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河南区域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 喻新安 杨保成主编
- 22171字
- 2020-08-29 01:17:12
区域创新发展总体方略研究
区域经济新棋局下的河南发展研究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再平衡之中,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呈现新态势,影响区域发展的要素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增长极正在培育并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谋划区域经济新棋局,将助推区域发展由“政策市”走向“市场市”,促进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再强化,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整合。
一 区域经济新棋局的内涵及意蕴
区域经济新棋局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谋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将对促进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区域发展格局重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区域经济新棋局提出的背景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再平衡之中,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呈现新态势,影响区域发展的要素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增长极正在培育并逐步形成,这些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新棋局孕育了条件。
1.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和重组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自2013年以来,各国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如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新经济增长点薄弱等挑战,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而发达国家则渐次走出了困境,进入经济复苏。在国际经济格局处于再平衡的背景下,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我国经济,需要通过主动参与到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为我国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中遭遇的对外经济依赖度较高、资源缺乏等瓶颈,决定了我国必须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战略谋划,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
2.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呈现新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总体上经历了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四个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的密集出台,国内区域经济协作程度的增强,以都市经济圈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国内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主体功能区全面展开。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各地区将依据自身资源条件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区域产业重组和转移趋势明显。东部资源投资报酬率的下降,倒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国内经济潜在增长极区。三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增强。以中原城市为代表的新兴城市群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四是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明显加强。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四带一区”将会构建横跨南北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区域合作的格局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由市场主导,大企业、大项目在区域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五是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国家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逐步构建以南亚线、西北亚线、东南亚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以及亚太经济中心为核心的“两线两圈一中心”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3.影响区域发展的要素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态势的重大变化及部分产业的布局大尺度转移,影响区域发展的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日趋下降,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曾经是中外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曾经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的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结构调整,这些传统因素的作用正在下降,一些新兴因素越来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比如,经济国际化成为高速增长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化发展促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极为重要的发展因素,生态和环境因素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体制创新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为例,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产业结构水平和各类产业及服务业中技术含量的增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二是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作用愈来愈显著;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成为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和必要的信息设施、金融机构及其他一系列服务设施等构成的产业群。
4.新的增长极正在培育并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战略支点主要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中部崛起促成了新的战略支点的形成,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也促成了若干新的战略支点,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均衡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形成大面积的城市地区,更多的战略支点可能会出现,如北部湾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东北中部地区、海峡西岸地区等,都可以形成新的战略支点。这些战略支点的出现,将使新发展的区域有机会进入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它们也将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实力的增强,使得城市群所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点。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布受到工业分布的影响,呈现出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走向相一致的方向性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在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发展现代产业成为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核心和关键,而产业转移的加速使新的战略支点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因此,国家未来的新战略支点将主要分布在中西部。
(二)区域经济新棋局的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做出了一些新的部署。中央明确提出,以京津冀为突破口的东部三大城镇群核心区协同发展,和以内地沿边地区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抓两头”区域战略。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就要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这一区域经济新棋局,是要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区域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空间,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把握区域经济新棋局的内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更加注重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二是更加注重引领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三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四是更加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五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六是在布局形态上,不再是“块”,而是“带”,即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布局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七是在政策取向上,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
2013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带建设思路已经比较明确。目前已经形成或重点打造的国家级经济带主要有以下几个。
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陆海,总人口2.5亿人,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面向未来打造新首都经济圈。
长江经济带。该经济带可以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做强上海、武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及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开发,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
中国经济带的建设是为了构建中国区域空间的战略格局,形成覆盖全部国土的科学开发的框架体系。因此,其目前还是处在“织网”的阶段。在中国区域空间的战略格局的大网中,至少还有若干经济带已经或即将形成。
东南沿海经济带。随着沪深高铁的全线贯通,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粤港澳合作区等助其提速,一个连接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带已经呈现。
珠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平行、支撑我国南方发展的珠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它是以珠三角为龙头,涵盖整个西江流域,并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区域经济空间。
东北中部经济带。从黑龙江北部一直到辽东半岛,形成一个纵贯东北平原腹地的经济带。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粮食等资源产品。东北中部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利于本区的东北亚区域中心作用的发挥。
黄河经济带。包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黄河经济带东到黄海,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脊梁。
