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输出”,还要“吸收”
讲完本节,第二回的讲座就结束了。最后我要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写作是“输出”行为。如果持续输出,自己很快就会变得“中空”,所以请务必记得“吸收”。无论是小说、漫画、电影、戏剧、音乐,请不要忘记持续刺激自己。
听见优美的音乐,要思考“这首歌曲能写成什么样的小说”;看到出色的电影,要琢磨“如果由自己当导演,该怎样安排素材”。此外,在接触别人的作品时,还请养成习惯,时刻研究“这份感动应该如何运用到小说里”。从前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我看过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惊狂记》之后进行构思,让一个东京土生土长的工薪一族在大阪卷入一场麻烦,由此写出了《必须奔至黎明》(原名“走らなあかん、夜明けまで”)这篇小说。
还有,身边要常备用来记录想法的备忘录,想到好的创意一定要随时记下来,哪怕是睡觉时做的梦也可以记录。《天使之牙》这篇小说,就是我基于“我其实是女性,只是大脑被移植了”这个梦而创作的。梦境就算在睡醒的一瞬间还能记得很清楚,过个半天也会忘得差不多,所以要养成习惯,在枕边常备备忘录,厕所里也要放一本,一有想法就立刻记下来。记下的东西不一定立刻使用,逐渐积累,留待日后回顾翻着,或许就能很好地把某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想必各位都爱读书,乘车时也会捧本书看,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请偶尔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试着展开各种想象,比如猜测对方的职业身份、家庭环境、兴趣爱好、钱包里装着什么东西、是不是有钱人、是不是“大变态”、秃顶大叔是不是异装癖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揣摩对方身上最“表里不一”的要素是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别人,这种观察会成为人物描写的重要依据。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作家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即使在睡觉时也会思考刚起笔的小说如何展开后续情节,这就是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