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体制创新”的方向就是走向国际惯例
-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
- 陶一桃主编 雍炜执行主编
- 1108字
- 2018-12-12 10:41:20
苏东斌[19]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创新的背景是:①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而不是定型期;②经济发展处在全球化时代,而不是阵营化时代;③世界各国制度建设极不平衡,而不是处于高度均衡状态。
创新的任务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创新的特点有两个。①不是追求什么“新”,而是追求市场导向,不应形成抵制市场发展的新方法。②可以而且必须符合国情、省情、市情,但必须具备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的内容。任何一种“特色”,只能“特”在“形式”上,而不能“特”在“内容”上;只能“特”在“发展道路”上,而不能“特”在“发展目标”上。若一种创新既不适应国际惯例,又不体现大众的利益,那么,这种创新就不具有“先进性”。
创新的要求是:寻找“适应”而不是“超越”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机制、制度,舍此就不能相互交往、不能相互交易。
创新的方向是:转型期走向国际惯例;只有在大体上完全适应了国际惯例之后,才能够而且应当发生经济体制的再创新。
创新的捷径是: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来讲,最快、最好的办法不是一切从头做起,而是“拿来主义”,是走向国际惯例。因为从客观上看,所谓的“国际惯例”,不仅是人类文明在当代的最高结晶,而且也是现行国际经济关系、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虽然我们清醒地知道,在经济全球化中,世界经济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受到极大的制约,因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绝大部分又常常会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就是说,由于起点不同,“国际惯例”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但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既定的前提。我们不能“反抗”、“抵制”与“拒绝”,重新走向原始的封闭。只能寻找“适应”,以求“发展”,即在“适应中求发展”,起码如中国争取加入WTO一样。
中国承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有对外贸易活动只执行已公布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任何没经正式公布的内部文件或规定都不能执行,这将是中国在管理经济方式上的一个重大改变。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将在指定的官方刊物上专门公布所有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任何世贸组织成员、企业及个人都能从该刊物上获得中国法律法规的最新情况。经济体制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接轨完成标志着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当前创新目标的实现。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是当前处理国际贸易关系唯一的国际组织,所以中国加入它,将提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制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以开放促改革”。
这里的结论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实质仍然是“改革开放”;而创新的方向就是国际惯例。所谓国际惯例说到底也就是不仅适应机器大生产、工业化生产,而且适应以自动控制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2001年1月)