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办高校校园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 王云彪
- 7356字
- 2020-06-25 22:51:28
第三节 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随着现今公办高校办学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给高校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高校已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和半开放式的小社会,办学形式更是趋向多样化。在上一部分已经对高校校园安全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已作了解,本部分将对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以对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由此,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讨论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促成因素。
一、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其建设和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加强高校的建设和管理,是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分析高校校园安全危机在高校方面的原因和漏洞有助于找到差距和失误,以便我们及时对之进行整改。当前我国公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管理的漏洞:
(一)高校校园治安工作不到位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逐步收回包括高校在内的安保组织的执法权利之后,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在校园内丧失处罚职能,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执法权和处罚权统一由国家专门机关行使;另一方面透露出我国法制建设的滞后,针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始终没有出台相应措施,高校校园安全的立法仍是空白,保护学校教育工作正常秩序和学生安全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等。如今公安机关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警务”和“大走访”活动,加强治安基层的基础工作,而高校却是盲区,依然被严重的边缘化。高校中出现的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只能按照“案发→报警→出警→处治”的事后处理模式进行,无疑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代价。
高校校园保卫安全管理体系混乱,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预警设施。为降低校园存在的风险,减少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国外一些高校已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实施校园安全管理,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的管理技术,科学、高效地应对校园危机。相较之下,我国高校校园的安全防控体系尚未建立,管理、责任部门的职能比较模糊,对于危机信息的收集掌控存在不足,致使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时,多处于被动地位。
再者,目前高校设立校园保卫部门多采用自行组织招用人员,即“自招自用自建自管”的模式,虽然成本较低,但与高校的发展需要产生极大矛盾,保安人员来源复杂,既有人情关系的亲属,也有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的学识水平低,素质差,大部分人也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年龄参差不齐,搭配不合理,组织纪律性差,不熟悉保安业务,对待日益繁杂的高校校园安全工作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缺乏危机处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偏低,安保队伍建设不足,力量薄弱;高校校园安全设施部分老化,设备短缺,预警技术不够健全,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处理滞后、延误,扩大危害性影响;在开放的高校校园环境下,学校治的安管理存有漏洞,校内诈骗、盗窃等案件时有发生,学生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再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管理工作较突出的矛盾是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不紧密,人员匮乏且运用不合理,技术防卫不配套,设备老化毁损严重,物防不到位,不规范,这造成校园安保部门的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二)高校扩大招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大招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构成的层次差异化扩大;第二,教学、服务资源负担超载;第三,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化。
众所周知,我国连年的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和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大大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但这个“世界第一”背后就是生源质量的整体大滑坡,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新生层次化明显,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入学成绩相差悬殊,素质也相差较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招生标准不同以及高考的应试考试性质所致。这就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摆出了难题,是依然按照老一套的办法教学管理还是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我们认为,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服务资源的超载严重,这表现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大学在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学生的住宿条件和学习环境质量的下降,如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仪器的损耗加大,增大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的危险。又如,大学食堂的规模有限,大量学生同时就餐,秩序难以保证,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危险加大,另外集体餐饮环境和食品卫生控制难度加大。
为了适应大学在校生数量激增的现状,大学后勤保障集团化发展成为潮流。这种集团化的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好的,它能减少学校后勤资源的内耗,分工明确,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上升。但是我们注意到,这种集团化的潜台词就是追逐利益,成本控制和市场化。为扩大经营,后勤集团往往会招聘职员,为了控制成本,集团引进的一般职员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机构,往往许多身体健康不合格,素质不高,甚至身份信息不明确,有危险倾向的廉价务工人员进入到高校之内,就成为新的危险因素。
(三)高校忽视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不到位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期间,为清华大学的教育管理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确立了清华著名学府的地位。他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的阐述广为推崇,时至今日仍时常用在批评当今大学过度膨胀,目光短浅的不理性的发展行为上。
