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水利名人(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 任红 陈陆 刘春田等
- 5743字
- 2021-04-30 12:18:34
第二章 两汉
夫差、刘濞:扬州二王 运河始祖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为邗沟,它的开凿通航,比巴拿马运河早2400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55年,是春秋末期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国君夫差在公元前486年率先开凿的。它自邗城(今扬州)引长江水北上,连接星罗棋布的湖泊,直达淮河。这条运河成为后来陆续开凿的纵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京杭运河的最早河段。
公元前195年—前154年,汉代吴王刘濞为了将封地东部沿海盛产的盐运到扬州,他借鉴夫差的做法,主持开凿了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计长195里。
这两位吴王开凿的运河让扬州的繁盛延续了2000年。扬州重建“二王庙”,纪念大运河的这两位始祖。
邗沟:逐鹿中原的水上运输线
在扬州城北有一条宽不过丈许、两岸树木成荫的小河,若不是看到河旁立着一块镌刻着“邗沟”两个大字的石碑,你根本想不到这条看似平常的小河,就是大运河的起点。2500年前,正是这条运河(邗沟)的开凿,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立了首功。经过后代的不断开挖,逐渐完成了1800多公里的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
如今的邗沟虽然已听不到急流涛声,看不见船行舟楫,但从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我们可以触摸到那段开筑古城扬州尘封的历史,探寻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诞生的故事要从春秋争霸开始说起。春秋晚期,楚、吴、越三国争夺中国南方的霸权。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佐下迅速崛起,于是秣马厉兵攻打江南霸主楚国。吴国的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黄海扬帆北上,再转棹进入淮河,沿淮水干流上溯中原,最后与楚国军队在汉水对峙,终于攻下楚之国都——郢都。后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征战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先王之余威,南下攻越,报了杀父之仇,扫清了南方的侵扰,壮大了实力,决定北上伐齐,称霸中原。
夫差北上伐齐,劳师以袭远,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都十分困难。而吴人生长于水乡泽国,“以船为家,以楫为马”,擅长水上运输和水战。如何打通长江与淮河间的水路交通,不再像过去父王阖闾远征楚国那样让船队绕道海上?夫差将目光投向长江北岸这片芦荻萧瑟的大地。何不连接长江和淮河间的多个湖泊,开出一条便捷的水上通道?于是在公元前486年,夫差筑邗城于长江北岸的蜀冈之上。并于蜀冈之下开凿邗沟。夫差征调了大批民夫开工凿沟,史上用“举锸如云”形容当初数万人奋战的场面,其壮阔热烈可想而知。就这样,邗城成为吴王夫差北上逐鹿中原的跳板,而邗沟成了北上征战的水上运输线。
古邗沟遗址碑亭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30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洋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50里的樊良湖(又称樊梁湖,即池光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60里的博芝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60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400余里。
《春秋左传》有一段话记载了这一历史:“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以军事为目的的人工运河开凿成功。这也是中国及世界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
夫差开通邗沟的第二年,吴军便沿着新开的运河北伐。借助便捷的水上通道,吴军驾船如飞,势如破竹,陷陈国,败齐师,退楚兵,终于凯旋。
邗沟:碧波跃动着的璀璨星光
古邢沟变迁图
吴人在开凿邗沟的艰难治水工程中,进发出的炫目的生命之花,它们如运河碧波中跃动的星光,吸引着后人的目光。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开凿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该是怎样一番艰辛的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亚于今天的三峡水利工程。要完成这样的水利盛事,必须进行一系列探索创新,使得水工、冶炼铸造、造船等方面的科技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开挖运河促进了水工技术的发展。运河是靠长江淮河其他湖泊的水来补给。船只在邗沟航行,需要有足够的水深和航道宽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则就会搁浅或发生事故。长江与淮河之间有31米的水位差。这样大的落差,运河的水肯定容留不住,只会势不可挡地一泻而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于是人们就在沿途筑起一个个水坝,保持两坝之间的水位,这些坝叫“堰”或“埭”。
