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
- 徐兴川 高光明 朱莉萍编著
- 1907字
- 2020-06-25 22:49:26
(三)运动行为与寿命
1.运行方式
(1)斜向爬行:河蟹是以爬行为主的甲壳动物,但也能作短暂的游泳。古籍中称它为“横行公子”,实际上河蟹前进的方向大致是斜向前方的。河蟹为什么横着走路呢?从生物学角度看,蟹的身体结构适应横行,其步足伸展于身体的两侧,由于各对步足长短不一,前足关节只能向下弯曲,这些决定了它只能横着运动。运动时一侧的两只足弯曲牵行身体,另一侧的两只足伸长,推动身体,因此身体横向一侧前进。但地磁学家从磁场变化角度作出的解释是,河蟹与许多动物一样是依靠磁场来判断方向的,特别是对于洄游,地磁场起了较大作用。但在地球形成后的漫长岁月里,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这使许多生物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蟹类是一种古老的洄游动物,它的内耳有定向小磁粒,对地磁非常敏感,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倒转中生存下来,它就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横着走。爬行主要靠四对步足,偶尔也用螯足。四对步足分组交替运行的顺序是:
(2)横行自身的意义:横行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有利于河蟹自身察觉水中的环境因素。因为一对出水孔位于它身体前端,鳃室内污浊的水不断从出水孔排出,如要向前直行的话,那么位于出水孔附近的第一对触角也就相当于浸在污水中,也就完全失去了感受水中化学刺激的功能,而横行正可使这对触角避开污水,与周围的水接触,借以观察环境因素。
2.掘洞栖息与附肢再生
(1)掘洞栖息:掘洞栖息是河蟹行为的重要方面。它主要靠一双强有力的螯足来掘洞,步足只起辅助作用。在池塘中,洞穴往往在水位线下一点,尤其喜欢在黏土或草丛坡上掘洞,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略向下弯曲。洞穴的口一般为半月状或扁圆状等。成蟹时一洞一蟹,幼小时一洞多蟹也常见。在湖泊养蟹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般少数个体掘洞,多数个体躲藏在石砾、水草等隐蔽场所。河蟹喜在湖边浅水滩处掘泥而居,即将头胸甲后大半部潜入泥中,而一对复眼和口器及一对螯足露于泥外,当白天有小鱼虾或底栖动物经过此处时,它即将其作为食物捕获;在傍晚河蟹则从洞穴或泥石中出来觅食。尽管在大中型湖泊周围堤埂上很少找到蟹洞,但在小型湖泊还是能找到蟹洞的。
(2)自切和再生:人们有时可以看到河蟹的螯足或步足大小不一样的情况,有时某一螯足或步足表现较小,左右不对称,或在缺肢的地方长着一只柔软的疣状物,这些是河蟹折断的足得到再生的产物。河蟹具有自切和再生的习性,当人们用手去捉河蟹一个附肢时,它马上自己割断受害受困步足以逃生,这种现象叫自切。河蟹自切是其祖先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逃避敌害的一种本领。不过它的自切有着固定的位置。在河蟹步足的7个节中,它自切的地方是基节与坐节之间关节处,只要从该处折断就能再生。1972—1982年对长江河蟹附肢再生率的统计为26%,说明河蟹断肢和再生现象非常普遍。不过再生的新足在开始时为疣状物,以后新足逐渐长出,但比原来的足要小,经过多次蜕壳,才可能恢复为原来的大小。
3.河蟹的寿命
河蟹从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阶段开始上溯洄游,从半咸水到淡水中栖息生长育肥,当在淡水中性腺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时,必须降河至河口浅海交配繁殖,然后其幼体又复归淡水进入江河、湖泊觅饵育肥。老一代亲蟹产卵后不久即死亡。因此,河蟹的寿命严格地说,从蟹苗开始计算,雄蟹的寿命为22个月,雌蟹寿命为24个月。雄蟹寿命比雌蟹较短的原因与河蟹交配后雄蟹完成种族延续作用,而雌蟹尚有抱卵孵育后代的使命在身有关。就长江口来说,雄蟹集中死亡的时间在4~5月份,雌蟹集中死亡时间在6~7月份。
河蟹的寿命与性腺成熟有关,而性腺成熟又与环境因素相关。营养丰富的湖泊和池塘培育的蟹种中当年就有一部分河蟹生长发育至性腺成熟,但其个体仅为50~70克,这种当年成熟的个体照例加入生殖洄游的行列,洄游到河口浅海处去交配繁殖。不过它们降河洄游的时间比2龄群体迟一些,长江中下游2龄亲蟹生殖洄游高峰在寒露、霜降至立冬节气、而当年河蟹生殖群体洄游高峰集中在立冬至冬至前后。当年河蟹在河口浅海产卵场完成交配、抱卵和孵育幼体几个过程后,雄蟹和雌蟹照样相继死亡,因此,这类生殖群体的河蟹中,雄蟹寿命为10个月,雌蟹为12个月。另一方面,河蟹由于生长水体的饵料、溶氧等因素的影响,它虽然达到正常生殖年龄,但仍滞留在淡水中不能降河洄游,其寿命可延长到3~4秋龄,即雄蟹寿命为2周龄10个月至3周龄10个月,而雌蟹寿命为3~4秋龄。
综上所述,从河蟹群体角度来看,其寿命严格地说为22~24个月,即2秋龄左右,但从广义来说,一般寿命为1~3秋龄左右,个别可达4秋龄左右。对于上述提到的当年在湖泊生长至性早熟的个体,其寿命对于雄性个体来说为10个月左右,雌性个体为12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