反观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有许多问题已经非常的突出:安全教育不足,应急预警意识淡薄。目前,高校教学功利化发展,此举已严重削弱高校的教育职能,忽视对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安全隐患缺乏敏感性,对高校校园事故发生缺乏预见性,在教师管理方面,高校往往侧重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的开发创造,重视干部考核、职称评定制度建设,忽视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教育者自身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而且高校建设观念狭隘化,以硬件建设豪华奢侈为荣,不惜借款抵押,这样的发展路线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且使高校在校的大学生处于危险境地;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智力开发,不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求生技能予以应有的关注,而且缺乏设置安全教育、应急预警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的课程,轻视危机应对演练和自我保护技能培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能力缺失,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学生难以冷静对待,易造成混乱局面,增加校园事故处理的难度。
这样的教育模式中的我们高校教育就形成了教育职能的盲区,其中有些教育职能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高校校园安全隐患,例如,高校一味地追求学生课业成绩,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与完善,也不关心学生的社会沟通和交往技巧,同时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使许多大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道德意识低下,品行恶劣,致使打架斗殴等不务正业现象多发,威胁到其他学生的安全。另外我国的高校教育的一大盲区就是“应急求生技能”的教育,高校学生对应急求生技能课的需要是有现实依据的。据悉我国首部《应急求生教程》和《应急求生教师手册》在2007年深圳市宝安中学首次试用,而我们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根本就没有系统接受过这些课程,而且当前许多高校的“应急求生技能”的教育课程出于空白状态,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安全常识的教育宣传日(周或月)”,内容多是设宣传栏、签名倡议、安全常识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其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这些每年都举办的活动已经模式化,大多是例行公事甚至有的学校只是“做做样子,过过场子,走走形式”。这样的局面迫切需要改革,高校教育应该加入“应急求生技能”的教育课程与上述教育方式相结合,编入教学计划大纲,按照“集中训练,平时演练,临战熟练”的原则进行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
(四)高校校园外部环境恶化
大学曾被称为“象牙塔”,这是因为高校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探求真理和知识的圣地,是与社会相对隔绝的。时至今日,经济发展的巨浪拍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高校校园的开放,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倾向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大学也成为各类商家的必争之地,全天下的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小孩、女人、学生的钱是最好赚的,因此,他们都不愿意白白失去一个赚钱的绝好机会。如今的高校校园周围已经是被灯红酒绿所包围,网吧、美容、洗浴、休闲馆、KTV等等休闲场所,甚至藏污纳垢,成为黄赌毒隐匿之地的洗头房、按摩房、电玩城、迪厅等也在大学周围遍地开花。这些娱乐场所的开办资质和合法性令人质疑,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生朋友,也许在诱惑和怂恿下走进这些场所,接触到暴力、赌博、色情等垃圾文化和精神鸦片,而误入歧途,沉溺其中,毁掉大好青春和锦绣前程。其再者,这些场所也是治安灾害的重灾区,是火灾、斗殴事件的多发区,大学生进入其中消费无疑增大了其遭受损害的几率。
同时高校周边的街道上总是有众多的小摊小贩,他们兜售自制的食品和廉价的生活用品及小家电,众多的大学生怀着不同的动机购买这些商品,由于没有发票和正规的管理,这些大学生在遭遇食物中毒或其他损失后往往无处讨损失赔偿,只能自食其果。
最后,随着社会和政府对高校校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多数高校校园一般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内图书馆、健身馆、体育场、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健身休闲设备新颖完善,尤其是大学校园的气氛轻松活泼,文明不失雅致,成为附近居民的散步和休闲的心仪场所,尤其是节假日会有更多社会上的人涌入校园,进行参观游玩,这为学校的保卫工作带来压力。另外,学生与市民的接触越多,发生摩擦的几率越大,这对校园安全也构成了隐患。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今中国正处在风起云涌的大发展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时刻发生着改变。时代和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的时候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原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仅带动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迟缓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本位主义在中国社会蔓延开来,许多人在物质利益和享乐面前败下阵来,“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现象严重,“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的观点大有人追捧。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沦丧,以及公众价值观的改变,使社会的许多丑恶现象有所抬头,这些不良信息和丑恶现象传入校园,使得原本就单纯不谙世事,且人身观和价值观尚不牢固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致走上歧途,发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
经济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网络的飞速发展,而网络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是传播和承载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大平台,也正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接受能力强,喜欢新奇事物,对视觉绚丽听觉刺激强烈的网络交流、浏览十分热衷,因而他们也是网络荼毒的主要受害者。据了解我国有四千万的未成年网民,而大学生正是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群体。对于此,别有用心的国际反华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试图争夺我们的青年人,例如,国内邪教组织、藏独、疆独、台独分子利用网络、宣传单等方式,向社会传播反动言论、反动思想,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近年来,他们更是将魔爪伸向广大青年学子,意图动摇大学生的爱国思想,毒害其身心发展。再者,国外的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并结合其他途径大肆进行文化侵略,向我国输出其黄、赌、毒、暴力、反动信息等精神垃圾和文化糟粕,企图毒害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国人,侵蚀我们的文化阵地甚至颠覆我国的政权,其用心险恶,无所不用其极。现代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冲突就是规范冲突,文化冲突的碰撞必然会引起行为的冲突,使社会秩序混乱,使群体支离破碎,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文化冲突中会引起亚文化的兴起,亚文化流行中,青年人以上层的文化为自己的目标,而又不能通过社会赞同的手段达到目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引起高校校园安全危机的又一重大因素,特别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等,这些因素引起了社会阶层间矛盾的激化,而高校校园又是在狭小有限的空间里聚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来自的地区、民族、家庭状况又各不相同,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来自他人的种种评价,使得他们迫切的需要关怀和归宿感,自然会组成“老乡会”或“民族会”等非正式组织,根据挫折供给理论,如果其中的某个人或群体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歧视,势必将引起语言和肢体冲突,如果事件的性质升级,其后果不堪设想。