长城经济带。在中国的北方,沿长城一线,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在中国的北方内陆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地带,将承担起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的职能。
(三)谋划区域经济新棋局的战略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谋划区域经济新棋局,需契合中国经济大转型、大发展的需要,并将为大超越构建新的载体和支点。
1.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着眼,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以此构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历一个持续的“赶超”过程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年度国民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就历史性地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大超越”阶段。大超越需要以大转型为前提,大转型、大发展、大超越需要新载体。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安排就是这类新载体之一。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是在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传统战略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其主要特点是更加注重东中西部的连接和贯通,强调跨省、跨区域的大区域发展;在开放层面上,从沿海开放转向更注重空间和内容的全面开放,以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比如“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在内容上,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相关规划驱动下,我国区域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将加快发展,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提质增效,区域发展不平衡将转化为中国经济梯级发展的强大动力。
2.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谋划区域经济新棋局,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将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推动中西部沿长江区域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加强城际间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将提供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
3.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新调整的必然选择
区域经济新棋局的谋划,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这一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即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新途径,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将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贸易便利化、技术援助、经济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可以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新的地缘格局必将再度深刻影响世界。而且,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等相结合,将形成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有利于释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区域经济新棋局对区域发展的意蕴
区域经济新棋局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从“块”到“带”的演变,因其组织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差异,也促使各区域对其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再审视。
1.区域经济新棋局将助推区域发展由“政策市”走向“市场市”
经济带是在区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地域经济单元,内在要求内部各经济板块间有明确的定位和明晰的分工。因此,区域经济新棋局将推动区域发展从行政区思维转向经济区思维,更多地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打破“要政策、抢优惠”的惯性,破除对政策的一味“等靠要”,除针对特别困难地区或承担先行先试任务的特殊功能区之外,不搞特殊和优惠政策,这有助于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遏制对违规优惠政策的侥幸期待,让区域发展真正由“政策市”回归“市场市”,让经济活动回归法制和市场轨道。最近,愈演愈烈的自贸区申报热潮被紧急叫停,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区域发展战略理念的深层次转变。
2.区域经济新棋局将促进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再强化
区域经济带意味着建立在比较优势和市场选择基础上的更多的区域分工与合作,这将在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着经济带内各经济板块或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即便强调经济带内区域协调发展,先发地区对后发地区的推动和支持,也要更多地基于市场规律和市场调节,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因此,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各区域必须尊重历史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着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人口等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3.区域经济新棋局将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再整合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新的区域经济带之间势必出现重合、交叉或相互补充等情形,是固守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还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于以往的区域发展战略或规划均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结合了地方的比较优势,且从基础设施、产业、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配套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安排,操作性强、含金量高,所以地方多有争取区域发展战略或规划的内生动力。所以,鉴往知来,区域经济新棋局下,相关区域对自身发展战略或规划也不难有再审视再选择的内生动力。比如,在继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振兴规划热潮后,从2014年开始,截至目前已有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五个城市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见表1)。
表1 国家级新区及其特色定位
二 区域经济新棋局下河南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新棋局中举足轻重的“中原板块”。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下,这一板块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河南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中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内陆地区多个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构想相继提出,旨在运用新地缘经济和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交通、物流和信息流等综合优势,推动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地区联动发展。河南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作为中国的心脏地带,河南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对全国发展大局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提升了河南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让当下的中原肩负着国家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光荣使命。河南要自觉担负起服务国家大局、推动自身发展的双重责任,加快构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综合枢纽,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明显提速,中原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2009年10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发布,中部六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谋划、完善、提升区域发展思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等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的发展在中原地区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河南抓住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积极探讨适应新阶段的发展思路。2011年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新郑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行,2012年郑州获批全国唯一综合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2013年我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河南的区位、交通、能源、人力资源等传统优势依旧明显,航空枢纽、对外贸易、新兴产业等新优势逐步强化,河南更应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区域经济新棋局下河南发展面临的机遇
1.中部崛起新机遇
在“两横三纵”的带状区域发展新棋局中,中原板块在“两横一纵”经济带范围之内,战略地位将更为突出。其中,河南在东陇海经济带与京广经济带的交汇处,湖北、湖南在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处,山西在沿京广经济带范围,江西、安徽都属于长江经济带范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把中部地区的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等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中部崛起战略自提出、实施到深入推进已经10年。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部地区着力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即沿长江经济带、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与国家“两横三纵”的带状区域发展新棋局相吻合。可以看出,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板块在中部地区区域发展新棋局中承东启西、通南贯北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为促进中原地区崛起,河南要依托其在带状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地位,积极融入“两横两纵”经济带,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新机遇,使其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
2.城市群发展新机遇
城市群是城镇化高级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较为滞缓,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在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通过推进城镇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要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因此,中原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将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城镇化发展新机遇
