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资本存量与宏观经济波动
- 林仁文
- 2001字
- 2020-08-29 01:10:14
第二节 概念、数据与方法
一 资本集成的内涵
由于研究资本集成的目标在于研究经济中的生产行为,故理想的资本集成应度量生产性投入(Holz, 2006a)。严格地说,本书的资本集成就是指某年首次投入使用的生产性资本(Productive Capital Formation)。
理想的资本集成数据应包括:①该年内由当年的投资支出转化而来的生产性资本;②由过去年份的投资支出转化而来的生产性资本。但是实际上,这两部分均没有现成的统计资料,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估算理想的资本集成额。
为了估算比较理想的资本集成额,本书按照与《我国资本构成之初步估计(1931~1936)》以及《中国大陆经济: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1933~1959)》相同的方法,转向估计另一相近变量。我们首先计算当年的资本品产出,再假定这些产出全部转化成固定资本,并全部投入当年新的生产过程,最终将这些投入生产的固定资本价值计入资本集成。
必须注意到,本书中资本集成实际估算值与资本集成的理想值有所差别。从中国1952年以后的数据来看,虽然前者通常略大于后者,但是两者之间差别较小。
关于资本集成的内涵,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在此说明。
问题一:修理价值应当计入资本集成额吗?这个问题在文献中存在争议。本书认为,由于修理延长了资本品的使用寿命,对生产有直接的贡献,因此修理价值应计为资本集成额。
问题二:安装费用应当计入资本集成额吗?在商品流通法中,一般不考虑安装费用,而只考虑运输费用(Transportation Margin)以及交易费用(Trade Margin)。但是本书将安装费用计算在内,是因为它可能会增加实际投入生产固定资产的价值。比方说,建筑成本中人工安装费用就占很大比例,将其忽略很不合理。
二 数据
在估计1933年资本集成时,有五项材料可用:
(1)刘大钧所著《中国工业调查报告》;
(2)巫宝三等根据《中国工业调查报告》,补充并整理后形成由巫宝三主编的《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以下简称《所得》;
(3)吴承明基于《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与《所得》,所作的《我国资本构成之初步估计(1931~1936)》,以下简称《资本构成》。
(4)巫宝三在《所得》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后所著《〈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以下简称《所得修正》;
(5)刘大中与叶孔嘉依据《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与《所得》,补充与修订后合著的《中国大陆经济: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1933~1959)》,下文简称《中国大陆经济》。
其中,最后两项材料,即《所得修正》与《中国大陆经济》较为翔实,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两个较大的差别。
差别一:两项材料对于工厂和手工业的划分标准不同。《所得修正》要求工厂使用机械动力且雇工在30人以上。而《中国大陆经济》只要求工厂使用机械动力,但对雇工人数不作限定(Yeh & Liu, 1965)。这导致《中国大陆经济》对资本集成的估值,相比于《所得修正》,工厂部门的较大,而手工业部门的较小。
差别二:两者所用的外商数据来源有别。《所得修正》的外商数据由汪敬虞修订。材料取自:《日本の对支投资》、《诸外国之对支投资》和《满洲工场名簿:昭和8年末现在》(1933版)。数据包含每一家外商的情况,且没有遗漏大厂。而《中国大陆经济》所用外商资料主要是《满洲工场名簿:昭和8年末现在》(1933年版)。其中1933年版遗漏的数据,由1934年版按比例推算。由于1934年东北的投资较1933年急剧扩张,这导致《中国大陆经济》的估值与本书利用《所得修正》推算的估值相比偏大。
由上述差别可见,《所得修正》的数据较《中国大陆经济》有不少优势。因此本书采用《所得修正》中的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除此之外,我们也部分取用了吴承明在《资本构成》中的估计。吴承明在关内华商和修理价值方面的统计数据有许多独到之处,本书也加以利用,详细内容见下文各小节。
三 方法
本书采用商品流量法(Commodity Flow Method),即根据资本品的产出推算资本集成。
具体分三步:第一步,估算各业的资本品毛产出(包含非资本品部分);第二步,从毛产出中扣除非资本品部分,得到资本品的生产者价值(Capital At Producer's Price);第三步,用资本品生产者价值加上它的运输、交易以及安装费用,从而计算资本品使用者价值(Capital At Purchaser's Price),也即资本集成。在商品流量法中,“各业”包括四个部门——工厂、手工业、建筑业以及净进口。
除商品流量法,文献中还有两类替代方法。第一类方法是根据相关变量推算资本集成额,代表性研究有:谷春帆根据出口额推算资本集成额(谷春帆,1947)。罗斯基根据钢铁、水泥和机械的消费量推算面向近代化的资本集成额。第二类方法是依据资本存量推算资本集成,如吴承明依据1897年、1911/1914年、1936年以及1946年末的工业资本存量推算这些时点之间的年均资本集成额(Rawski, 1989;许涤新、吴承明,2007)。
上述两类替代方法所需数据少,且能估算出时间上连续的资本集成序列,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正因为它们所用的数据少,所以其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相比之下,商品流量法所依据的资料更翔实,结果更可靠。虽然商品流量法的估值需要大量的数据,目前只能应用于1933年资本集成的研究,但是它既是近代其他年份资本集成估计的基础,又可以作为参照点,用于检验其他方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