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
- 刘鹏飞 张力 杨卫娜
- 7903字
- 2020-06-24 14:53:22
五、网安形象:全球网络实际控制者
美国互联网科技先进,而我国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也正呈现出与世界领先水平齐头并进的态势,中美关于“网络安全”的争论和技术的较量正在不断升级。有学者称中美在网络安全治理中存在明显分歧,特别是在网络治理目标、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网络安全规则等方面的分歧,不但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合作,也对全球网络治理和构建国际网络新秩序带来挑战。
据报道,近年来,美国将发展网络空间作战能力作为保持强大军事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网络军事力量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受其影响,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也纷纷加快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建设的步伐,纷纷建立或正在建立专门的网络空间军事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
(一)美国网络空间发展政策
网络空间是指由互联互通的设备和网络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的、可供人们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空间,是指基于因特网而形成的全球性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空间”。网络空间对于各国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网络空间的崛起,实际上大大超越了人类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文明变革,伴随着巨大的颠覆,也间杂着唾手可得的各种机遇。2012年以来,斯诺登事件与“棱镜门”曝光,成为影响全球网络空间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各国博弈的新场域。2014年年底,Facebook的活跃用户总数第一次超过中国人口总数,成为网络空间改写传统地缘政治的里程碑。
今天,互联网已经超越商业与技术,真正影响了人类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地缘政治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重塑世界秩序的新力量。以近年美国大选为例,奥巴马、特朗普曾先后多次成功地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胜利,被各界视为互联网影响国家政治与世界格局的鲜活样本。
放眼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
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全球国际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中,其中1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副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他3台副根服务器,英国、瑞典、日本各一台。制网权有能力威慑他国的互联网设施、基础设施安全与网络主权,影响各国的公民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
近年来,国际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管理权的移交备受世界关注。在国际社会多年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于2016年10月1日把互联网域名管理权正式移交给“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被解读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朝着“国际化”迈出重要的一步。尽管根区文件与根服务器等互联网关键资源仍是美国政府资产,不过是变更为司法性的管辖,特朗普政府政策导向仍待定,但仍是一个重大进步。协调网络空间冲突,制约网络霸权国家,避免其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技术、标准、规则与话语权的滥用,就必须尊重网络主权,促进国际互联网法治,推进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增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互信与合作。
(二)美国与国际互联网治理
目前,基于历史、技术与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世界上有关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出现了多元化的模式与主张,主要包括“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与“多边主义”模式。中国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各国指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创造性的新模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美欧等发达国家多主张实行“多利益相关方”的模式。该模式认为,网络空间是在政府影响领域之外成长起来的,90%以上的基础设施由私营部门掌管,让各类市场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技术精英等主导决策,允许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的建议委员会提供政策建议。但实际上由少数精英垄断决策过程,政府间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受到限制,对发展中国家、个人、社会组织和中小企业来说进入门槛过高。美国政府从克林顿时期就推动ICANN的私有化,否认网络主权概念,弱化主权国家在国际互联网监管中的实际决策权和影响力,确保美国政府对国际互联网的实际控制。
在2005年,由联合国秘书长设置的互联网治理工作组曾发布报告,认为网络治理的对象远远不止网络地址和域名管理,还包括更加重要的内容,包括关键网络资源、互联网安全、确保使用互联网促进发展等。而目前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并没有针对全球互联网普及和接入稳定性、网络跨国犯罪等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机制。
占据多数的新兴与发展中国家提出“多边主义”模式。与“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不同的是,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互联网使用大国为代表的占据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等国际平台积极争取实现以身份平等、规则透明的主权国家参与国际互联网公域的管理规则制定,构建更为公平合理和安全的国际网络新秩序。这对大量后发的处于弱势地位但在互联网用户人数方面占有优势的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提升其在国际互联网管理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能力。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面对全球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也与国际社会保持密切沟通协商,积极承担全球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的责任,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主张,并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参与。
2016年美国政府走出了国际互联网域名管理权移交的步伐,被解读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朝着“国际化”迈出的艰难一步。当前世界各国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协调网络空间冲突,必须尊重网络主权,促进国际互联网法治,推进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增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互信与合作。