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之相适应,2014年10月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指出,将出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等配套政策。按此方案,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将进行重新界定,河南除郑州属于严格控制城区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外,其他均属于要大力发展的城市(见表2)。这些都将为推动河南城镇化进程提供难得机遇。
表2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
4.开放发展新机遇
区域经济新棋局要求以带状经济推动开放向内陆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这有利于河南克服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区位劣势,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国家战略优势,打破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并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交通、区位等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分工与协作,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用大交通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的发展格局。
(三)区域经济新棋局下河南发展面临的挑战
1.政策红利明显减少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各区域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竞争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即由原来的政策、资金、市场、要素甚至名分之争,转变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之争;由原来的以GDP为主的竞争转变为以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等经济发展质量为主的竞争。新形势下区域竞争内涵和竞争内容的转变,将为河南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深刻影响,特别是河南普遍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缓慢等突出问题,再加上诸多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导致河南先行先试的政策作用递减,在先行先试方面的政策红利明显减少。
2.传统优势逐渐衰减
当前,河南传统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可能衰减。一是人口优势可能会衰减。河南人口众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同时,河南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任务艰巨,而大部分农业人口文化和科技素质不高,影响着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二是资源优势可能会衰减。河南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密集区,煤炭、石油、铁、铜、铝等矿产资源丰富,为河南乃至全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随着我国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质量,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科技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对能源、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将减少,河南的资源优势将会逐渐衰减。三是传统产业优势可能会衰减。长期以来,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体的颇具特色的重工业体系,而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升级乏力。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加剧、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河南传统产业优势可能会衰减。
3.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作用,河南经济发展质量问题更加突出。一是经济结构偏重。从产业结构看,河南的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比重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弱、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重型化特征明显;从发展方式上看,河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产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偏低;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上游产业多,能源、原材料比重大,产业延伸度不够;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原地区产业偏低端的特征明显,传统优势产业大多集中在中间制造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弱。二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发展质量不高。河南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使得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大量的耕地资源被浪费,导致大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中小城市功能不完善,集聚人口能力不足。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河南长期以来一直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大,这使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4.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近年来,河南抢抓并充分利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着力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抢占制高点,强化增量优化、存量调整,延伸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培育了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增速很快,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80%左右的增速,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也在20%以上。但同时河南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困扰,建设用地需求缺口较大,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支撑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不足。据测算,2014年河南全省建设用地需求为60万亩,但是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只有20万亩,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用地需求,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上这些都决定了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聚区正在成长发展之中,还未形成可以替代传统优势产业和原有战略支撑的新支撑力量。因此,河南全省总体上仍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传统优势减弱或已失去,但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深层次矛盾正在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 区域经济新棋局下加快河南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省委决策部署,紧抓谋划全国区域经济新棋局的背景和机遇,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板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崛起。
1.把握棋局,站位全局谋发展
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后,对于全国总体发展格局的新谋划,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区域发展新棋局下的布局形态不再是“块”,而是以“带”将“块”连接起来,把全国区域经济总体战略的“四大板块”和客观发展中形成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贯通为网络,统筹东西部、协调南北方,推动经济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要实现河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站位全局谋划,领会新棋局的布局、棋路和棋力,河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有承东启西、通南贯北的战略地位,未来要积极融入“两横三纵”经济带,努力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实现中原崛起。
2.紧抓机遇,发挥优势抢先手
河南地处全国“两横三纵”战略格局中欧亚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铁路和空运形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河南要紧抓机遇,立足自身产业和人口禀赋,聚焦三大战略,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发展载体、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等发展重点,利用郑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把郑州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泛区域经济合作与跨区域经济协作,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手”。
3.谋定中腹,崛起中原城市群
棋盘正中央的星位被称为“天元”,象征着由众星烘托的“北极星”,又可象征群星中最光彩夺目的第一明星。河南正处于我国版图的中腹和天元位置,应坚持依托中原城市群全面谋划、科学发展,从新棋局的中腹谋划出一片天地。中原城市群要加大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重要支撑。
4.深化改革,持续开放求突破
经济带是在区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地域经济单元,内在要求内部各经济板块间有明确的定位和明晰的分工。因此,区域发展新棋局将推动区域发展从行政区思维转向经济区思维,更多地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不搞特殊和优惠政策,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新棋局下的河南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加快形成高效率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市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河南应利用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契机,不断拓宽开放领域,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格局。着力探索市场化的区际利益,分享与协调平衡机制,推动区域间在产业升级、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5.创新驱动,累积发展新势能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上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河南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在区域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人口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交通通信快速发展等传统动力之外,河南还必须积极寻求协同发展新动力。要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更多地要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应加快培育创新高地,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战略定位
参考三大国家战略对中原板块的战略定位,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棋局的新内涵,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如下。
