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密码No.9 《G大调弦乐小夜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一首小的夜曲”命名,所以有人又称它为《小小夜曲》。它最早为弦乐合奏,后来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

1781年,25岁的莫扎特在忍无可忍中与柯罗瑞多伯爵公开决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冲出牢笼后,莫扎特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这个期间,莫扎特在歌剧创作方面接连大获成功。1782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喜剧杰作《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为他赢得了一片喝彩。1786年,他创作的另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后也是大获成功,在七个月的时间里,竟重演了九次之多。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13首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最后一首,也是最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一首。他能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欢快旋律,应该和他当时愉快的心情和宽松的创作环境大有关系。

这首《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而现存只有四个乐章。常见的解释是这一章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也有一种解释认为,这一乐章是莫扎特本人故意删掉的。据史料记载,莫扎特写完《费加罗的婚礼》后,接着就投身到另一部歌剧《唐璜》的创作之中。对于因歌剧而名满天下的莫扎特来说,这应该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但不知何故,在写完这部歌剧第二幕的时候,莫扎特突然放下手里的“正事”,埋头去创作了一首小夜曲。它就是《G大调弦乐小夜曲》。

莫扎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后世的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莫扎特急于写出这首小夜曲来,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莫扎特特别喜欢搞恶作剧。有一次,他为一位圆号演奏家写了几首圆号协奏曲。他明明知道这位圆号手的水平并不高,却故意在独奏部分加入一些对技巧要求非常严格的段落,以此捉弄那位圆号手。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对于那些创作能力平庸的同行一向尖酸刻薄,他曾要求莫扎特用音乐的形式把他的评论表现出来。父亲去世后不久,莫扎特为敬一份孝心,就写了一首题为《音乐玩笑》的小夜曲,副标题是《乡村音乐家》。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运用错误的音符、破碎的弦乐和难听的杂音,逼真地刻画出那些蹩脚的作曲家和技艺粗劣的乡村乐师们的嘴脸,他们整天喋喋不休,闲聊中全是虚情假意。

写完这首小夜曲后,莫扎特又有些后悔了,这个玩笑开得太过火,让他觉得良心上有些不安。为了驱除《音乐玩笑》给他心灵上带来的阴影,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写下了一首充满和谐与美感的小夜曲。这首小夜曲原有两个小步舞曲,莫扎特对此感到不满,就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删去了。这个解释并不见得准确,但删去了一个乐章后,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反而变得更加精炼,更加完美。假若多出一章小步舞曲来,它是否还能像如今这样知名,则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一首音乐会小夜曲,它的四个乐章就好像是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它的第一乐章为快板,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也是整个乐章的正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简洁而透明的旋律,带着迷人的节奏,充满了明朗的青春气息。这个乐章的呈示部有一个低语似短句的结束主题,后来在展开段中成为最细腻的奇笔。

第二乐章为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动听如歌的主题,温柔恬静的旋律,流露出绵绵的情思。浪漫曲通常是指伤感的短歌,但经过莫扎特的精心处理,这一乐章却呈现出明亮的色彩。

第三乐章为小快板,是一首轻盈的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好似情侣在大自然中翩翩起舞。这个乐章的魅力在于简单而纯朴,标以轻声的三声中段线条流畅而优雅,即使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也不多见。

第四乐章为回旋曲,旋律明澈流利,跳跳蹦蹦的叠句表现出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莫扎特在这里将回旋曲与奏鸣曲融为一体,将莫扎特音乐独有的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华丽的风格表达得尽善尽美。

这首小夜曲在艺术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使用任何管乐器,只采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作曲家必须迎合身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们的喜好,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只有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才能够将民间音乐的因素融合进小夜曲这种只供贵族娱乐消遣用的艺术形式之中,使它既包含了生动活泼的内容,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将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夜曲变成了旷世名曲。

知识链接

小夜曲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到了17世纪时,一切为庆典所用的声乐和器乐作品都可以称为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