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错必纠:中医养生黑白书
- 秦月人 儒医如一 钱煦王主编
- 2123字
- 2020-06-25 22:11:04
二十三、脾气急与小肠经有关吗?
原文重现
有的人脾气很急,总是心烦气躁,动辄要与人争吵嚷嚷,中医认为是心火亢盛。由于火气太大,无处宣泄,就拿小肠经“撒气”了。结果小肠经就会肿胀、硬痛。顺着小肠经就会牵连到耳朵、喉咙、脖子、肩膀、肘、臂、腕、小手指,造成这些地方或疼痛或麻木。《求医不如求己》
点评:
中医理论多认为,脾气(性格、性情)很急,与肝火旺盛最为密切,所谓烦躁、易怒、头痛等。
原作者认为“有的人脾气很急,总是心烦气躁,动辄要与人争吵嚷嚷,中医认为是心火亢盛。”如果按照这里所说的是心火亢盛,那么从治疗来说,就要清心火了,而从临床辨证来看,更多的是肝火旺盛,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泻肝火。这是稍懂中医的人都明白的事理。
原作者将由此造成的一些病症生拉硬扯到“小肠经就会牵连到耳朵、喉咙、脖子、肩膀、肘、臂、腕、小手指,造成这些地方或疼痛或麻木。”如果按照这种解释,脾气很急就要从小肠经治疗了,不知原作者对于这种小肠经的病症又是如何治疗的。
中医所言的“七情”是怎么样“内伤”人的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迫血妄行可发生呕血,故有“怒则气上”之说;思虑过度伤脾,脾气结滞而发生食欲不振、脘腹胀痛,故有“思则气结”之说。其他还有暴喜伤心、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和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的记载,都说明情志剧变对人体气血、脏腑有影响。当然,这种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如大怒可以伤肝,亦可伤及其他脏腑。一般来讲,七情致病,首先影响心的功能活动,再通过心影响其他脏腑。如《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下面分别说明。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中,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时有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所谓七情致病,实质是指外来的过度的精神刺激,招致人体本身情志活动失调,继之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过程。中医常把七情所伤引起的疾病称为内伤。应该明确,来自外界的精神刺激是外因,人的本身情志活动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