1.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大省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
2.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在“两横三纵”格局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加速生产要素集聚,成为从东向西实现产业转移和梯度发展、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支撑板块;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用欧亚路桥通道,把郑州、洛阳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新高地。
4.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
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战略目标
紧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通过“三步走”战略,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
第一,到2020年,三大国家战略顺利推进,各项指标按时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资源节约取得新进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第二,到2030年,各项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持续强化,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水平和层次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到2050年,逐步达到高收入发展水平,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中原更加出彩。
(四)总体布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代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河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把河南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依据“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谋划“一核、四轴、五门户”的总体布局,加快形成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的发展格局。
1.一核:打造郑汴洛大都市区
突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高洛阳副中心城市带动力,提升发展郑汴洛工业走廊,强化郑州、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作用,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和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培育形成郑汴洛大都市区,带动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发展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2.四轴:构建“米”字形发展轴
提升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形成支撑河南全省与周边经济区相连接的基本骨架。依托陆桥通道,增强三门峡、洛阳、开封、商丘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建设贯通东中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密集带。依托京广通道,提升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形成沿京广发展轴,构建北接京津、沟通南北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五门户:培育五个新兴副中心城市
按照对接周边的思路,积极培育三门峡、南阳、信阳、商丘、濮阳五个新兴副中心城市,依托五个新兴副中心城市积极推进跨省域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跨省域合作示范区,把三门峡、南阳、信阳、商丘、濮阳培育成支撑中原板块发展的豫陕晋门户、豫鄂陕门户、豫鄂门户、豫鲁苏皖门户、豫鲁冀门户五大门户,进而通过五大门户积极对接我国区域发展的西北板块、成渝板块、珠三角板块、长三角板块、环渤海湾板块,构建中原板块对接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四 区域经济新棋局下加快河南发展的对策建议
区域发展新棋局的谋划为河南更好更快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河南的战略定位将更加清晰,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地位作用将更加重要。我们应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新棋局给河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河南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合理布局,明确重点任务,从战略层次上思考如何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一)加快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实施
三大战略是河南谋位新棋局的重要支撑,加快提升实施水平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其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支撑。
1.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建设
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提高郑州航空港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把各项职能配置到位,组建港区综合审批局,简化审批流程,涉及的省、市、县(区)的有关审批部门要在港区审批局开设窗口,真正形成一站式审批,提高效率。二是全球招聘高级专业主管,重点招聘港务、海关、物流、跨境电商等高级专业主管,提高港区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推进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在内陆地区一体化集群发展,使内陆地区成为沿海加工贸易链条的承接地。四是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等改革试点,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2.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国家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总体要求,河南需要创新思路,积极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一是找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近期应把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中原城市群等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加快推进,实现重点突破。二是建立一批跨省域合作示范区,推广黄河金三角基于大旅游的合作经验,重点推进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安阳、濮阳、济源等探索跨省域合作发展模式,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三是搭建中原经济区合作平台,创建中原城市群市长论坛,探索区域协作发展交流平台,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创新联盟、行业论坛等合作交流平台。
3.高水平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围绕粮食生产优势这张王牌,河南应按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粮食生产核心区,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一是推进农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等专业示范区建设,引导各地创建涉及三农创新的改革试验区,探索超前的改革创新措施,如城乡社会保障网络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权和林权质押贷款等办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及互助金融组织发展经验。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作物、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引导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二)丰富完善一个载体四个体系
一个载体四个体系是河南谋位新棋局的核心支撑,持续丰富完善一个载体四个体系,依托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从而提高中原板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1.提升科学发展载体建设水平
依托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等提高科学发展载体水平,强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建设。一是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支持产业链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链接度和企业关联度,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产业基地。二是提升两区发展水平,重点在郑州建设一批专业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支持中心城市建设科技商务区、商贸服务区等,引导县级特色商业区差异化发展。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水平,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打通三次产业链条,创新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引导科学发展载体联动发展。引导两区在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周边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联动发展。
2.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河南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符合省情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框架正在成形。但是,与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区域经济新棋局下要实现河南更好更快发展,还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为此,一是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河南应注重破解产业层次低端化难题,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大力发展河南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选择的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现代服务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二是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依托重工业优势,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产业领域加大投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度与附加值,培育一批新产业和新产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三是要积极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在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新型商业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发挥河南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健康、医疗、养老、家庭服务及教育培训等重点产业的突破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3.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城乡体系