(三)网络自由法案与全球风险
借助“推特”和“脸书”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因社交网站大量传播而加剧的伦敦“街头骚乱”,以及“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站在东欧“颜色革命”、中东“阿拉伯之春”和东南亚多国的政治风波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都给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建构和身份认同,使得他们普遍将维护政府合法性、保持社会稳定作为更重要的任务。而广泛普及的信息网络,同样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达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力工具,也可能对各国的社会稳定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自由与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网络空间治理平衡把握的重要问题。“网络自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美国在全球输出价值观和“软实力”的重要凭借。美国国会2007年通过《全球网络自由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曾多次发表“网络自由”演讲。
而斯诺登棱镜门事件则曝光了美国自“9·11”事件以来,逐步加强的甚至以牺牲普通公民隐私为代价的网络监视手段,引发包括美国广大民众在内的世界范围的讨论。有媒体认为,“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网络自由与网络安全亟待平衡把握。借助社交媒体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街头骚乱”、西亚北非“颜色革命”等,都给各国敲响了警钟。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与恐怖主义等,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同时,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淫秽、贩毒、洗钱、赌博、恐怖、煽动等犯罪活动。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曾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四项原则包括: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五点建议主张包括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这是我国首次在全球舞台上提出全球网络主权和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新主张,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地提出了构建更加公平、创新、开放、安全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2016年12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从《网络安全法》获通过到《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发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提出反映了公众关切、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广泛的基本需求,使构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具有了更广泛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让人们对各国共同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加有信心。
(四)斯诺登爆料“棱镜门”
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21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判技术员。斯诺登于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之后,他在隶属国防部的国家安全局(NSA)得到首份工作,在马里兰大学一个秘密设施任职保安员,其后转到中情局担任资讯科技保安,凭借卓越的网络知识和电脑技能,迅速获破格晋升。然后,斯诺登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矛盾后,最终决定泄露大量机密文件。
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2013年6月,斯诺登在香港把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通缉。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这就是轰动全球的斯诺登事件。同名电影已于2016年9月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
2013年5月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他约有20万美元的年薪,与女友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斯诺登离美后很快辗转来到中国香港,他在《卫报》采访的视频中表示,藏身香港,是因为香港承诺保障言论自由及政治异见人士。在港期间,斯诺登曾与香港律师有过联系,一度想通过司法诉讼获得更多的时间,但后来压力陡增。6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证实斯诺登已离开香港。
2013年7月2日,俄罗斯外交部驻莫斯科谢列梅杰沃机场领事代表金·舍甫琴科透露,斯诺登已向俄罗斯递交政治避难申请。8月1日,斯诺登的律师表示,他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机场,此前他刚获得了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2014年8月7日,斯诺登获得俄罗斯三年的居留许可证。
此时,斯诺登已经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人物。2013年8月23日,斯诺登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爱德华·斯诺登用他不惜个人巨大代价的英勇努力,揭露了监控活动的存在及其规模。美国政府监控了全世界的电子设备。通过曝光这一违反国家法律和国际条约的监控项目,爱德华·斯诺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安全了一些。通过他个人的努力,他还表明,个人可以捍卫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这段话是出自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史蒂芬·斯瓦尔福什提名斯诺登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时写给诺贝尔委员会的信。
对此,各界虽然议论纷纷,并有断言声称“美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授予斯诺登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提名诺奖的象征意义早已超过了它的结果。这是极具讽刺性的历史一幕。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还曾颁给了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理由是表彰他为加强“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民主及人权的价值”的强化。
2014年1月29日,挪威前部长索赫捷尔也推荐斯诺登为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此后的2月18日,斯诺登还被选举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生校长,任期三年。2014年10月10日,斯诺登揭露NSA重点监控中国,在北京设“定点袭击前哨站”,也在中国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从2013年7月31日开始在俄罗斯的避难生活后,斯诺登便很少公开露面。从2013年到2014年,他不时接受媒体访问,还以视频连线方式出现在世界各大活动中。斯诺登的行为获得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卫报》形容斯诺登对隐私的价值怀有强烈的热情,他的笔记本电脑上附有支持互联网自由组织的标签。
