴了。叶猴便是如此。这些猴子长着金色的毛和黑色的脑袋,大群大群地霸占着印度的城市和神庙。
柔情万种的马达加斯加之夜
到现在,我们一直说的是雄性杀婴。那雌性会不会也杀婴呢?回答是肯定的,但罕见得多。我们看到,雄性杀婴是为了得到雌性“资源”,而雌性杀婴是为了得到其他更多的资源。
第一个资源就是雄性。不仅雄性有选择配偶的权力,雌性也想找个能帮她照看孩子的“暖男”。有时候,雌性甚至生完孩子就不管了,把活儿都交给爸爸!南美洲有一种长爪水鸟——肉垂水雉便是如此,它们采用一妻多夫的繁殖形式。雄性成了“奶爸”,要孵蛋,还要照顾小水雉。所有雌性都争着要找个好伴侣,生出漂亮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个伴侣还要会照顾孩子!因此,雌性为达目的甚至不惜打破其他水雉的鸟蛋,或杀死雏鸟。
“不要脸!”“第三者!”“你俩别打了行不行……”
第二个资源是食物。如果雌性的居住范围有限,食物资源不多,那么杀死其他“张嘴等喂”的小东西就对自己有利,至少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活下去。在我们的近亲黑猩猩身上就能观察到,族群内某些雌性会杀死外来雌性的幼崽。研究人员发现,这是因为它们觉得资源可能会短缺。雌性象海豹也一样,会毫不手软地杀死孤儿。失去双亲的象海豹必须像《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特威斯特一样,要靠别的母亲领养才能活下去。但象海豹可不来这一套,蹭饭者一概消灭。
第三个资源是喂养。在集体养育后代的物种中,比如老鼠,杀死别人的后代,自己的后代就会得到更多的喂养。失去后代的雌性依然会慷慨地喂养剩下的幼崽,包括杀婴雌性的幼崽。
第四个资源是巢穴和领地。有时雌性也会争抢领地或筑巢地等资源。一种“可爱”的美国穴居小松鼠——贝氏地松鼠就是这样,雌性会杀死邻居家的幼崽,使其绝后,以便占领其巢穴。
要知道,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雌性如果看见自己的幼崽被其他雌性杀死,也会奋起反抗,采取一些利于自己幼崽存活的措施,比如让自己与占统治地位雌性的产崽时间同步。缟獴就是如此。这样一来,所有幼崽都在同一时间出生,雌性首领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孩子,也就不会杀婴了——小家伙们都手脚乱动、嗷嗷乱叫,岁数还一样,看起来就是同一个呗!
还没说完!海豚和狮子虽然看起来“笑意盈盈”,但都是冷血杀手。憨态可掬的旱獭和松鼠也一样。迪士尼骗了我们,电影《狮子王》中的坏蛋叔叔“刀疤”如果再狡猾点,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侄子辛巴杀死,然后立刻去追求辛巴的妈妈,并生下自己的后代。动物的世界也不全是黑暗……互助、合作、共存在大自然中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当这么做能繁殖更多后代时,团结友爱的基因才会一代代传下去。在茂密的森林中,在舒适的巢穴里,在闪光的海面下,生活就是这样,至少现在你已经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