城镇化滞后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扩大内需、转型升级、加快崛起的瓶颈,因此我们要把握区域发展格局新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牵引作用。一是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空间合理分布;三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拓展筹资、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五是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培育南阳、信阳、安阳、商丘四个新兴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城市分工合作,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统筹协调的现代城乡体系,不仅是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河南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动力,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4.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上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所以河南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下,在区域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人口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交通通信快速发展等传统动力之外,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依靠新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也就是要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加快培育创新高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要制定引导区域创新能力的创新战略。通过区域重大科技计划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聚焦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要建设和完善研发机制。要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对创新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励和支持,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并逐步实现研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企业成为应用性研究的投资主体。三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并激发创新型的工作方式和团队合作,对研究成败提供很大自由度,让研究人员不急于求成、不怕失败,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
5.着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省委原书记郭庚茂强调,坚持务实改革,主要是做到“两放活、两提升”,即把市场主体放活,把生产要素放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升资源配置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河南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方面与东部发达省份还有不小的差距,市场规则有待进一步统一,市场竞争有待进一步培育。当前,区域经济新棋局为河南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把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河南的交通、区位、人口优势,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多层多元、有机衔接,功能完善、覆盖广泛,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把河南省打造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和要素集疏中心。为此,一是要加快构建高层次的要素市场,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推动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二是要大力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如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等;三是要大力培育新兴交易市场,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商企业,让实体市场“上网”,让虚拟市场“落地”。
(三)持续强化中原大枢纽地位
突出中原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航空、信息等网络,提升中原在全国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中的大枢纽地位,促进物流、人流、信息流在中原的汇聚,强化中原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地位。
1.持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河南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是全国多方向跨区域运输的交通要冲和多种交通运输网络交汇的枢纽地区,在全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区域发展新棋局的谋划,强调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和增长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河南要充分发挥本省的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大交通大流通,用大交通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为此,一要全面提升河南在全国路网格局中的枢纽地位。重点抓好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等枢纽场站建设,积极开拓国际货运航线,全力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级公路网,提升水运通道功能,努力打造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二要发挥河南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作用,在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之间发挥通道和节点作用。三要在经济增长极和腹地之间打造快速交通运输通道,强化“核心-边缘”区域有序分工合作格局,使其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流通和经济优势。
2.持续强化信息网络枢纽地位
抓住当前信息化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突出抓好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中原”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互联网安全支撑能力,强化信息网络枢纽地位。一是争取国家级重点信息化项目落户郑州,加快推进中原数据基地、呼叫中心和大型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吸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研发环节等领域国内外大型企业在郑州建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二是争取第三方数据平台落地,重点推进阿里巴巴、浪潮等区域性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落地河南;三是加快推进郑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优先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扩大无线城市覆盖范围,率先打造“移动互联网落地”“物联网应用”“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惠民服务和业务应用互动聚合”四个新锐服务平台;四是提高无线城市群建设水平,建成无线城市省级门户平台,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提高郑州信息中心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郑州与其他城市协同发展格局;五是加快谋划空间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空间信息和地理信息数据中心落地河南;六是加快研究制定郑州(或中原)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发展云计算产业链,以及城市云、教育云、医疗云、社区云、金融云、科技云、企业云七大城市“云服务”,力争让郑州在云计算、云服务领域走在中西部前列。
(四)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省策,放大郑州航空港综合效应,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1.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
河南作为内陆地区,长期以来开放型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区域经济新棋局的谋划为河南通过改革促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按照国家打造区域发展新棋局的部署,以带状经济推动开放向内陆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有利于河南克服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区位劣势,有利于河南打破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为此,河南要做大扩大内陆开放这篇大文章,一是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夯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推进整机生产、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发结算在内陆地区一体化集群发展,使内陆地区成为沿海加工贸易链条的承接地;三是统筹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等改革试点,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2.高水平推进区域分工协作
在谋划全国发展新棋局、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新热点的背景下,河南应牢牢把握发展机遇,重新审视并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找准融入点和切入口,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位、重塑新坐标,积极融入新的区域支撑带,摆脱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构中属长期战略腹地而非战略核心的“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变“腹地”为“核心”,强化和凸显河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与价值。一要进一步强化河南在推动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地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地位。河南地处京广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十字交叉线上,东邻东陇海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西接西北丝绸之路通道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充分发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支点”作用。要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强化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国际功能定位,提升郑州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供应链的东方中心和价值链的高端基地。二要加强区域分工协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不同城市功能、产业、物流等定位,解决沿大江大河、主要交通干线、主要联系通道的产业布局、城镇分布、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治等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政府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协调作用,培育区域合作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促进市场中介体系的完善,为区域合作营造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
3.高起点承接产业集群转移
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提出,有利于河南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要承接发展中部地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承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要建立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三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加快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