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麻醉后的监测和护理
一、麻醉后的监测
麻醉处理及用药、麻醉辅助用药与肌肉松弛药等,在手术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对人体功能将继续产生作用。重症或较大手术后,患者病情常不够稳定。因此,必须加强麻醉后的监测与护理,促使病人尽快恢复。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气道通畅度。对应用肌松药后的病人,应防止呼吸抑制的发生,必要时再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2.维持循环稳定 麻醉和手术后一定时间内,应经常监测血压和脉搏。术中循环不稳定或失血较多者,术后应根据每小时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调整血容量以维持循环稳定。对术前、术中出现过心律失常的病人,术后应继续行心电图监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3.躁动不安的处理 病人于完全清醒前的躁动不安,可能为伤口痛、膀胱膨胀或缺氧所致,应给予处理。某些麻醉药如氯胺酮、羟丁酸钠等用药后,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可能有不自主躁动出现,可用安定药处理。
4.防止并发症 具体见局麻和全麻的护理。
二、局部麻醉及护理
局部麻醉也称部位麻醉,是指在病人神志清醒状态下,局麻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局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可保持病人意识清醒、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一)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穿透黏膜而阻滞其浅表的神经末梢以产生黏膜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方法有点滴、涂敷、喷雾、灌注等。常用药为0.5%~1%丁卡因,一次限量为40mg,2%利多卡因,一次限量为200mg。
2.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指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以达到无痛的方法。常用0.5%~1%普鲁卡因,一次总量不超过1g。
3.区域阻滞 区域阻滞麻醉指围绕手术区在其周围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方法。常用于囊肿切除,肿块活组织检查等。
4.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传导阻滞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通常只需注药一次,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常用的神经传导阻滞有颈丛、臂丛、腰丛、肋间、椎旁及星状神经节阻滞等。
(二)常用麻醉药
1.按局麻药的化学结构 分为酯类和酰胺类局麻药,酯类常用的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酰胺类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2.根据局麻药作用时间长短 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局麻药。普鲁卡因为短效药;利多卡因为中效药;布比卡因和丁卡因为长效药。
常用局麻药比较见表5-2。
表5-2 常用局麻药比较
*以普鲁卡因的毒性和强度都为1来估计。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焦虑和恐惧 与手术室环境、麻醉安全、镇痛完善和手术有关。
2.潜在并发症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全脊麻等。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局麻对机体影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门诊病人需观察无异常后才能离院,若有不适即刻返院就诊。
(二)局部麻醉不良反应及护理
1.局麻药中毒反应及护理 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死。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1)中毒反应产生的原因 ①一次用药超过病人的耐量。②误注射入血管内。③注药部位血管丰富,未酌情减量或未加入肾上腺素。④病人体质虚弱等原因导致耐受力降低。
(2)主要表现 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轻者嗜睡、眩晕、多言、寒战、惊恐不安、定向障碍等;重者惊厥、抽搐、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缺氧,可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3)处理办法 毒性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吸氧。轻者给予地西泮0.1mg/kg,以防止和控制抽搐的发生;如出现抽搐或惊厥,一般用硫喷妥钠1~2mg/kg,静脉注射;惊厥反复者,可给速效肌松药后行气管内插管及人工呼吸。如出现低血压,可按医嘱给升压药及输液、输血等以维持血压;心率缓慢者缓慢静注阿托品;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
(4)预防措施 ①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年老体弱应相应减量。②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用于减慢吸收和延长麻醉时间。③避免局麻药入血,注药前仔细回抽有无血液回流。④麻醉前适量用镇静药。
2.局麻药过敏反应及护理 临床罕见,发生率只占局麻药不良反应的2%。多发生于使用普鲁卡因和丁卡因麻醉的病人。主要表现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管性水肿,皮肤出现荨麻疹伴瘙痒,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同时应用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必要时用肾上腺素急救。
三、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醉药物选择性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产生可逆性阻滞的方法。椎管内麻醉是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的统称。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肌松弛良好,镇痛效果确切,但对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也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射。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简介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是把局麻药物注射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1.适应证 适用于手术时间在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直肠、会阴和下肢手术。近年来已逐渐被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所取代。
