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有人问我:惠大夫,你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心脏科主治医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总有做不完的手术、看不完的门诊、做不完的研究,怎么会愿意并付出如此大的精力来做医学科普呢?

我笑曰:“源自‘切肤之痛’。”

支气管哮喘,犹如恶魔一般,折磨我近十年之久。记得读高一的那年冬天,哮喘再次凶悍来袭。遗憾的是,在明确诊断之前,我的诊断一直是“慢性支气管炎”,处方如旧:抗生素和平喘药。诊所医生的医嘱是:红霉素、氨茶碱。不曾想,初次谋面的红霉素却意外地让我休学近一个月的时间。

红霉素,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的感染。而“经验老到”的我,却是首次使用。在静脉输注红霉素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症状(如胃痛、胃胀等),并且滴注速度愈快,反应愈重。因担心耽误学业,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我故意调快了输注速度,原本需两个小时的输注时间,被我人为地缩短为半个时。

诊所医生刚刚硕士毕业,临床经验不足;再者,诊所患者很多,他也无暇顾及这个小细节。

首日治疗后,胃部轻微疼痛。我想这一定是吃的问题。然而,连续三天,胃痛逐渐加重,直至无法进食,频繁呕吐。等医生知道真相后,已然无法阻止胃痛对我的疯狂肆虐。当时的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只身一人来到城市读书。于是,孤独、担忧、恐惧占据心头。当父亲来学校接我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失声地对父亲说:“我要回家!”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整,哮喘缓解了,胃痛却迁延不愈,成了一个难以摆脱的“病根”。

我没有怪医生,因为我知道,医生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有幸被“科普”、能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说,患上哮喘是促使我学医的主要原因,那么“红霉素事件”在我的内心深处则成了我坚持医学科普的始动因素。

科普远重于临床。医生治病,只能救治患者一个人,而医学科普却能惠及更多读者。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了解是红霉素导致了我的胃病,也不至于发展到需要休学治疗的地步。

很遗憾,至少到现在,也很少有专业医生有时间或愿意花时间投身于医学科普事业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充斥着商业利益的“冒牌”科普医生,他们打着科普的幌子来兜售自己的商品,甚至打击现有的医疗技术。

我相信,有不少读者听过一些关于心脏支架的流言蜚语。其中的两则“科普”曾刷爆朋友圈。其一,支架早就过时了,支架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发达国家淘汰了,所以千万不能安装心脏支架。其二,患上冠心病,千万不要安装心脏支架,因为一个神奇的“偏方”——将洋葱、黄瓜、胡萝卜等果蔬捣碎成汁,连续服用数日,即可开通被阻塞的心脏动脉……更有甚者,少数医生也在转发类似“科普”,滑天下之大稽!

现实往往很残酷,我曾经收治过的几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是因为受到此类“伪科普”的影响,拒绝安装心脏支架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书中有详细的讲述)。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支持我进行科普的动力源泉。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预病,下医治已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疾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疾病,而普通的医生则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或许,在骨子里,所谓的“上医”才是我医学事业的终极理想吧!

何谓“科普”?简而言之,即科学普及化。

在我眼中,优秀的科普是老百姓真正能读明白的科普,没有过多的医学术语,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而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来讲解专业的医学知识,让百姓带着兴趣来学习。

在本书中,我以此为目标,尝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病例,再结合专业知识,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然而,这正是我写作时的最大障碍。创作《学做知“心”人:心脏科医生的倾情告白》之初,困难重重。

一次凌晨,妈妈疑惑地问道:“儿子,你最近为什么总熬到下半夜,天天守在电脑旁干吗呢?

”我回道:“俺在写书,搞创作呢!”

“你高考时的语文成绩不是不太好吗?还能创作?”,妈妈笑道,给我倒上一杯温水,接着说:“儿子,只要你有信心,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加油!”

妈妈逗我的玩笑话,着实反映了我那捉襟见肘的文笔。在写作初期,每每都能联想到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绎的小品《说事儿》:犹如白云写《月子》一般,有时,一个小时都憋不出几个字!然而,我本人做梦也没想到,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竟会与“作家”这么高大上的称呼有所关联。罢了,谁让医学科普是我的理想呢!

为了克服写作的“硬伤”,我开始向职业作家请教写作知识,学习修辞语法,阅读大量文学著作,利用工作和生活之余的每一点、每一滴的时间来学习和进行写作。其目的只是希望可以写出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写出一本妙趣横生、客观准确的科普,写出一本老百姓真正能读懂的科普。

正如书名《学做知“心”人:心脏科医生的倾情告白》一样,我希望各位读者通过阅读我的科普文章能有所得、有所获,能更了解心脏,熟悉常见心脏病的科普知识,让《学做知“心”人:心脏科医生的倾情告白》成为您的枕边书。不过,因所学知识有限、笔触过于浅弱,如有纰漏,在所难免。在此,惠大夫真诚希望您给予宝贵的指导和建议,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最后,要表达一下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鸽编辑,在创作、审稿和校稿中给予我的宝贵建议和帮助!感谢我的老同学温立超(笔名:三羊猪猪)在写作方面给予我的耐心指点!

感谢大连医科大学艾桦生物医学插画工作室的张兆曦、周雨童、朱一丹、孙诗竹,有了这几位学弟学妹们的帮助,我的科普变得更加地生动、易读易懂!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宝贝悉悉和城城,是你们,让我时刻充满着前行的动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也要感谢读者您。您的支持,才是我科普路上最大的精神支柱!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