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3辑)
- 陈新夏 杨生平主编 黄志军执行主编
- 4字
- 2020-08-29 01:08:25
编者手记
向以评论的方式贡献思想的作品和作者致敬
在诚惶诚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已办到了第三辑,实属庆幸。在第三辑出版之际,编者有话要说,故以“编者手记”存念。
至今还清晰记得,2015年初夏的某个傍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附近的某个餐厅,与政法分社的曹义恒总编辑和时任责编的刘荣副编审聊天的场景。正是在那次聊天中,第一次提出要办一份主打评论的专业杂志的想法。令人起敬的是,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曹总编辑和刘荣副编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经他们进一步介绍才得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全国集刊出版的重镇,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经验、规模和成熟的运作体系。那一刻澎湃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
在聊天结束后,澎湃的心情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甚至是有些苦恼。当初的那个想法始终无法从理念中抹去。一方面,主流杂志虽偶有评论文章刊载,但显然无法满足更多评论发表的需求。这一点业界早有共识。另一方面,如果要行动,该如何着手?完全没有经验可参照,前路漆黑一片。还好,也不是完全无路可走。心中暗念:不能让情怀变成忘怀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于2016年5月正式创刊。正如读者所见,从封面设计到栏目设置,从排版形式到内容甄选,都反映了出版社和编者的追求与期待。伴随着忐忑之心,第一辑就这样诞生了。在第一辑中,编辑部主创了发刊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迈进思想市场》,表达了我们最初的和根本的想法。在第一辑中,我们成立了集刊编辑委员会,受到了相关兄弟院校马哲学科的支持。在第一辑中,我们一共刊发了12篇评论,2篇对话录,5篇短评,基本贯彻了评论的思想进路和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各位作者成就了创刊号的出版。在此,无须再列举他们的名字和思想,或许去阅读它们才是最好的体验方式。
坚持评论的方式创刊、办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初心。这样的坚持在第二辑中也得到了体现。相比第一辑中的主题较为分散,第二辑的主题更为集中。或许有了第一辑的经验,第二辑在选题方面更为主动。在这一辑中,我们对陈先达先生的思想作了专题评论。在这一辑中,我们有意地增加了学术书评的数量。各位评论者也是相当给力,再一次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水准。尽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评论生态,甚至是学术生态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从没有对此丧失信心,通过这一学术评论活动的聚集,我们发现这一学术共同体是如此渴望对话、交流和相互切磋。或许这就是学术的本质一维吧!
第三辑也像第一辑和第二辑那样,与您平静地见面了。我们期待的是,像前两辑那样,希望它能给您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这一辑开始,我们新增“编者手记”栏目,以记录和说明每一辑的策划思路。从这一辑开始,我们把之前的“议题述评”改为主要面向新晋博士的“博文锐评”。从这一辑开始,我们将越来越能体会青年学者在学术评论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正是从这一辑开始,我们有了更多和更高的期待。
这是我们的第一篇“编者手记”,同时也算是对前三辑经历的一个总手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向编委、评论者、被评论者和读者表达谢意。在此,你们是最为深厚的存在论基础。我们尤其要感谢那些以评论的方式贡献思想的作品和作者,向你们致敬!
(执笔人:黄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