2.禁忌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休克、贫血、脱水;穿刺部位有感染存在;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心衰或冠心病发作期;严重腰背痛史、凝血机制障碍、明显腹内压增高等。
3.常用药物 包括普鲁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等。普鲁卡因常用于长时间手术;丁卡因和布比卡因常用于较长时间手术。配制后药液的比重高于、等于、低于脑脊液比重时,分别称为重比重、等比重、轻比重液。护理人员应根据需要准备好10%葡萄糖、5%葡萄糖、注射用水或蒸馏水等。
4.麻醉方法
(1)护理人员应协助病人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低头、弓腰、抱膝,脊柱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2)穿刺点选择在腰椎第3~4或第4~5椎体间隙。以两侧髂嵴间的连线通过第4腰椎棘突或腰椎第3~4椎体间隙作为定位基准。
(3)消毒铺巾,穿刺点作浸润麻醉,选用适合的腰椎穿刺针穿刺,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隙。穿刺成功标志是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双重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4)在麻醉药物注射后15分钟内改变病人体位,获得手术所需要的麻醉平面和效果。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的并发症防治及护理
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可因脊神经被阻滞后,麻醉区域的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所致,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关系密切。麻醉平面愈高,阻滞面愈广,血压下降愈明显。麻醉平面超过胸4神经,易引起心动过缓。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完善术前准备,有效控制血压,补足血容量。②术中加强观察,一旦发现低血压,及时调整麻醉平面,血压明显下降者,先快速输液以增加血容量,必要时可静脉注射麻黄素,心率过缓者可静脉注射阿托品。
2.呼吸抑制 是由于腰麻平面过高导致呼吸肌麻痹引起,表现为胸闷气短、吸气无力、说话费力、咳嗽无力、胸式呼吸减弱甚至发绀。若全部脊神经均被阻滞,则可发生全脊髓麻醉,可致呼吸、心跳停止。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若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应立即吸氧,同时用面罩辅助呼吸;一旦发生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若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3.恶心呕吐 主要原因有:①麻醉平面过高造成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呕吐中枢缺血、缺氧所致。②迷走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增强。③手术牵拉内脏,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④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麻醉前应用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②麻醉中密切观察,一旦发生,应及时将头偏向一则,清理呕吐物,并积极寻找原因,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如吸氧、升压,必要时暂停手术、用药物镇吐。
4.头痛 因穿刺针过粗或多次穿刺,脑脊液流入硬脊膜外腔,导致颅内压减低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一般发生在麻醉后2~7天,位于颞顶枕部,搏动性疼痛,抬头、坐起和弯腰时疼痛加重。约半数病人4天左右症状消失,个别病人病程可长达半年。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应采用细腰椎穿刺针,避免多次穿刺。②术中及术后应足量补液,防止脱水。③腰麻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8小时。④发生头痛者应平卧休息,可按医嘱给镇痛或安定类药,针灸或腹带捆紧腹部也有一定效果;严重时向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5%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等。
5.其他 还可发生尿潴留、马尾神经综合征、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偶有粘连性蛛网膜炎可致下肢瘫痪等,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一)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简介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或(和)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又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临床常用连续法。
1.适应证 适用范围广泛,最常用于膈以下的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甚至颈部、胸部和上肢的手术。手术时间可随手术需要而延长(连续给药法)。
2.禁忌证 同腰麻。
3.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近年来也使用罗哌卡因。
4.麻醉方法 体位与腰麻时同,穿刺点按照手术要求进行选择。穿刺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穿刺成功的关键是不能刺破硬脊膜,标志是穿过黄韧带时常有明显的单次突破感;拔出针芯无脑脊液流出;负压试验阳性;注射生理盐水无阻力。穿刺置管成功后,先注入试验剂量3~5ml,观察5~10分钟,确证无腰麻现象,再根据试验剂量的效果给追加剂量。手术过程中再根据情况注入药物。
(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硬膜外麻醉时误穿刺入蛛网膜下隙并将硬膜外麻醉药全部或大部分注入所致。主要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低血压、进行性呼吸困难,继而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意识丧失。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避免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麻醉穿刺及置管均应细致谨慎,注药前要回抽无脑脊液方可注射,先注射试验剂量并观察无异常后再注入维持剂量。②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麻醉中病人一旦发生血压迅速下降、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心脏停搏等全脊髓麻醉表现,应配合医师立即行心肺脑复苏术,同时快速输液,按医嘱用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
