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没有不可能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如果你能够鼓足勇气去挑战那些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往往就能收获更多的机会。
什么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的事,是因为不能坚持,没有信念。坚持向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不可能”就不会出现在你的字典里。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只在于你是否具有积极的信念。
王晓晓曾经是一名警察,也是队里唯一的女警,21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刑侦大队。可是一次事故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王晓晓进入刑侦大队的第二年,队里接到一个围堵大毒犯的任务。在山区里,毒犯已经被部队围困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毒犯没有一点动静,于是队里准备让小分队进去侦察,王晓晓正好在那个小队里。队长怕王晓晓出事,极力反对她参加侦察任务,可是王晓晓坚持要去,她的理由是一名警察不能遇事就退缩,再困难也不能让罪犯逍遥法外。
这一次的侦察活动很成功,毒犯被王晓晓三枪毙命,但是王晓晓也被罪犯的子弹打中。当王晓晓醒来时,她意识到自己的下半身已经没有一点感觉了,当医生告诉她,她的下半身已经永久性瘫痪时,王晓晓伤心地哭了。
那天晚上王晓晓问自己:我是奋发向上,还是灰心丧气地活着?最后,王晓晓选择了奋发向上,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第二天同事看到王晓晓时,她已经不再伤心了,她对同事说:“虽然我已经不能再走路了,但是我还可以做一名教师啊!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不能做警察也要做一名教师。”
几个月后,王晓晓出院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坐着轮椅开始向一些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到学校里工作,就算做一名学校的体育顾问也行。可是王晓晓已经瘫痪了,而且她没有经过任何教师培训,学校认为她连最基本的楼台都无法上去,根本不可能做一名教师。对于这位曾经三枪击毙毒犯的英雄来说,她为了自己做教师的信念,根本不把学校的拒绝放在心上,她仍然向其他学校递交申请书,终于在两个月后,有一家学校愿意聘用王晓晓,让她担任一名语文代课老师。
由于王晓晓教学有方,她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那些昔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为此,许多教师都向她请教,她只是对这些教师说:“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兴趣的事,只要抓住他们的兴趣就好办了。”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在此期间王晓晓还获得了市高级教师的职称。
是啊,任何一件事情最终能否做成,关键在于做事者对“可能”与“不可能”的认识。只有那些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通过王晓晓的故事,我们又认识到了信念的重要性:只要拥有积极的信念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如果这些建筑没有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是出现在记录或者图片上,我们会相信以几千年前的科技水平能建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吗?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你能够毅然地前进,成功之门就会为你打开。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存在着严重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许多事你都不可能做成功,也不可能成就那些伟大的事业。
维克托·弗兰克尔曾经是纳粹德国集中营中的一位幸存者,他说过这样的话:“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换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成功人士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和支配的。
所以,永远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只要你对自己拥有信念并加以努力,不可能的事也会变成可能。
在自然界当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这种生物。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而大黄蜂这种生物却正好反其道而行。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又是出奇的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观点则是,大黄蜂身体与翅膀这种比例的设计,从流体力学的观点看,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简单地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根本是不可能飞得起来的。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不是飞行的高手。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空气动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就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先天条件不足但仍能够飞行的奥秘。
社会行为学家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那么可信,但我们不妨随着社会行为学家的思路朝另外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大黄蜂能够接受教育,懂得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空气动力学,而且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体与翅膀的设计,完全不适合用来飞行,那么,这只学会告诉自己“不可能”会飞的大黄蜂,还能够飞得起来吗?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当中,有许多人在无意间灌输了你许多“不可能”的思想,但请你把这些种种的“不可能”完全抛开吧!再一次明确地告诉自己:“生命,是永远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的!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有些情况下,正是人类的无知才有行动的勇气,才有了实现理想的可能。
相信生命的力量
了解生命节奏的规律也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据此来调整自己。我们应当能够容忍生命中的低潮,并且记住,生命的潮水还会卷土重来。
一位睿智的诗人说,自醒时,规划蓝图;忧伤时,完成工作。这是日常生活的真正智慧,尤其是生命中的美丽与快乐似乎都离你远去、生命变得无聊的时候。
卡尔·赛蒙顿是美国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著名医生。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赛蒙顿医生治疗一位61岁的癌症病人。当时这位病人因为病情的影响,体重大幅下降,瘦到只有98磅(约合44公斤),癌细胞的扩散使他无法进食,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
