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化:从战略到实践
- 刘密霞
- 5748字
- 2021-03-28 07:56:49
2.3 我国电子政务战略转型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交织、深度融合,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迅速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信息网络空间全面拓宽并冲击着传统的社会形态和交互方式,网络问政、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热情空前。因此,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2.3.1 从政务信息化到国家信息化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政府信息化建设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与推行。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三金”(金关、金卡和金税)工程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此后又进一步扩展到“十二金”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督(含金卡)、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和金水等]。通过重点行业、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服务于政府工作和政务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国家信息化整体推进战略。进入21世纪,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围绕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支撑其发展运行的纵横两个维度的电子政务建设来展开,尤其是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建设构成了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发展、政府门户网站集成等培育壮大了民族信息产业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立足于政府先行先试,通过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素质,推动和引导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机制的形成。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认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总体目标,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3.2 从提高政府效率到以公众为中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执政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在管制型的“强国家、强政府”治理模式下,政府主导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政府的信息化主要围绕改善行政办公环境、方便政府工作人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来展开,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金字系列工程建设到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都体现了立足于和服务于政府自身职能履行和行政管理的主导原则。随着信息时代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迫切地要求与政府进行全面的沟通和互动,以往管制型的执政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公众的普遍化、多元化的需求,以公民为中心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因此,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也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支持与服务上来。
1.政府门户网站(群)的服务窗口建设
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上更加强化政府网站应用服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推动网上办事服务,加强政民互动。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内容资源公开力度,不断丰富公开信息内容,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力提升政府网站网上办事能力,以社会公众为中心,扩大网上办事服务事项范围,优化办事流程,不断提高网上办理事项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等五项服务功能覆盖率,提高便捷性和实效性。推进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服务,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及问题的受理、处理及反馈工作机制,实现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等互动栏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
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提供与获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等服务,借助全国社保信息化工程,建立覆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业务。完善医疗卫生应用,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体系。完善教育和文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应用,促进教育公平,为公众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服务。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应用,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民生关注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监管能力。
3.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应用
在我国,县级人民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需求,是职能覆盖范围最大、地域分布最广、行政职权最全的一级政府组织,在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是重点。需要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务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用发展。依托全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开展民政、计生、劳动、教育、卫生、公安、农业等政务服务应用,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建设县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和各类政务服务窗口等多种渠道服务应用,充分利用已有的基层为民场所和服务设施,推进基层政务服务窗口的应用服务环境建设,配备服务终端、自助终端和辅助设备。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政务网络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延伸。建立覆盖全面、跟踪动态、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应用服务体系。
4.政府管理创新应用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服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公众和社会的评价或需求既是评判电子政务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动力。公众推动电子政务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需求导向”,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原则,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另一种是“公众主动参与”,只要公众能够参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决策和监督,发出自己的声音,电子政务也就获得了来自社会的直接支持,最后的决策也就必然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围绕公众的需求,政府部门还可以充分运用微博、微门户、移动网络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移动电子政务服务,支持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访问需求。
2.3.3 从战略到实施
根据我国《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三是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围绕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在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强化综合监管方面,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的。从政府完全自主建设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建设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宏观调控转变。始终坚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长远规划,持续推进;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作用。
2.3.4 从实施到绩效
在战略与规划的实现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注重把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很好地结合,坚持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增强信息化的自主装备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信息化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家通信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迅速覆盖到县乡地区,扶持和培育了联想、华为、中兴等世界级的IT企业,使得我国信息化综合实力有了快速的增强。
应该看到,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倍增战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重要保障措施之一。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持续不断地分解和细化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有条不紊地推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各项指标和任务的执行和落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电子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规范政务服务流程和业务流转程序,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规划实施,落实目标任务。加强电子政务规划组织落实工作,建立目标一致、方向统一、互联互通、层级衔接的全国电子政务规划实施体系。加强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衔接,按年度分解目标指标,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地方和部门规划年度实施的统筹管理,建立规划及年度计划备案制度和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督导和工程项目动态跟踪及实施效果评估。
组织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网站发展的专项评估。建立地方和部门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制度和规划中末期实施成效评估制度,根据变化情况,对规划适时修订和完善。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规划实施及修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肃查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应用,完善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和电子监察应用,推进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综合监控应用,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廉洁。提高政府管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建立公众需求定期调查分析制度,逐渐形成电子政务的公众需求驱动机制,使电子政务的网络互动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