2.硬膜外血肿 是由穿刺操作损伤局部血管引起,血肿压迫脊髓可造成截瘫。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物者。病人表现为麻醉后麻醉作用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再次出现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①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禁用硬膜外阻滞。②加强观察并及时正理,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进行性肌力减退、肌无力或截瘫表现,一旦发现血肿压迫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清除血肿准备,争取在血肿形成8小时内解除压迫,超过24小时则很难恢复。
3.其他 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与腰麻相同。另外,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导致椎管内感染、神经损伤、导管折断等,还可有局麻药毒性反应,应做好相应观察、预防及处理。
四、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体内,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使病人神志消失、痛觉丧失、反射抑制、肌肉松弛的麻醉方法。其药物特点可控性和可逆性,病人清醒后不留任何后遗症,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手术。
(一)常用全身麻醉药
1.静脉麻醉 优点是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病人舒适,苏醒较快,无污染。缺点是术中可能知晓、基本无镇痛和肌松作用、个体差异大。常用静脉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
(1)硫喷妥钠 超短效巴比妥钠静脉麻醉药。由于镇痛作用缺乏,对呼吸循环有抑制,主要用于麻醉诱导。也可用于麻醉复合用药、惊厥治疗和脑保护。
(2)氯胺酮 是唯一具有镇静、深度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轻,体表镇痛效果好。苏醒较慢并且麻醉中有幻觉、噩梦、苏醒期精神症状等缺点。主要用于体表短小手术、小儿麻醉、静脉复合麻醉及麻醉诱导等。
(3)丙泊酚 超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镇静催眠及轻微镇痛的作用。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基本替代硫喷妥钠)和维持,也常用于门诊病人的检查、麻醉中、手术后和ICU病房的镇静。
(4)依托咪酯 快速作用的静脉麻醉药,缺乏镇痛作用。主要用于麻醉诱导,适用于年老体弱和危重病人的麻醉。
(5)羟丁酸钠 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镇痛作用很弱。可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
2.吸入麻醉 具有麻醉效能强和易于调解麻醉深度的优点,但是起效慢、诱导过程有兴奋期、术后恶心呕吐多,一般用于全身麻醉维持和诱导。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氧化亚氮 又称笑气。麻醉性能较弱,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其他麻醉药物联合应用;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镇痛作用强、对气道无刺激、可控性好,但浓度高易缺氧,使用时必须有氧浓度的监测。
(2)异氟醚 麻醉性能强、诱导及苏醒快、肌松良好;但价格昂贵,对呼吸道有刺激,增加心率。
(3)七氟醚 麻醉性能强,诱导迅速、无刺激味、麻醉深度易掌握。但遇碱石灰不稳定。
(4)氨氟醚 麻醉性能强,不刺激气道,不增加分泌物,肌松效果好,可使眼压降低,对眼内手术有利,可与肾上腺素合用。缺点是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在吸入浓度过高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可抑制呼吸和循环。
3.肌松药 临床主要用于麻醉诱导时便于气管内插管和全麻时减少肌张力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分去极化和非去极化两类。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琥珀胆碱(司可林)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快、作用迅速完善和时效短,其并发症较多,临床不多用。
(2)潘库溴铵(本可松)是一种长时效、不释放组胺的非去极化肌松药。重复用药则时效逐渐延长,出现蓄积作用。
(3)维库溴铵(万可松)中时效、不释放组胺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应用于肾功能衰竭、心肌缺血和心脏病人。
(4)阿曲库铵(卡肌宁)短时效、释放组胺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4.镇静镇痛药 主要用于麻醉辅助。常用药物:咪唑安定、芬太尼、瑞芬太尼、氟哌利多等。
(二)全身麻醉的实施
1.静脉麻醉 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静脉麻醉的诱导:静脉诱导迅速,病人较舒适,无环境污染,但麻醉深度分期不明显,对循环的干扰大。
静脉麻醉的维持:主要是利用麻醉药物分次、连续注入或泵入来维持病人的麻醉。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2.吸入麻醉 将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
吸入麻醉的诱导:包括开放点滴法和面罩吸入诱导法。主要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和高浓度快诱导。
吸入麻醉的维持: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目前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
3.静吸复合麻醉 是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静脉麻醉药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控制及管理,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维持充分体现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因此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着主导作用。
4.麻醉恢复 是病人由麻醉状态直至清醒状态的过程。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无副作用外,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焦虑和恐惧 与手术室环境、麻醉安全、镇痛完善和手术有关。
2.潜在并发症 返流误吸、麻醉药过敏、窒息、低氧血症、恶性高热、心脏骤停等。
3.疼痛 与麻醉、手术等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全麻病人回病室;意识清醒、咳嗽和吞咽反射正常、自主呼吸正常的病人一般无特殊护理,采取患者平卧或自主体位,常规给氧并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即可。麻醉未清醒病人除常规给氧并监测生命体征外,一般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二)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和恐惧,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术前访视时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讲解有关的麻醉知识,纠正病人对麻醉及手术的错误认识,并对麻醉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和配合方法作出详细的解释。