赛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将会全力为他诊治,帮助他对抗恶疾。同时每天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明白无误地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以及他体内对治疗的反应,使得病人对病情得以充分了解,以便缓解不安的情绪,充分和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治疗情形出奇的好。赛蒙顿医生认为这名患者实在是个理想的病人,因为他对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更为关键的是,赛蒙顿医生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他体内的白细胞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癌细胞的情景。结果数星期之后,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结果,就连医生本人都感到惊讶。
其实医生不必惊讶,他曾对患者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在你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你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因为你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掌握自己的生死。如想象自己是一位三军统帅,领导体内的各路大军去战胜那些侵犯自己的敌人。作为一个统帅,当然要有过人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面对并战胜一切的困难和挑战。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可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事实上,当你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时,你将释放令自己都惊讶的潜能,它会帮助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面对心灰意冷的患者时,赛蒙顿医生总会这样说:“对自己的生命,你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主宰权。”
生命像海洋一样潮起潮落,情感来来去去,时而把我们抬到最高点,时而把我们落到最低谷。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今天也许会明亮可爱,明天可能就会阴沉恐怖。
有一个技艺高超的老锁匠,一生开过无数的锁。他为人正直,虽然有开锁的绝技,却从不以此来卖弄或以此来“赚点外快”,他正直的品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老锁匠渐渐老了,为了使自己的这项绝技能够流传后世,他物色了两名徒弟,并把一身的开锁技艺传给了两个年轻人。
过了一段时间,老锁匠决定从这两人之间选择一个做接班人,就让这两人考了一次试。
老锁匠在两个房间里分别放了保险箱,让两个徒弟去开,看谁花的时间短。大徒弟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打开了。众人都认为大徒弟胜券在握,二徒弟可要危险了。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装的是什么?”大徒弟露出贪婪的神色:“很多钱,全是一百的。”老锁匠转过脸又问二徒弟这个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才说:“师傅,我没向保险箱里看,您只吩咐我开锁,并没有让我看里面。”
老锁匠微微一笑,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接班人。
老锁匠向不明所以的众人和不服气的大徒弟解释道:“人行事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开锁这样的工作,更需要极高的职业道德。我是要把徒弟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培养成一个心中只有锁而没有杂念的人。如果弟子心术不正,就会心生杂念、私欲膨胀,进而就可能以自己的技艺去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修锁的人心中要有一把永远不能打开的锁。”
人心是把锁,不该打开的时候,永远不能打开,比如“私心贪欲”这把锁。
老锁匠的话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正直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直,就不会有人相伴;没有正直,你也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必须懂得正直,正直就是你坚持一套原则的程度。正直把道德带入比赛的竞技场,当正直转变为行为时,也不必以明确的道德原则来支持。当你具备了正直的品德,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心灵变得成熟起来,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你已经为自己赢得了很多朋友。
我们在生命的阶梯上走得越高,生命就越捉摸不定,变化就越快。人的精力总是很奇怪,时而异常高涨,时而落入低谷。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拒绝承认现实存在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人敢确定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哪怕他对此事悉数皆知。
在做一件事前,我常会对自己说:“算了吧!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所谓的“不可能”,只是我不敢去面对挑战的借口,只要大胆去尝试,就可以把很多“不可能”变成轻而易举的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敢去做别人认为不能做、不可能做的事,就成功了60%。总喜欢说“不可能”的人,必定是一个失败之人。因为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失败的后果,根本没有勇气去设想成功的喜悦。这样,他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困难作为放弃的理由,直至将本来有可能的事情,变得完全没有可能。
只有克服了“不可能”这种心理因素,才能将奋斗付诸行动,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克服“不可能”的唯一办法就是牢固树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的意识。当你树立起这种意识之后,你就会发现,积极主动的心态取代了消极悲观的心态;对任何事情你都会主动尝试而非被动接受;无论处境如何,你都会对未来充满希望;越来越多的目标都能如愿实现,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你从未中途放弃。
当真正认识并彻底领悟“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一个想要成功的人,不需要那些“不可能”或是“我办不到”之类的话。把这些借口永远丢掉,因为正如拿破仑说的,“不可能”是傻瓜才用的词!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在《启示录》中读到过这样的话:“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我邀请他与我共享荣誉。”所以当我们接受任务需要执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抛弃“不可能”的念头,只想到如何解决问题,想着如何全力以赴,穷尽所有的努力去执行,而不是等到所有的外部条件都完善了再开始着手做事,我们能做的唯有立即执行,不怕失败。
当尼尔森在尼罗河战斗打响之前详细地解释他的精心计划时,贝里船长高兴地问:“如果我们成功了,世界会怎么评论?”