当前的学校外部环境复杂,易引发多种安全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社会事务机会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也愈加频繁,社会上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火灾等事故灾难以及自然灾害等,难免会影响校园安全;高校周边环境恶化,网吧、餐馆、旅馆等场所增加,人员混杂,这些场所的经营管理者一般安全意识淡薄,不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火设备等,饮食经营者受利益驱使,不注重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饮食加工,严重危害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高校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每一个高校学生都是从各自的家庭中出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其家庭中的一员,深受家庭遗传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家庭的经济文化层次和行为方式等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子女的成长,对日后其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是大学生的重要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对他们来讲不仅是提供经济等物质支持,更提供一种亲情、依赖感、归属感、安全感等精神支持;不仅提供给大学生生活学习进步的正面支持和鼓励,也对其不良行为和危险决策起到监督、制约作用。如果家庭的这种制约作用自然的或突然的消失,也会引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或缓慢或剧烈的变动,严重情况下,往往产生心理扭曲或变态,导致行为上产生某种怪异的或是极端的举动,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制止或矫正会产生及其严重的危害后果,比如报复或侵害他人,甚至自虐自杀。
按照犯罪学中犯罪的“社会原因理论”以下两大类家庭发生上述两种情况的几率较大:不完整家庭和问题家庭。不完整家庭的凝聚力较低,家庭主要成员的责任感受到削弱或丧失,控制力降低,子女的行为失去约束力,容易产生犯罪。问题家庭主要是夫妻关系不和,第三者的介入,发生争吵,感情破裂,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另外,有的家庭不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对子女要求苛刻,甚至进行严酷的体罚,致使子女得不到实际的安慰。这些都会使子女的情绪冷漠,对他人怀有敌意,不喜交往,孤僻,而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增大了日后产生危险的因素。
四、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高校学生群体不同于中小学生,也不同于社会青年,他们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生理上,他们大多处于十九至二十四周岁,刚刚成年,身体条件成熟,智力发展完善。心理上,他们却刚刚度过“心理断乳期”,初步形成了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性格趋向稳定,行为方式上喜欢追求个性,同时又渴望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他们又具备趋向较统一的爱好、观点和行为方式的潜质,以寻求归属感。高校学生的这种行为特点可以理解,高校应该加以引导和教育,教会学生做人,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同时,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群体特征又不完全一样,社会环境和时代特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群体文化和色彩,我们称之为“大学生的时代烙印”。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时期,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可谓是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没吃过苦,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差;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现象严重,不懂得分享和感恩,自我意识过于严重;经历了中小学的课改,知识面广,思维灵活,兴趣广泛;经历了人口最高峰,在中考和高考以分数定终身的风向标的指引下,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的发展,造成素质“短板”;又经历了大学扩招,一方面众多的学生涌入大学,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因为毕业后要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和生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正是他们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现实生活中激烈竞争的要求造成冲突,使得他们产生悲观情绪,感到失落和迷茫,在错误的暗示和引导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而且一旦产生心理障碍,易产生自杀以及非法报复、犯罪等极端行为,激化学生内部矛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大学生由于心理原因所引发的种种危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发展,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大学生生活日趋网络化,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依赖网络,但是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呈现扩张趋势。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在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些大学生因抵制不了诱惑,自制自律能力不强,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色情暴力影片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甚至扭曲,致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与现实世界脱轨,有时会危及周边同学,成为高校安全工作开展的障碍。
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时代烙印的作用,也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看到80后、90后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的不比父辈差,反而更出色,连总理也在汶川大地震的讲话中肯定当代的年轻人“80后、90后都是好样的”所以我们理性地认为: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在校园内受到伤害或者做出损害他人或集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大学成长“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要想纠正这种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偏差,就是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大体上说就是搜集和记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偏差信息,观察和预测他们的活动特征,对已经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手段应多样化,包括教育、训练、治疗、惩罚和奖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