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临床手册:临床医生指导丛书
- 肖胜军
- 1606字
- 2020-06-25 22:53:39
第六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由低体温所致,病情严重者出现新生儿硬肿症,以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诊断要点
一、病史 寒冷季节,也可见于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出生1周内新生儿、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常伴有保暖或喂养不当史,或严重感染、窒息史。
二、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 早期常表现出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
2.低体温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居多,全身或肢端凉,常在35℃以下,严重者30℃以下,有报道示最低者21.535℃,低体温硬肿症患儿产热良好者占绝大多数(91.7%),产热衰竭者(腋温<肛温)仅占9.3%,前者多病程短,预后良好;后者硬肿面积大,易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3.硬肿 有皮脂硬化及水肿两种,皮脂硬化处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捏起推动,硬中带肿,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主要出现在皮肤或皮下脂肪硬化部位。感染或窒息引起者皮肤硬而不肿犹如皮革状。重度硬肿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硬橡皮感,皮肤紫红、苍灰或发绀,呼吸困难。硬肿常呈对称性,发生硬肿顺序大致是: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临床上按皮肤硬肿面积大小占全身百分数分为轻中重三度,面积越大,器官功能损害越重,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
4.多器官功能受损 循环障碍、休克、DIC、急性肾功衰和肺出血,内环境紊乱,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等多器官功能的衰竭表现。
5.病情分度(表1-6)
表1-6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病情分度
注: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三、辅助检查 半数以上血小板减少,严重者血黏稠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气分析可表现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血糖可降低,尿素氮、肌酐增高,并有高血钾、低血钠等。心电图为P-R、Q-T间期延长,低电压,ST-T波改变,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胸部X线片可有肺淤血、肺水肿、肺出血等改变。
治疗原则
一、复温 是治疗新生儿低体温的关键。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及年龄,灵活控制箱温。轻、中度患儿(肛温≥30℃)可立即置入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温箱中,一般可于6~12h内体温恢复正常。重度患儿(<30℃)则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升高箱温0.5~1℃(不高于34℃),使患儿体温在12~24h恢复正常,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复温时注意监护生命体征、体温调节状态综合判定指标(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环境温度等,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出入量等。
二、热量和液体供给,供给充足热量是复温及维持正常体温的关键。开始热量按50kcal/kg(210kJ/kg),迅速增至每日100~120kcal/kg(420~504kJ/kg),经喂养,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重症患儿应严格限制输液量及速度。有明显心、肾功能衰时,输液量一般控制在每日60~80ml/kg,速度不宜过快,静滴葡萄糖每分钟6mg/kg。
三、控制感染 选择适当广谱抗生素,尿量明显减少时慎用对新生儿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1.循环障碍 ①微循环障碍:丹参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滞度,每次0.5~1ml/kg,静滴,QD; ②低温时多有代谢性酸中毒,根据血气计算稀释后给予;③血压降低版心率缓慢者首选多巴胺5~8mg/kg·min,静滴。
2.DIC早期高凝状态可用微量肝素,每日0.2~0.5mg/kg, ih, Q8h或Q12h; DIC指标阳性时,首剂0.5~1mg/kg,静注,6h后按0.25~0.5mg/kg给予。病情好转改为每8h1次,逐渐停用。第2次用肝素后应给新鲜全血或血浆。每次用肝素前后应监测凝血时间。
3.肺出血 一经确诊,早期给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平均气道压10~12cmH2O,重者吸气峰压(PIP)可达35cmH2O,病情好转后逐渐降低呼吸及参数,积极治疗肺出血病因。
4.急性肾衰竭(ARF)肾前性ARF应补足血容量及改善肾灌流;少尿和无尿期给速尿(呋塞米),每次1~2mg/kg,控制液量,无效时加用多巴胺或氨茶碱静滴,纠正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