“没有什么‘如果’,”尼尔森答道,“我们一定要取得胜利。谁能活下来讲述这段故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随后,当他的船长们离开讨论会场走向他们各自的船只时,尼尔森又加了一句:“在明天这个时候之前,我们要么已为自己赢得尊贵的地位,要么就已进入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在别人看到的只是失败的时候,他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精神发现了赢得伟大胜利的机会。
“有可能通过那条路吗?”拿破仑向工程人员问道,他们是被派遣去探索圣伯纳德的那条可怕的小路的。“也许,”工程人员有些犹豫地回答,“还是有可能的。”
“那就前进!”拿破仑说道,根本没有注意那些似乎难以逾越的困难。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对于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想法表现出嘲笑和不屑一提,那里“从没有车辆行驶,也根本不可能有”,更何况是一支6万人的部队,他们带着笨重的大炮、数十吨的炮弹和辎重,还有大量的军需品。但是饥寒交迫的麦瑟那正在热那亚处于包围之中,胜利的奥地利人聚集在尼斯城前,而拿破仑绝不是那种在危难中将以前的伙伴弃之不顾的人,他除了前进别无他念。
在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完成后,有些人认为这早就能够做到,而其他人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他们拒绝面对这样的困难,固执地认为这些困难不可克服。许多指挥官都拥有必要的补给、工具和强壮的士兵,但他们却缺少拿破仑那样的勇气和决心。拿破仑从不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不断进取,创造并抓住了胜利的机会。
凡事皆有可能
一件事情是否能做成,关键要看做事者对“可能”与“不可能”的认识。坚强自信的人,往往可以成就神奇的事业,成就那些虽然天分高、能力强但却疑虑重重与胆小的人所不敢尝试的事业。因此,只要努力,一切难关都可以被除掉,都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热烈、坚强地希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河流是永远不会高出其源头的。人生事业之成功,亦必有其大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梦想与自信。不管你的天赋怎样高,能力怎样大,文化水平怎样高,你的事业上的成就,总不会高过你的自信,你能够,是因为你想你能够;他不能够,是因为他想他不能够。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家世亲友更有助于你成功的东西,它是人生的最可靠的资本。它能使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使人的冒险事业终于成功,它比什么东西都更有效。
在普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如果当事人能从潜在意识去认为“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话,事情就会按照那个人信念的强度,而从潜意识中流出极大的力量来。这时,即使表面看来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完成。
不论是工作,还是缺资本。只要在不景气中不停奔波就能渐渐露出头角,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那是因为他能够不管别人说“那不可能”的话,而抱着“我一定要把那件事完成给你看”的信念之故。
由此看来,许多不可能的事往往会变成可能,这种奇迹般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时甚至在短时间内就会产生效果。
许多令人无法相信的伟大事业也有人能够去完成,其主要原因是,那些人都拥有不怕艰难的强烈信念。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受周围声音的左右。能如此毅然地前进,成功之门就会为你打开。假使你在一生中对自己的能力存在着严重的怀疑和不信任,那就绝不能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
这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自己的,以为自己是不配有的,以为自己不能与那些命运特佳的人相提并论。然而他们不明白,这样的自卑自抑,自我抹杀,是可以大大地减弱自己的生命力,也同样会大大减少自己的成功机会。
有许多人往往想,世界上种种最好的东西,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人生中种种善的、美的东西,只是那些幸运宠儿所独享的,对于自己则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他们沉迷于自以为卑微的信念中,则他们的一生,自然要卑微以殁;除非他们一朝醒悟,敢抬头要求“优越”。人世间有不少可以成大事的人老死家中,默默无闻,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期待要求太小。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但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境由心造,不是吗?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
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畋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杜绝“不可能”的想法
曾经有一本畅销的励志书叫《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在这本书里,作者李伟所写的很多理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成为成功道路上的指向标,其中有一条就是:“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去挑战自我,如果我们去挑战自我,就能把绝不可能变成绝对可能!”其实,把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积极进取,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只要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最终都会成为“可能”!
