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所提的肝胆能等同西医所说的肝胆吗?

原文重现

肝胆有3个主要的功能:第一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解毒功能。肝是给心脏供血的血库,胆可以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如果肝的解毒问题解决不好,身体垃圾排泄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汁分泌不足,而消化不良就会形成多余的脂肪堆积。还有,肝给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差了,心脏就会供血不足,而排出体内垃圾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需要足够的心脏动力。如果心脏动力不足,新鲜气血就无法到达病灶,无法将体内的垃圾清运出去。所以肝胆失调就会造成肥胖,并且是造成肥胖的很重要的因素。《求医不如求己3》

点评:

这段话作者将中医的“肝胆”与西医的“肝胆”相混淆了。中不是中,西不是西,导致概念模糊。

“肝胆”最先是中医的名词,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一些翻译学者在开始翻译西方医学书籍时为了使人们更易接受,将中医的脏腑名词对应到西医的脏腑,虽然都是同一个字,但在中医里的含义与在西医里的含义差别巨大。随着西医的逐渐强大,人们普遍接受了西医的脏腑命名,反而使中医的名词意义几近湮没。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情况下,当谈及中医的脏腑功能时,人们难免将其误认为西医的脏腑功能,使两者常常易于混淆。

在西医中,肝的功能如下。

1.参与体内维生素、激素的代谢。

2.分泌和排泄胆汁,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均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后排出体外。

4.血液:胎儿时肝脏为主要的造血器官;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

而原作者说“第一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解毒功能。”这是在讲西医,“胆可以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这也是在讲西医。“肝给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差了,心脏就会供血不足”却又从中医角度来说明。(西医没有肝帮助心供血的说法)

我们先简单介绍在中医理论中,肝的生理功能如下。

1.主疏泄: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主藏血: 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脏,筋骨,眼睛。④为女子月经的来源。⑤防止出血。

原作者接着说“如果肝的解毒问题解决不好,身体垃圾排泄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汁分泌不足,而消化不良就会形成多余的脂肪堆积。”这仿佛是在想用中医的理论说明肥胖与心和肝的关系密切。事实如此吗?

我们看以下论文节选。


略论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辨治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病人日渐增多,并已引起临床重视。本文仅就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和治疗简述如下。

1.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中医典籍对肥胖早有记载。《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多肉……”,正是对肥胖人的写照。至于肥胖机制,诸家也有多方面的阐述。例如:《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注解谓:“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脾主肌肉,脾脏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形体的肥瘦。

1.1脾与肥胖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运行水液。人体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故李东垣《脾胃论》谓:“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通于口,脾气健运则口能知五味。在生理上,脾将饮食化生的营养输送全身,充养肌肉四肢。因此,食欲与营养的消化、吸收与脾有直接的关系。

按照经络学说,脾为足太阴经,胃为足阳明经,二者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升降互用,润燥相济,共同完成饮食摄入、吸收、消化和传输人体所需热量的生理功能,故李东垣谓:“脾胃旺,能食而肥”。

1.2湿、痰与肥胖的关系

元代朱丹溪曰:“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说明肥胖者与痰湿关系密切。痰湿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脾恶湿喜燥,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则水湿凝聚不化,留中滞膈,化而成痰;外因与饮食有关: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内湿,多因久病脾虚或饮食不节、贪食生冷、嗜饮酒类,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气化不利。李东垣《脾胃论》谓:“油腻厚味,滋生痰涎”,谈到了饮食与痰湿的关系。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也说:“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至脾气不利,壅塞为痰。”

此外,痰湿日久可以化热,热郁也能生湿,故又有湿热与寒湿之分。因此,《杂病源流犀烛》曰:“盖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然则湿之为病,内外因故具有之,其内因者则本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

1.3气虚与肥胖的关系

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都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若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或长期不作体力活动,均可致中气虚损。朱丹溪《脉因证治》曰:“肥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夫人之多痰,系由中虚使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人之肥者气必虚。”说明沉困怠惰,气虚阳微,可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失常,津液停聚为痰,湿痰滋漫周身腠理,湿痰停滞而致肥胖。

……

综上所述,脾的功能失常;或过食油腻厚味、酒肉肥甘,损伤脾胃;或气虚沉困怠惰,缺乏体力活动,使痰湿停滞滋漫;亦即脾失健运、湿痰、气虚,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因素。(武汉市中医医院陈红、陈梅仙《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9期)


可见,中医认为脾的因素才是中医对肥胖症关键所在。我们分析原作者此新理论—“如果心脏动力不足,新鲜气血就无法到达病灶,无法将体内的垃圾清运出去。所以肝胆失调就会造成肥胖,并且是造成肥胖的很重要的因素”的产生,大概是源于现代医学认为肥胖容易产生脂肪肝和冠心病,从西医的理论反推到中医,所以肥胖和心与肝的关系密切。这样的反推法有时候可以成立,有时候就不可成立,而且把中医西医理念的杂糅是很不适当的。

总之,肥胖病的产生中医认为是个“系统的工程”,可以说各个脏腑疾病都会产生肥胖,但是无论多复杂,主要矛盾还是要归结到“脾的问题”。就算现代西医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能与中医的“肝”扯上关系,其治疗起来,正规的中医通常也是按“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理论——从脾胃入手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