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休克的概念及分类;熟悉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
3.了解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休克发病急,进展快,如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成为不可逆阶段引起死亡。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休克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密切观察病人变化,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救治,以去除病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改善脏器功能及恢复细胞的正常代谢。
(一)病因与分类
休克分类方法很多,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五类。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的损伤,如骨折、挤压综合征等;失血性休克常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如消化道大出血、肝脾破裂出血等。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引起的,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败血症等。
(二)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以及由此引起的急性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是各类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改变。其微循环的变化可分为3期。
1.微循环收缩期 又称休克代偿期。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血压下降,通过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使心跳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以维持循环血量的相对稳定。此外还通过选择性使外周和内脏小血管、微血管平滑肌收缩,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和直接通道开放,增加了回心血量随着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流减少,压力降低,血管外液进入血管,也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循环血量。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休克容易得到纠正。
2.微循环扩张期 又称休克抑制期。若休克继续发展,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继续减少,组织因严重缺血处于无氧代谢状态,大量乳酸类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使毛细血管广泛扩张,而后括约肌由于对酸中毒耐受力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致大量血液淤滞于毛细血管,管内静水压力升高、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至第三间隙;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加;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休克进入抑制期。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为微循环失代偿期。随着病情继续发展,滞留在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浓缩并且在酸性环境下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与血小板易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出现广泛、严重的出血倾向。由于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细胞缺氧更加严重;加之代谢产物和内毒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多种水解酶,造成组织细胞自溶、坏死,引起广泛组织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受损。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病人有无外伤大出血病史;有无肠梗阻、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渗液等大量失液史;是否存在严重的局部感染或脓毒症;发病以来是否进行补液等治疗干预。
(二)身体状况
按照休克的病理和临床特征,将休克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抑制期(表3-1)。主要表现在神志、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尿量等方面的改变;晚期病人可出现皮肤淤斑、呕血、便血等广泛出血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表现。
表3-1 休克的身体状况评估要点及程度
(三)辅助检查
1.血、尿和粪常规 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质和血细胞比容测定,可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程度,降低提示有失血,升高则提示有失液。②白细胞计数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③尿比重增高常提示血容量不足。④黑便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表明消化道出血。
2.动脉血气分析 反映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动态。休克时,因过度换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一般低于正常或正常。若超过5.9~6.6kPa(45~50mmHg)严重肺功能不全。PaCO2高于8kPa(60mmHg),吸入纯氧后仍无改善,应考虑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中心静脉压(CVP)可反映相对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2O)。低于0.49kPa(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47kPa(15cmH2O)表示有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20cmH2O)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示CVP和动脉压结合起来作为调整输液速度及补液量的指标,见表3-2。
表3-2 中心静脉压及血压与补液的关系
*补液试验:用250ml生理盐水,在5~10分钟内经静脉快速滴入,若血压升高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cm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4.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状态。PCWP正常值为1.06~1.59kPa(8~12mmHg),小于0.8kPa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增高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大于4.0kPa(30mmHg)提示有肺水肿。
其他检查,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可了解病人体液丢失的类型和肝肾等器官功能情况。
(四)治疗原则
针对导致休克的原因和不同发展阶段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包括: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积极处理原发疾病;纠正代谢紊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预防MODS。
(五)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治疗和预后的了解程度。休克病人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监护设备及抢救措施较多,易使病人及家属有病情危重及面临死亡的感受,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或恐惧。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 与体液不足或心功能下降有关。
3.气体交换受阻 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4.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5.恐惧 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等因素有关。
6.潜在并发症 感染、MODS等。
【护理目标】 病人体液失衡得到改善;能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呼吸平稳;体温恢复正常;恐惧感减轻或消除、情绪稳定,能配合诊疗护理工作;无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领扣,解除气道压迫;使头部仰伸,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平卧位或休克体位 急救病人可取平卧位,或临时安置病人于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卧位,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循环。