“体操王子”李宁说,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只是失败者的禁锢,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从不将“不可能”当作一回事。曾经,航空业对个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想进入这一领域更是天方夜谭。但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规律,他就是中国民航史上第一个民间包飞机的人——王均瑶。
1991年,王均瑶还只是一个在湖南做生意的小商人。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但长沙距温州路途非常遥远,在路上颠簸了10多个小时,当时王均瑶很疲惫,就脱口而出:“唉,汽车实在太慢了!慢腾腾地,得走好几天才能到家,真累啊!”旁边的一位老乡挖苦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说干就干,王均瑶就这样踏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后,王均瑶终于包机成功了。
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开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而这一天也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十年之后,他又进行了一项石破天惊的举措,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第一人,他的均瑶集团投资18%的股份,成为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真可谓是“胆大包天”的王均瑶,在当年个人进入航空业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他打破了这个规律。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不可能”一词。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反而成了他进取的一个目标,从而实现了“不可能”变“可能”的巨大转变,也创造出一片“奇迹”的天空。
因此,从今天起,你一定要充分相信自己,敢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并从中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职场勇士”。
三星公司开发笔记本电脑要比索尼公司晚得多,但三星的新产品不断推出,而索尼公司的新产品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据知情者透露,当年索尼的笔记本电脑因为设计精巧而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星公司为与其经典产品一比高下,决心开发出比索尼更轻更薄的新款笔记本电脑。于是,三星高层要求研发人员按照比索尼同类产品“至少薄1厘米”的标准来努力。尽管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三星研发人员经过八次反反复复的实验与提高,还是实现了这个高难度的目标。
当时主攻技术创新的陈大济带领研发队伍接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其他企业纷纷缩减研发费用之际,他和研发人员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不懈地努力,付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三星公司将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不可能强大起来!对工作的结果负责,对公司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不断克服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结果。
当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戴尔看到了三星的这些产品后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到三星采购。由此,三星顺利地从戴尔手中得到了160亿美元的采购订单,一下子成为全球制造高端笔记本最强大的企业之一。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企业或个人的成功业绩与财源、机会、性格、知识、民族、种族都没有必然联系,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对结果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只要抱着对工作结果负责的认真态度,经过一番努力后,我们的任何目标都能实现!
“不可能”绝非永远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他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
但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种设计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他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我想只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结果奇迹出现了,他们不但成功设计出带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
那个工程师对福特先生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
此时,福特先生严肃地对他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但看来你并不适合再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个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很不错,但他却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的资讯,最终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
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排除了自己“不可能赢”的想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将所谓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白白地耗掉。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公司优秀的一分子,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现在提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奔驰轿车的豪华、舒适和克莱斯勒的强大。然而,李·艾柯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却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柯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研制新型轿车。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的原则的。
面对企业界、美国政府、国会和舆论界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柯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97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15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遭到非议,道理何在?
对政府,艾柯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强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5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柯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接着,艾柯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就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艾柯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声音也销声匿迹;舆论界也开始转变态度,从反对变为同情,进而声援克莱斯勒公司申请政府担保。艾柯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5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款新型轿车。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拦路石。
是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成败的差距不仅在于客观事实,也同样在于毅力和方法。或许今日在你眼中,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或许不久它就能被实现。就如同人类总是做着在天空飞翔的梦,但人类最终发明了飞机,实现了这一“不可能”的梦想。
为什么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能成为现实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抛弃了“不可能”的念头,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想着如何全力以赴,穷尽所有的努力。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解决问题,真的渴望寻找到好的方法,那么,请去除你心灵上的限制,不要再用“不可能”来逃避问题。因为正如拿破仑所说:“‘不可能’是傻瓜才用的词!”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不可能”的标签。然而,带着思想工作的人却要向这一思维挑战,因为他们知道“不可能”绝非永远。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沉沦的人
当“不可能”的事情把你逼入问题的死角时,你会做出怎样的答复呢?西点军校的学员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不要沉沦!