但筑起的堰或埭,就形成了一道道横亘河上的拦河坝,重载船只越过埭堰需要卸下货物,将船只拖过坝去,然后再将货物装上船只。船只过坝是“起若凌空,投若堕井”,险象环生。解决办法是在堰或埭上撒上水草,减少摩擦,然后通过绞关,将船用牛或人力拖过去。后来的人们想出更好的法子来代替埭堰,于是在运河上出现了用来节制水流的水工设施——斗门,这就是最原始的船闸。有了斗门,船只不需要翻坝,用两斗门的开闭控制水流的升降,上下航行的船只就可以顺利通过了。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有座“北神堰”,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最原始的埭堰,是吴王夫差当年筑邗沟的见证。
开挖邗沟很重要的就是工具。当时青铜冶炼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但铁器还没有广泛采用。由于铜器坚硬度不够,迫切需要有更坚硬的材质制造工具。吴王夫差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来炼铁。经过一次次攻关,吴人不仅掌握了生铁的冶炼技术,还能将生铁变成熟铁,并通过锻造技术打造出锄刀等各种工具。20世纪60年代,在六合陈桥挖掘出两件春秋时代的铁器,一件是铁条,一件是铁球。铁球经鉴定是球墨铸铁,铁条是熟铁。这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铁器文物。铁的应用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铁矿的冶炼。吴王夫差开挖运河除了把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带到了江淮地区外,同时还把黄河流域的冶炼技术带到了江淮,并且发展成了钢铁的冶炼和铸造。
邗沟的开挖还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因为人工开挖的运河比较浅,工匠们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船。这种船船底平,吃水浅,载重量大,适应在浅水区域行走。此外,平底船适合翻越堰和埭。但这种船经不起风浪,于是人们又采用了“分割舱”的办法,将底舱中间隔成一个个小舱。一个舱进水,整个船不会沉没。后来这种船成为中国四大基本船型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过程,虽说大运河最初的开凿是以军事为主要目的,但它对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大都是东西走向。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借助河水运输成了最便当的方法。但东西向的河流只能解决东西向的交通,南北向交通成了最大难题。邗沟将长江、淮河连在了一起,是南北向人工大运河的滥觞,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更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在一起,最终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千年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除了军运、漕运、盐运、货运等运输的基本功能,又在防洪、排涝、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隋唐以降,大运河逐渐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一座座运河古城、一个个漕运码头、一座座闸坝、一座座古镇应运而生,逐波千帆,枕河人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千里运河流淌着几多繁华。
上官运盐河:载来一座富庶的盐城
在扬州,除了有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还有西汉时期吴王开凿的另一条运河——上官运盐河。上官运盐河西通扬泰,东达海滨,沟通了江淮东部,连接江海平原,是跨地区的水上通道。它以扬州为起点自西向东连接了江都、泰州、姜堰、海安、如皋、南通。
两淮盐运司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历史上曾为“淮盐总汇”,素以“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号天下繁侈”而闻名。有了这条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说老扬州是古运河载来的一座“盐城”一点也不为过。
在扬州国庆北路西侧,有一个近年刚刚整治一新的盐运司衙门,这便是当年盐政机关——两淮都转运使司司衙署的旧址,它是扬州盐业兴隆的见证。盐运使始置于元代,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都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可见盐业在扬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知道,最早在扬州发展盐业生产的是汉代的吴王刘濞,而载来这座富庶的盐城的,是吴王刘濞开凿的上官运盐河。这是一条以扬州为中心向江淮东部沿海地区开凿的人工运河。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因为平定英布有功,被封为吴王。他的封国在边远的东南,当时属蛮荒之区。吴国领“三郡五十三城”,以广陵(即扬州)为都,包括豫章郡与会稽郡,差不多囊括了今日华东的主要疆域。刘濞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极富经济头脑。刘濞主政吴国40余年,将一片蛮荒之地治理得殷实富强。
当年的吴地,虽然萧瑟蛮荒,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史记》中记载,“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刘濞正是就地取材,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使吴地富裕起来。他还致力发展农业,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免去了百姓的农业税,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免除农业税的第一人。那时的广陵(即扬州)被辞赋家鲍照在《芜城赋》中形容为“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中国古代盐、铁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著名的《盐铁论》就是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它对汉代乃至以后的漫长岁月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濞封地的滨海平原大量产盐,刘濞以他的经济敏感,看到食盐的经营可以赚取巨大利益。由于汉初帝王忙于平定天下,尚未看到盐业经营的巨大利润空间,允许私自煮盐并且无须上税。刘濞借机就地取材,大量开发盐业。