(三)全身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呼吸系统并发症
(1)反流、误吸与窒息 全麻时病人意识消失、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胃内容物较多且未及时吸出时易发生反流、误吸与窒息,误吸后极易导致窒息和肺部感染、肺炎及肺不张。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完善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前严格禁食,饱食病人必须全麻时,应洗胃或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气管插管。②麻醉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一旦发生呕吐,立即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
(2)呼吸道梗阻
1)上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为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阻塞、喉水肿等。病人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舌后坠者有鼾声;咽喉部分泌物多时有水泡音;喉水肿者有呼吸困难、高调鸡鸣音和发绀。完全梗阻者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密切观察,舌后坠时使病人头后仰,用手托下颌,必要时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管。②分泌物过多时用吸引器吸引,使用阿托品等。③轻度喉头水肿者,可按医嘱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重度喉头水肿者,配合医师行气管切开并做好相应护理。
2)下呼吸道梗阻 常因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致其紧贴于气管壁、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呕吐物误吸和支气管痉挛而引起。梗阻不重者除肺部有啰音外,可无明显症状;梗阻严重者呼吸困难、潮气量减小、发绀、脉率增快和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术前常规应用阿托品。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③支气管痉挛者立即按医嘱用氨茶碱、氢化可的松等药物。④避免病人因变换体位引起气管导管扭折。
(3)呼吸暂停 多见于静脉麻醉病人或苏醒不完全者以及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胸腹部呼吸运动微弱或消失,发绀。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准备各种急救用品,麻醉中加强监测;麻醉中用药采用注射泵缓慢注射;一旦发生,务必行人工呼吸急救。
(4)肺不张 多见于胸部和上腹部手术后病人。是由术后咳痰无力、分泌物堵塞下呼吸道所致。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低氧血症;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禁烟2周;有呼吸道疾病病人尽量避免采用气管插管;术后有效镇痛,指导并鼓励病人在保护伤口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
2.循环系统并发症
(1)高血压 多见于高血压病人、麻醉过浅、镇痛不完全及应激反应引起。血压超过140/90mmHg就应处理,包括加深麻醉,应用降压药及其他心血管药物。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完善术前准备,对已存在高血压的病人有效控制血压。②术中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对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时,即应根据病因针对处理。
(2)低血压 指收缩压降低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 mmHg。主要原因为麻醉过深、术前及术中失血失液、内脏牵拉反应、外周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等。救治以快速静脉扩容为主。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全麻前应给予一定量的容量负荷。②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单一麻醉药物。③加强观察,及时处理低血压,术中发生低血压时,应调整麻醉深度,快速输液、输血;仍不能纠正时应按医嘱用血管收缩剂,因术中牵拉反射引起者,应及时解除刺激,必要时静脉注射阿托品。
(3)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 手术刺激、低血压、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内脏牵拉反应、体液失衡及原发疾病都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①密切监测病人心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救治。②去除诱因,因麻醉过浅导致者应加深麻醉,因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引起心率增快者应补液、输血及给氧;对心肺并发症引起者应遵医嘱用强心剂等,对内脏牵拉引起者应暂停手术。
3.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1)高热与惊厥 常发生于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全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导致。可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多数手术后病人出现低温,应注意保暖,但要预防烫伤。小儿发生高热惊厥应予吸氧、物理降温,抽搐时应用硫喷妥钠肌注。
(2)术后苏醒延迟与躁动 常见原因是吸入麻醉药洗出不彻底及低体温和镇痛不完全等。对苏醒延迟者给予丙泊酚1~1.5 mg/kg后改用呼吸机高流量吸氧以洗出吸入麻醉药;躁动者应用丙泊酚的同时应用镇痛药物,并适当约束,避免意外损伤。应正确实施苏醒期各项操作,气管拔管前给予肌松药拮抗剂,有效镇痛,避免低体温;加强护理以防止坠床等意外。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基础麻醉 复合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二、简答题
1.简述麻醉的定义及分类。
2.麻醉前护理包括哪些方面?
3.全麻并发症的护理包括哪些?
三、病案分析
1.某男,80岁,在硬膜外下行前列腺电切术。穿刺注药后,先耳鸣,口舌发麻而后心慌胸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消失,呼吸停止继之心跳骤停。
(1)病人发生了哪种并发症?如何进行急救及护理?
(2)如何预防此并发症?
2.某男,70岁,在全麻下行肝肿瘤切除术。术中病人血压较低,术毕70分钟患者基本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观察后送病房,病人15分钟后出现发绀、继之呼吸骤停。
(1)病人发生哪些并发症?如何急救和护理?
(2)全身麻醉还有哪些并发症?
(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