如果你的长官命令你从没有桥的地方过河,你不要说自己无法做到。从没有桥的地方过河有两种方式:一是游泳,二是乘船。但是往往现实是这样的:你既没有船,也不会游泳。但是你必须行动,从没有桥的地方过去。
其实,世界上没有无望的事,只有不够勇敢的人,不够执着的心。西点军校正是用这种理念来教育他的学员,用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挑战他们勇气的极限,从而来检验谁是真正的勇士,谁又是无能的懦夫。
众所周知,西点军校的纪律是非常严的,考核也是世界一流的严格,一贯以“魔鬼训练营”著称。在校期间,学员们都要经历艰苦严格的训练。学校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每个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都要经过这样的一项测验:在空旷地带挖一个深洞,里面安置一个高四米、直径为两米的金属圆桶,其内壁光滑无比。受训之人被放进这个圆桶之中,给他一夜的时间,如果不能上来,这项考核就意味着失败,受试者不仅考试成绩算零分外,还将会无一例外地受到一种处罚:被人从上面抛泥土盖顶,埋至半腰深。
自从这个项目设置以来,几乎每个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都不能如愿地空手走出这个圆桶,所以,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成绩无一例外是零分。因此学员们纷纷抱怨,说这是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是学校故意发难。就这样,这个零分的纪录一直保持着,直到一个年轻人的出现,才终结了这个无人打破的纪录,也同时终结了多年来学员们对学校的抱怨。
这个年轻人在毕业考试时,同样也经历了这个非常训练。在参加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学长告诉他,他将面对的是一个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是学校为了打击学员自信而故意安排的恶作剧,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人能徒手从圆筒中走出来,所以根本不必在意,只要等到考试结束再出来就行了,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根本不必白费心力了。
可是成败有时就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在同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的逃避,可有的人却选择勇敢去面对,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有时候这种敢于坚持到底的勇气,才正是绝望面前的希望。
当他像别人一样被放置在这个四壁光滑的金属圆桶之内时,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一贯喜欢思考的人,面对这个金属圆桶,他就动起了脑筋:既然设置了这个训练,它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难题而已,肯定能打破。不然,设立这样一个项目毫无意义。于是他开始不停地思索,想方设法地逃脱出去。可是这个光滑的金属圆筒根本没有任何着力点,不管他怎么努力,仍然无法攀岩出去。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前,他仍然没有放弃。当别的同学在圆筒里呼呼大睡的时候,他却仍然在思索着逃生的方法。
可是,面对这个没有任何着力点的金属圆桶,人高马大的他同样也没有办法超越生理上的极限,根本不能空手从这只金属圆桶里脱困而出。他在这只桶里待了整整一夜。
就这样,他苦苦地思考了一整个晚上,眼睛都没闭一下。直到第二天,主考官见到他与以前的那些被考核者一样仍然无法走出圆桶,就让手下的士兵向金属圆桶里抛掷泥土,看着落在自己身边的泥土。刚刚还很平静的他立刻站了起来,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等着泥土抛洒的惩罚,而是左右闪动身体,并迅速地把那些泥土踏在脚下。
不一会儿,一种出人意料的情景出现了:那些抛下的泥土在他的精心堆积下,竟成了一个越来越高的土堆。随着上面抛洒的泥土越来越多,他脚下的土堆也越积越高。终于,他站在那个土堆上,双手搭在金属圆桶的边沿,他成功地脱困了。当他翻身站立在金属圆桶之上时,主考官走上去握着他的手祝贺说,恭喜你!你在这项考核中获得了满分。
原来,作为一个人,若是不借助工具的话,是根本无法直接从那个内壁光滑的金属圆桶中脱困的。所以,上面抛洒下来的泥土就是唯一的工具,就看应试者能否把握住这一点。那一年,他——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98.14分的总平均积分毕业于西点军校。据说这是西点军校25年来的毕业学员中分数最高的。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类似于此的困境,坐以待毙只是懦夫的不争行径。唯有智慧而积极地因地制宜,化危机为转机,才能获得人生考试中的满分。
麦克阿瑟将军之所以能够成为西点军校25年来唯一一位从金属圆筒脱困的学员,绝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更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幸运,而是因为他比别人勇敢。人们往往不缺少才智,可是当面对困境时,心中的怯懦往往会打败一切智慧,在恐惧和绝望中我们根本无法思考,我们只会一味地怨天尤人,祈求上天的怜悯和别人救赎,而不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像个勇士一样去面对困难,打败困难,做自己的救世主。
人生也如同一场考试,其中可能有很多难题,看似根本无法解答,我们在这些困难面前往往一筹莫展,灰心丧气。可是人生从没有绝望,上帝为我们安排的每道难关自然有困难之外,只要勇敢面对,总会找到迷宫的出口,迎来耀眼的曙光。
麦克阿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份别人所缺少的、直面困难的勇气,才能够让他坚持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而世事往往正是如此,当你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又偏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先别唉声叹气,想想麦克阿瑟将军,想想西点人的精神,告诉自己,要做勇敢的人,因为勇敢者将所向披靡,因为在勇敢者面前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走出不可能的陷阱
西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地尝试了,你就有达成目标的可能。你要想办法创造可能性,这样事情才可能得到解决。作为年轻人,你也应该具有西点人的这种精神。面对挑战,唯一能想出办法的,只有你自己。什么都不去做,只想依靠别人,局势将根本没有改变的希望。人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源于自己的不断开拓。
一般而言,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我们是能够做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但如果我们坚持前进,就能做到。
汤姆·邓普西就是一个好例子。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结果,他能够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军团行军10里,汤姆也同样可以走完10里。
后来,他学踢橄榄球。他发现,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远。他请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
但是教练却尽量委婉地告诉他“不具备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请他去试试其他的事业。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并且请求教练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男孩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下了他。
两个星期之后,教练对他的好感加深了,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了55码远并且为本队挣得了分。这使他获得了专为圣徒队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为他的球队挣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那天,球场上坐了6.6万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了几秒钟。这时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
当汤姆进场时,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那是由巴第摩尔雄马队的毕特瑞奇踢出来的。
球传接得很好,邓普西一脚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笔直地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六万六千名球迷屏住气观看,球在球门横栏之上几英寸的地方越过,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汤姆队以19:17获胜。球迷狂呼乱叫,为踢得最远的一球而兴奋,因为这是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手的球员踢出来的!