3.处理原发伤 对有创伤的病人,应做包扎、固定、制动、止血。常用止血方法为局部压迫和结扎止血带法;必要时使用休克裤止血,在控制腹部和下肢出血的同时,还可促使血液回流,改善重要脏器的血供。
4.其他措施 如镇静、保暖,避免过多的搬动。
(二)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 ①将病人安置在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的抢救室或单间病房,设专人护理,减少搬动和探视,定时室内消毒,避免院内感染。②入院病人,在扩容得到初步保障的条件下宜采取平卧位。③病情许可时,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及时更换床单和衣物,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对昏迷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窒息。常规给氧,氧流量为6~8L/min,若病情好转,可间歇性给氧。肺水肿的病人用乙醇湿化给氧,可改善通气。
3.维持正常体温 注意保暖,若病人出现体温下降、畏寒,可加盖棉被、羊毛毯等;也可通过调节室温升高体温,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局部加温方法,以免皮肤血管扩张、休克加重和耗氧量增加,同时也避免烫伤病人。对感染性休克病人的高热,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等。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
4.预防损伤 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边护栏,夹板固定输液肢体,避免坠床或输液管道等意外损伤。
(三)病情观察
1.意识 是脑组织血液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若神志清醒,说明循环血量已基本足够;如果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谵妄、嗜睡或昏迷,则说明缺血缺氧已致脑功能障碍。
2.生命体征 休克者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表明休克存在;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明休克好转。呼吸大于30次/min或小于8次/min表示病情危重。多数休克病人体温偏低,但感染性休克病人常有高热。若体温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均提示病情危重。
3.皮肤色泽和温度 可反映周围组织循环情况。大多休克病人皮肤和口唇黏膜苍白、发绀或呈花斑状,甚至有淤斑,四肢温冷;如果肢体皮肤干燥、红润、四肢转暖,说明末梢循环恢复。
4.尿量 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是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若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小于17ml/h、尿比重低而固定者,表明已发生急性肾衰竭;尿量大于30ml/h时,表明休克在改善。
5.辅助动态监测 定时监测血、尿、粪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CVP及PCWP等检查,了解休克状态和治疗效果。
(四)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和家属,稳定其情绪。适当向病人或家属说明病情变化以及有关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的意义,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五)治疗配合
1.扩容的护理 扩容是运用输液、输血等方法使病人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得到恢复,是治疗休克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措施。
(1)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输液通道,一条保证扩容,加一条保证各种药物按时按量滴注。若周围血管穿刺困难,应立即行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同时监测CVP。
(2)合理补液 根据用药目的,正确执行医嘱,合量安排输液顺序。根据病人心、肺功能、失血、失液量、血压及CVP值调整输液量和速度,见表3-2。
2.配合处理原发病 针对休克病史,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原发疾病。如对失血休克需要手术止血者做好急症手术前的准备;感染性休克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配合处理原发病灶。
3.应用血管活性药的护理 休克病人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缓解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改善组织灌注,维持重要器官如心、脑、肺、肾的血供。临床常用的血管收缩剂有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和多巴胺等;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酚妥拉明、酚苄明、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休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应用强心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毛花苷等。护士应遵医嘱给药并注意: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要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遵医嘱控制输入速度。②血管扩张药必须在补充足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否则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③避免血管收缩剂漏到皮下造成组织坏死。如果注射部位红、肿、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患处予普鲁卡因等局部封闭解除血管痉挛。④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前密切观察心跳的节律和速率,准确把握药物剂量,严防低血钾发生。
4.纠正代谢紊乱的护理 休克病人大多伴随酸中毒,一般病人经补液扩容后即可缓解,严重者应遵医嘱补充碱性溶液,常用药物为5%碳酸氢钠,作用迅速确切。为了调节休克病人应激反应,常需要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多采用大剂量短程突击疗法,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0~500mg/d,疗程1~3日为宜;改善细胞代谢,常用三磷酸腺苷-氯化镁(ATP-MgCl2)、辅酶A、细胞色素C等药物,可增加细胞内能量供应、恢复细胞功能,有利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5.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维护肺功能;如吸氧状态下仍有低氧血症,应配合医生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维持PaO2在70mmHg以上,预防肺功能障碍。对休克合并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者,可遵医嘱用药以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对于休克伴尿少的病人,遵医嘱在积极扩容的基础上使用利尿剂,预防急性肾衰竭。
6.防治感染 由于外伤或休克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应注意预防。在进行各项护理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对有创伤或创面的病人,应及时换药,保持伤口或创面清洁干燥;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道感染;遵医嘱合理、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
【健康指导】
1.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损伤和其他意外伤害。意外损伤后见有活动性出血者应争取就地包扎止血;搬动病人时保持体位平稳,不使身体变动过大或移动过快,防止机体继续损伤。
2.发生感染或高热时应及时就医。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休克
二、简答题
1.联系休克病人的病理生理,阐述休克的临床表现。
2.如何对休克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和监测?
3.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三、病案分析
1.男,40岁。因车祸发生脾破裂,就诊时,血压60/30mmHg,脉率115次/min,病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表浅静脉塌陷,少尿。
(1)该病人可能发生了什么?
(2)列出该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李先生,40岁,车祸后120急救入院。表情痛苦,神情紧张,面色苍白;查体:肢体冰凉,右大腿变形,中段外侧有一开入伤口,见活动性出血,血压95/70mmHg,脉率106次/min,呼吸急促。
(1)病人是否出现了休克?若有,属于休克的哪一期?
(2)当前该病人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3)请拟定该病人当前的护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