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文化治理环境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展研究
- 霍瑞娟
- 3099字
- 2020-08-29 01:07:54
前言
中国图书馆学会是由图书馆及相关行业或机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图书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图书馆行业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科学管理,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图书馆学会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挂靠国家图书馆,其办事机构行政上隶属国家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是我国图书馆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社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为全国图书馆界和广大会员服务,注重发挥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以创新、协调、开放的理念,积极策划和组织多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服务基层和各个群体,体现出学会的学术优势和行业特色以及协作、共享、务实的作风。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坚持围绕学术而形成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组织建设、学术研究、编译出版、科普阅读、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行业协调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分重视不断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主动配合和满足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各项战略部署和需求,努力在图书馆及相关行业内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决策部署,立足行业,积极作为。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文化治理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治国新理念和新方略之后,中国图书馆学会一方面着力提升原有职能,谋求更好地为全国图书馆界和广大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着力适应政府职能转移的新形势,主动承担政府委托的各项任务,谋求更好地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性解决方案。
国家文化治理不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范畴,也是当前党和政府执政施政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从文化层面上统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类需求的重要立足点,更是当前各类社会主体应当集中关注、认真研学和主动适应的时代热点。虽然当前对国家文化治理的看法、理解、观点不尽相同,但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治理”的转变是基本方向,由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是基本形态,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综合手段的转变是基本方式,由单方施力向多方合力是基本过程。在这一判断基础之上,我国的国家文化治理过程必将实现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互动合作、紧密配合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宏观目标,必将更加重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将最终实现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经济组织,还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各类社会组织,都应当积极适应这一现实状况和时代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为我国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做出相应的贡献。
社会组织是国家文化治理三元共治模式中重要的主体之一,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既不同于行政性的政府机构,又不同于追逐利益的经济性组织,而是基于成员自愿、平等互助等原则建立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在通常意义上又被称为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不断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构建和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主动求变,积极创新,充分发挥自身在图书馆界的优势和功能,不断把学会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以中国图书馆年会为核心,以青年学术论坛、百县馆长论坛和未成年人服务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为重点,集合我国图书馆界相关重要学术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学术交流体系;承接文化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职能,承担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巡讲、全国县级图书馆馆长培训等项目;搭建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开展“4 ·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全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提升计划、“网络书香·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宣传推广活动;建成会员管理与服务平台等。2009年,被中宣部等评为“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2011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全国性学术类社会组织。2015年,获评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会刊为《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图书馆学通讯》, 1991年改为《中国图书馆学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中,被评为顶级期刊。
从优化组织结构上讲,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党的建设、机构设置、会员发展等方面正在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在党的建设方面,2016年12月6日,经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批复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党委。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图书馆学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理事会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常务理事若干人组成常务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部分职权。学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2016年1月,第九届理事会共设置17个分支机构,分别为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编译出版委员会、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和公共图书馆分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央国家机关图书馆分会、医学图书馆分会、高职院校图书馆分会、中小学图书馆分会、军队院校图书馆分会、党校图书馆分会、团校图书馆分会、未成年人图书馆分会、工会图书馆分会。此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图书馆学(协)会与中国图书馆学会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对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开展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会员发展方面,截至2017年底,学会个人会员数量即将突破15000名,单位会员539家。
在自身业务发展方面,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努力优化组织结构建设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组织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普及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意识与信息素养;推动全民阅读,促进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开展国际和地区间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外、境外图书馆界的联系与合作;编辑、出版、发行图书馆学文献,促进专业信息传播;尊重会员的劳动和创造,维护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和活动,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介绍、评定和推广图书馆学科研成果,促进学术成果的应用;为国家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以及我国图书馆事业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服务,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开展对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发现并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学术活动和图书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会员和图书馆学会工作者;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积极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促进图书馆事业社会化发展等。
本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在当前国家文化治理的大时代背景下全面、充分、系统地整理、总结和展现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事业发展状况,为自身和其他社会组织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借鉴和研究参考。本书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发展历程和组织建设情况;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三章)阐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事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梳理了相关概念和关系,同时还归纳了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四国的相关经验作为参照;第三部分(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学术建设、阅读推广、行业协调与指导、编译出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的事业发展状况;第四部分(第九章)是对全书的小结,也是当前国家文化治理的新环境下中国图书馆学会职能定位策略和未来发展建议。限于各方面的制约,本书尚存在许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敬请各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