“真令人难以相信!”有人感叹道,但是邓普西只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创造出这么了不起的记录,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这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自己不可能做到的。首先你要认为自己能,要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
我年轻的时候,抱着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的,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文字将是我的工具。但是由于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我,说我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年轻的我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我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我的想法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但是我做了一件奇特的事,我找到“不可能”这个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我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我把自己的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下,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并不建议你从你的字典里把“不可能”这三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心智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出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三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西点军校的每一位学员,在他进入西点的那一日起,就在无形中被告知:“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请马上删除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可能”对你有好处,所以应把它植入你的大脑。
美国内战期间,“战神”罗伯特·李率领的南方军队可谓战无不胜、所向无敌,这可愁坏了林肯,当大家都认为李将军的神话难以被打破的时候,林肯起用了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这可是一个整天烂醉如泥、身材矮壮的男人。虽然他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但是他在学校时的成绩跟李将军可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39名毕业生成绩排名中,李将军排在第2名,他却排在第21名。尤其格兰特优点不多,又喜欢喝酒,整日给人邋里邋遢、颓废不已的感觉。这样的怎么可能在战场上打败“战神”李将军呢?简直是笑话!
但是林肯却作出了这样重大的决定,格兰特也做出积极的回应。他怀着对李将军“战神”神话的好奇,带着林肯的重托带领北方军队来到了战场上,他要试一试自己的能力,在他眼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想到这次尝试竟让自己“收获颇丰”——1862年2月他先后攻下了亨利要塞和道格拉斯要塞这两个在密西西比流域的重要据点,取得了北方军队在内战中的每一个胜利,一下子成了士兵们的偶像。
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格兰特越战越勇,迫使李将军领导的南方军队不得不“无条件投降”。正是一个令人不屑的“酒鬼”,最终却打破了“李将军常胜”的神话,为林肯赢得了内战的胜利,演绎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
如果格兰特也和众人一样认为自己不可能打败罗伯特·李,拒绝林肯托付的任务,那么他还有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吗?显而易见,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我的肯定和对命运的好奇。
所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然后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发现你确实能。
有句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能”的人永远也不会成功。连只有半只脚的人都能踢橄榄球,一个四肢健全、头脑清醒的正常人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千万别感叹:“可能吗?”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潜藏了太多的“不可能”路障,如果我们不能够勇敢翻越这些心理藩篱,那么就只能够蹲在墙角等待失败的降临。
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超乎常规或者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常常会抱着“不可能”的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去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为什么这些人面对困难时会选择逃避或者退缩呢?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被“可能吗”的否决心态泯灭了自信。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糟糕的处境的时候,他便宁愿选择消极待命或者断然放弃,也往往因此不得不跟机遇擦肩而过。
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大凡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往往都会具备无所畏惧的心态、冲破任何阻力的力量和勤奋执着的态度。他们总是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总是认为“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倒的”,所以能将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改变成了可能的事实。一如拿破仑信奉“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因此创造了许多奇迹。
要想让自己成为下一个“拿破仑”,我们就要别轻易感叹“可能吗”。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尝试,才能无怨无悔!其实生活中,许多的“不可能”只是常规理论下的结论,也许是因为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或是过高估计了困难。当我们面对一件看似难以做到的事情时,才发出了“可能吗”的感叹。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感觉,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形势,正视困难,鼓励自己奋斗不息,最后用行动去实现,以此证明“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经历,感觉到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实现了,我们就会改变原来的看法,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努力去尝试,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