盐场分散在江淮东部沿海地区,要把东部沿海的各盐场的盐运到扬州,再转售全国各地,迫切需要开辟水上通道。于是刘濞借鉴夫差的做法,于公元前195年发起开凿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海安县志》上记载为“自扬州湾头经海安至三十里墩,计长一百九十五里”。这是上官运盐河之始,它极大地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历史上两淮盐场所产的盐,均经此河运往扬州府,于是扬州商贾云集,备受渔盐之利,非常兴盛。两淮盐场,也成为两千多年来海内产量最丰富的盐场。
大运河,贯穿南北,见证中国2000多年的兴与衰
刘濞开山铸钱,广开财源。江淮之地多“铜山”。《史记》记载,吴地最大的“铜山”在豫章郡。刘濞在此开山挖矿,冶铜造币,使其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造币之所。现代人私造货币属犯罪行为,但刘濞时代情形不同。战国以来,币制紊乱。加之受铜矿开采的限制,西汉初年货币的需求量大,但朝廷造币能力不足,于是允许地方自铸。刘濞得地方矿藏丰富之利,利用政策,大量开山造钱,国库储备充足。再者,铜又是当时生产工具原料与兵器制作原料,利用境内资源大量采铜,兴盛农业,加强兵备,吴国迅速致富致强。
上官运盐河还起到疏理水道的作用。《扬州画舫录》云,今日扬州通往海边河流,当年均为运盐河,开河运盐,有舟楫之便,同时利于灌溉,功及后代,使日后苏中地区迅速成为鱼米之乡。
江淮东部地区地理状况是:高宝以东,泰州海安以北,兴化、盐城两县和东台、富安等中下十场地势凹下“形若釜底,众水所归,汪洋停汇为下河”,上河较下河则高出许多上官运盐河排泄洪水担负着非常杰出的功能。《泰州志》记载:“金湾河水势七份入芒稻河,三份入运盐河,东流经宜陵镇抵泰州城,又东流经姜堰、海安,由力乏桥下海。”显示上官运盐河排泄洪水入海的功能。
在上官运盐河北岸,当时仅泰县境内就设有涵洞72处,宣泄下河以利农田,“淮水小、江水大则开岸南各坝引江水调节之”。这充分显示了上官运盐河选址开凿的奇妙之处——运河以北大抵上是地势低洼的里下河,而运河以南,则是滨江的冲积平原,也正因为如此,上官运盐河才能在具备水运功能的同时兼具排灌功能。在没有勘测仪器的汉代,古人能这样科学合理地确定上官运盐河的走向,实在令人叹服。
最令人赞叹的是,正是在江海平原不断向东向南滋长延伸的过程中,在盐场卤灶东移南迁之后,正是长江和淮河这种“调节”引来的江水浇灌了江海大地,使江海平原变成了膏腴之地,这就是当年吴王刘濞开凿上官运盐河给江淮东部地区世世代代的人民带来的水利实惠。
重建二王庙:呼唤王者归来
在扬州新近恢复重建了一座财神庙,名为二王庙,但庙里供奉的既不是财神爷赵公元帅,也不是关公关云长,而是扬州历史上的两位吴王——夫差和刘濞。门上的对联更是稀奇:“一殿两王天下无,庙门正北世间少。”
这座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庙,正位上供奉的是春秋战国时的吴王夫差,副位上供奉的是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他们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财富和富庶,人们称他们为财神爷。一般寺庙庙门朝南,而这庙的庙门却朝北。因为吴王的事业在北方,那里有夫差开凿的邗沟和他逐鹿中原的壮志豪情。
遗憾的是,夫差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所擒,刘濞因联合诸王反叛被汉文帝所杀,两位吴王均为历史上有名的败君。传统的价值观是成王败寇,但扬州的老百姓并不势利看人,他们心中有杆秤——只以功过评是非,不以胜败论英雄。历史上有多少胜者,虽尊为君王,却被历史长河所湮没,但也有一些败者,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成就了利及千秋的功业,而被历史所铭记。夫差与刘濞对古代扬州交通的发达与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历史性功绩,扬州百姓感念这两位最早开发扬州的人,自汉代始,扬州人民就在邗沟旁建了二王庙,世代供奉祭祀他们。
回望历史,没有这两位吴王,就没有古代扬州三次经济繁荣。西汉初期是刘濞致力发展经济,使吴国成为西汉初期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使扬州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繁荣期。隋炀帝就是在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的基础上,开筑了沟通南北的古运河,为古代扬州进入隋唐第二个经济繁荣期和清康乾第三个经济繁荣期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自唐朝始,扬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翻开唐朝的经济排行榜:扬一益二。天府之国的四川,也屈尊扬州之后。此言不虚,据《唐书》所载:“国之赋税,十之七八仰仗于江淮。”可以这样说,是这两位吴王开凿的运河让扬州延续了近2000年的繁荣。
二王庙,一殿两王天下无,庙门正北世间少
原来的二王庙,早已在1953年被拆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破坏不存的古文物不得重建,只能实行遗址保护。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大运河的发端,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今天的人们重修二王庙,呼唤王者归来,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人不忘运河的始祖,感念他们留给扬州、留给世界一个至今还发挥着作用的古代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