2013年12月11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美国国安局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为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家榜首。2014年1月2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认为爱德华·斯诺登扮演的是检举人角色,其揭发的信息具有重要价值,呼吁对他予以赦免或从宽处理。2014年1月22日,爱德华·斯诺登在莫斯科接受了美国杂志《纽约客》的采访,坚决否认自己是俄罗斯间谍,并称这种猜测是荒唐而可笑的。
2014年1月24日,爱德华·斯诺登举行网上直播答问会,就网友关心的监控相关问题回答了提问。他在答问中强调,自己“没有盗取过任何密码”。而最新的一次在网上的公开露面,是2016年4月,与著名法国电子音乐制作人让·米歇尔·雅尔联手打造一首名叫《出口》(Exit)的歌曲。
(五)阿桑奇与维基解密网站
而在斯诺登事件爆发之前,“维基解密”网站和其创始人阿桑奇似乎同样是令美国政府棘手的角色。百科词条上有大量对该词条的描述。总体来看,维基解密(Wikileaks),也被译作维基泄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
维基解密成立于2006年,但在2007年1月才首次在网络上露面。它一直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该网站声称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维基解密(Wikileaks)试图成为大规模文档解密与分析的不可追查和不被审查的来源。
“维基解密”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道雇员是哪些人。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2010年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他也由此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眼中钉”,被称为“黑客罗宾汉”。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朱利安自己却生活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朱利安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报道称,有关朱利安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
据说,朱利安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朱利安几近封闭,他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16岁时,孤独的朱利安成了一名网络黑客。
1991年,20岁的朱利安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随后,朱利安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最终于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地阻止非法治理。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该网站创立者为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该网站由一些新闻记者、技术人员以及活动家来运行,内容可谓“兼收并蓄”。其核心管理人员有5人,其中一人名叫丹尼尔·施密特。施密特现年32岁,是一名德国人,生活在柏林。他长得又高又瘦,戴一副黑边眼镜,留着小胡子。此前,他在一家私人公司当网络工程师,后辞职专门运作该网站。和其他负责人一样,他实际上是在自己家工作,也不拿工资,尽管他是全职工作,每天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施密特有两台笔记本电脑,这就是他的办公工具。丹尼尔·施密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维基解密”所传递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
5名核心人员每天更新网站的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这些材料有1/3被立即删除,其中包括一些人自己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恶搞的东西以及伪造的文件。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数百名专家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当然,他们都是志愿者。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到该网站上,供全球网民观看。为了免遭人身攻击或吃官司,只有施密特和阿桑奇公开了自己在网站中扮演的角色。
在传播方式上,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然后“维基解密”给予核实。作为给嵌入表单的回报,这些网站将得到经过核实的保密文档,并首发报道。“维基解密”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转发这些新闻故事,并自由传播。2009年,“维基解密”提供三种文档提交方式:上传到网站、E-mail和邮件。截至2009年10月末,该机构已经发布了120多万份文档。“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
“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解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费用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机密文件,经常受到该网站的“垂青”。有两起著名的泄密事件就是该网站“首发”。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佩林的私人电子邮件被黑客窃取之后,佩林的私人电子邮箱就被公布在该网站上。另外,美国中情局报告、备忘录以及监控录像,也能在该网站看到。
2010年4月,这个运行了3年的网站名声大噪,因为它发布了美军直升机攻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吸引了全世界网民的关注。视频内容是,2007年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袭击巴格达的一群伊拉克人,造成数名平民死亡,包括两名路透社雇员。该视频共有800万人次的浏览量。视频传出后,4月5日,五角大楼声称对伤及无辜感到遗憾。但是施密特称,该网站成立的初衷并非只是披露西方政府的机密,而是揭秘发展中国家极权政权的腐败和恶行。《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该网站的爆料也惹火了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也打算收集材料控告它。
2010年7月26日,“维基解密”在《纽约时报》《卫报》和《镜报》的配合下,在网上公开了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引起轩然大波。所覆盖的时间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内容几乎覆盖了自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以来的整个阿富汗战事,其中许多内容并没有过时。这一大宗军事情报泄密事件,被认为是美国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2.0版本”。上述文件在网站曝光之后,美国官方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白宫谴责这一事件为“极不负责任之举”。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琼斯说,这些文件泄密“可能会给美军及其盟军士兵的生命构成威胁并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可见其影响是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
据报道,近年来亚马逊终止了与维基解密的服务器租赁合同,后者现在只好在欧洲地区租用服务器。根据最新的消息,维基解密服务器的新家位于瑞典一个名叫Pionen White的三防掩体之内。维基解密的投资者也考虑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规避全球各地的起诉,那就是将服务器用船装走漂到公海上,而国际水域仅仅受海事法体系管辖,这也意味着美国等国家的执法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管控,但是否奏效尚未可知。维基解密及其运营者始终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